張楠
摘要:師范類專業是當前十分火爆的專業,而在師范類高校中,又包含了師范類教育。師范類教育不僅包括了語文英語、政治歷史等文學類科目,還包括數理化等與數學相關的理工類科目,也有著文藝類或者體育類的科目,不過總的來說,都與中小學教育科目相關。而且,在當今大學生就業難的大背景下,師范類學生似乎并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反而供不應求。如今師范類學科教育也不斷創新,開啟了新模式,這就意味著新的轉變。為了促進師范學科教育新模式的發展,提升民族自信心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關鍵詞:學生 民族自信心 師范學科 教育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1-0118-03
我國作為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教育事業發展速度較為緩慢,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十分落后。在十年浩劫中,教師群體也流失了許多關鍵的人才,教育事業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一蹶不振。直到改革開放,教育事業才慢慢有了復蘇的趨勢,開始受到國家和人民重視。教育事業開啟了新篇章,迅速發展。師范學科教育也因此進行了改革,不斷探索新模式,在這其中,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尤為重要。
一、民族文化的定義與意義
世界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創造、更新、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這就形成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范圍十分廣闊,不僅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質文化,更包括了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豐富的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對于本民族的興衰存亡有著重要意義,而中華民族作為56個民族的綜合,更是在厚重的歷史書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中華民族文化發展至今,有糟粕部分,也有許多精華部分,其中的精華部分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意識、道德觀念和藝術見解,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的培養和延續有著重要意義。中華民族發展至今,不僅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而且留下了眾多優秀的民族文化,所展現出來的民族平等和民族精神更是讓人為之嘆服。而且,歷經這么多年,中華民族文化并沒有過時,其中蘊含的堅強勤勉等優秀精神品質對于我們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發展仍然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護好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吸收加入其他民族優秀的因素,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
而且,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之后,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糟粕被剔除掉,優秀的精華部分則保留了下來,再吸收新穎的現代思想,更是為其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對于優秀民族精神的培養也有著重要意義。無論是在歷史浪潮中留下來的書法繪畫、音樂舞蹈之類的藝術作品,還是浩如煙海的哲學政治成就,抑或建筑園林藝術、地方風俗所具有的獨特美感,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為我們的民族發展打下了堅固的基礎,使我們的民族獲得持續不斷的精神力量,而不至于因為精神力量的疲軟或坍塌失去生存與發展的動力。
此外,丹青筆墨、建筑瓷器等具有藝術氣息的民族文化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別具韻味的審美風格,更是孕育了世間萬物運行的大智慧、大道理,包含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萬物的錯綜復雜的聯系。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這些民族文化并沒有失去意義,反而在經歷了時間的沖刷后,將其原本的不俗價值體現出來。[1]
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在師范類學科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能夠把學生引入藝術的殿堂,而且通過讓學生閱讀我們民族的藝術史、審美史、心靈史,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堅毅刻苦的精神,為祖國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
二、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現狀
民族文化自信心是一個民族對于本民族所傳承的各種文化的肯定和由衷的贊賞與自豪,是在認識到本民族文化中的優秀品格后所樹立的自信心,是完全自發的行為。一個民族的文化的軟實力對于本民族的發展壯大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只有軟實力,沒有對本民族的自信心也是不行的。我國目前只有樹立起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才能為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增加一份力量,不斷提升本民族、本國的軟實力,創造出具有中國風韻、中國氣派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民族文化產品,這是創造民族文化新輝煌的首要前提。由此可見,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
但是我國現如今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卻不盡如人意,在民族文化上有著悠遠的傳統和豐富的寶藏,但民眾卻沒有形成相應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與發達的經濟,與長期處于封建社會的落后中國形成了鮮明對比,在普通民眾心中種下了自卑的種子,也讓西方文化在中國產生了極大影響,對于民族文化自尊心和民族文化的根基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到如今,即使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法制不斷健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也無法撼動西方文化的影響。[2]
無論是學術界的眾人,還是祖國年輕一代,許多人都無法正視中華民族的文化,反而一味推崇西方文化。學術界對于西方學術研究亦步亦趨,到年輕一代對西方文化的推崇,這些人往往不去關注中國古代璀璨的文化藝術、戲曲丹青,反而更推崇西方的文化,還有一些廠商將本國制造的商品用外文標注,這背后的根源就是民族文化自信心不強。要重鑄中華民族往日的輝煌燦爛,增強民族的競爭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同時,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心對于當前我國正在探索的師范學科教育新模式有著重要的啟示和作用。
三、提升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心對師范學科教育新模式的作用和啟示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興趣,將古代的大智慧與如今的各項科目結合起來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至今,在漫長歲月時光中所流傳下來的各種物質文化和精神財富的綜合,對于一個民族的發展壯大有著重要意義。在當今中國,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仍然有著重要意義,民族文化不僅是本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保障,更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重要前提。中華民族歷經千年的時光仍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文化所樹立的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但是只有豐厚的民族文化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確立相應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從大的方面來講,能夠促進本民族的發展壯大;從小的方面來講,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對于師范教育學科的新模式有著重要意義,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興趣,使得他們能夠對于民族文化更加關注。endprint
中國有著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而這56個民族又合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民族文化,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通過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能夠讓學生對于各個民族乃至中華民族的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從而使得他們能夠從各個民族文化中提取出精華。而這些民族文化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其中蘊含著大智慧、大道理,這些精華在當今科技高度發展的社會也有著重要意義,并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黯然失色。而在師范學科教育中,汲取這部分精華就顯得尤為重要。師范類專業是當前十分火爆的專業,師范類高校中所包含的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各項科目都可以從民族文化中找到相應的聯系,更能相互融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而其中部分科目較為枯燥,在創新性地加入這些民族文化精髓之后,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顯現出民族文化所隱藏的教育技能,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對師范學科教育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3]
(二)提升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師范類學生的文化素質
中國有著56個民族,這些民族每個都有著自己豐富的民族文化,不僅包含著衣食住行、生產工具等物質文化,最重要的是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哲學、宗教傳統等精神財富。無論是精神財富還是物質文化,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都有著重要意義。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各族的重要標志,本民族所傳承下來的各族藝術作品、文學歷法、醫藥技術等等,都是憑借著語言或者文字流傳下來的。而有些民族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宗教的,或多或少地記錄了本民族的發展,促進本民族形成獨特的精神文化,影響人們生活的多個方面。其次,建筑物、各種民族舞蹈藝術形式,也有獨特的韻味,是本民族的瑰寶。這些民族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財富,對于師范類學科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無論是各個民族在歷史中形成的哲學文化觀念,還是各個民族創作的各種極具特色的音樂舞蹈、繪畫書法、建筑物,抑或極具民族特色的審美觀念、風俗習慣等等,都為這個民族的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本民族心理和品格作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為這個民族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而不至于因為精神力量的疲軟或坍塌失去生存與發展的動力。
除此之外,民族文化的精神財富,如筆墨丹青、舞蹈戲曲等聚集了本民族特色的藝術部分,在經歷了時間的洗滌后,變得更加光彩照人。這些精神財富不僅幫助各個民族樹立起了自己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更為本民族的發展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更為增強本民族的文化軟實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些獨特的民族文化即使是在科技高度發展、全面走向現代化的今天,仍然有著重要意義,如同窖藏多年的佳釀,經歷得越多,就越香醇。
而且,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與現代文化相結合。這就需要我們重新進行解讀,積極思辨,提出其中的糟粕,保留其中的精華并將其發揚光大。現如今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人文思考如果只是講大道理,反而十分枯燥,不足以為大眾接受,而通過將其與獨特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反而更容易發揮作用,被學生所接受承認,從而帶領學生進入民族的藝術寶典,去參透民族文化中的藝術審美、文化律法,逐漸形成優秀的精神品質,開啟學生的心智,增進思辨能力。[4]
而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能夠讓他們去關注這些民族文化,提取民族文化中的精華。而且,只有當他們理解了民族文化的內涵,才能將其更好地與現代思想相結合,為師范學科教育注入新思想、新力量,也為師范學科教育的新模式貢獻力量。學生也能夠從這些民族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培養自己的審美意識,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對于師范類學科的教育也大有裨益。
(三)提升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心有利于傳承本民族文化,為師范教育下一代的傳承打下基礎
在少數民族地區師范生多元文化教育觀念的調查中,作者選擇了以廣西河池學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為調查對象,調查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程度和了解程度,調查結果見圖1、圖2。
從圖表可以看出,師范類專業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程度與了解程度不成正比。當然,學生們對于本民族文化的熱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種熱愛不是在充分了解了本民族文化后自發產生的熱愛,而且由于本民族的身份認同讓他們產生的這種熱愛,是帶有民族主義的。而且自認為對本民族文化十分了解的人只占了248%,這充分說明了大多數人對于本民族的文化是沒有過多了解的,不能體會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而且在調查中發現,有著高達882%的師范生精通本民族語言,但支持雙語教學的卻僅占 398%,不支持者占比602%。大部分人認為如果采用雙語教學,本民族語言會影響漢語的學習,會導致學生依賴本族語言而學不好或不愿學習普通話。
歸根結底,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民族自信心不足。而只有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才能提高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才能傳承本民族的文化,汲取其中的精華部分,為師范教育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壯大的文化軟實力,對于培養民族品格、塑造民族精神有著重要意義。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燦爛的文化,這種文化對于民族的延續,對于國家的存亡,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但是只有民族文化是不行的,必須輔之以民族文化自信心,這樣才能使祖國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而且,樹立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對于師范學科教育也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雅衛.貴州民族民間文化背景下幼兒師范教育的責任[J].貴州民族研究,2013,34(4):186-188.
[2]譚靜,覃永縣.少數民族地區職前教師多元文化教育觀念的調查——以廣西河池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為例[J].河池學院學報,2013,33(6):64-68.
[3]伊斯拉木·玉蘇普,馬麗萍.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6,32(4):90-93.
[4]關潔,舒暖.論湘西民族文化在學前教育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作用——以吉首大學師范學院為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29(5):31-33.
責任編輯:孫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