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組織行為學》非常強調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督M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強調通過學生對知識的理論探究和實踐以提高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強調通過師生探討、同學探討、網絡探討,課堂辯論等多層次交流互動來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逐步轉化為主動學習,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督M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教學模式應面對和處理其與傳統(tǒng)課堂的辯證關系,應處理好理論性與實踐性的辯證關系,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的關系?!督M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實施過程中,應合理選取理論研討知識點,要做好教學任務布置的前期準備,布置課外教學任務時要注意小組成員的內部分工,最后,老師要及時總結研討過程并歸檔好電子文檔材料。
關鍵詞 組織行為學 理論研討課 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周四丁,湖南理工學院政治與法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344
《組織行為學》是管理類專業(yè)非常重要的專業(yè)課程,強調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許多學者為了提高《組織行為學》的教學質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教學改革,為《組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的建設積累了一定的相關建設經驗,常用的教學方法有研究性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方法、情境模擬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等等。這些教學方法在兼顧理論性與實踐性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組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強調通過學生對知識的理論探究和實踐以提高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強調通過師生探討、同學探討、網絡探討,課堂辯論等多層次交流互動來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逐步轉化為主動學習,以促進教學效果的大幅提高。斯蒂芬·P·羅賓斯的《組織行為學》共有十八章,大知識點一百二十余個,小知識點一千四百多個。如何在有限的54學時內,通過理論研討達到提綱挈領、以點帶面、觸類旁通的效果,需要對每節(jié)課堂都精心準備?!督M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教學模式應面對和處理諸多關系。
一、《組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與傳統(tǒng)課堂的辯證關系
《組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是對傳統(tǒng)課堂的改革,因此,必須處理好理論研討課與傳統(tǒng)課堂之間的關系,使課堂教學改革在一定的框架之內進行。
(一)要處理好理論研討深度與課堂進度的辯證關系
傳統(tǒng)課堂對課堂進度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要求詳細規(guī)定每堂課的教學內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識點,每個知識點教學時間為多長?!督M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的教學改革亦不能突破這些限制,不要因為教學研討的深入而影響了整個進度。研討深度和教學進度永遠是一對矛盾,研討深度雖然有助于學生牢固掌握知識點,但是會影響教學進度。要想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將大量的研討任務放在課外完成。
(二)要處理好理論研討課流程對與傳統(tǒng)課堂規(guī)則的關系
規(guī)則是課程的游戲規(guī)則,是課程教學的基本思路。流程是指各個章節(jié)的具體教學流程。正確處理好這一關系,可以兼顧原則性與靈活性、整體性與獨特性的關系,從而真正發(fā)揮理論研討課的魅力。《組織行為學》課程的知識點較多,如果每個知識點都是以理論研討的方式進行,那么教學工作量將成倍增加,學生和老師都無法承受。因此,理論研討也只是以對部分知識點的拓展,整個課堂還應當在傳統(tǒng)課堂的規(guī)則下進行,部分知識點通過理論研討的方式展開,使學生既能獲得完整的知識體系,又能習得理論研討的具體方法。
(三)要處理好教師主導與學生主動的辯證關系
傳統(tǒng)課堂是老師起主導作用,《組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則要發(fā)揮學生在研討過程的主動性。學生是研討的組織者、參與者,學生可以將理論研討引向他們感興趣的方向,得出他們認為可行的結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研討的規(guī)則還應當由老師來定,研討的時間、研討方式、研討的平臺、研討結果的運用等都需要老師的把握。老師最需要做的,就是在研討的過程中將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出來。在思想交流、知識碰撞的過程中,老師要退出主導者的角色,由學生在積極主動的交流中主動的探索知識,這對于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非常有好處。但是,老師對于課堂的組織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學生只有在合適的課堂規(guī)則下才能有效地研討。因此,教師要獨具匠心地設計《組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規(guī)則,使課堂教學能真正達到教學改革的目標。
二、《組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理論性與實踐性的辯證關系
教育部對2016版培養(yǎng)方案提出了加強實踐能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因此,在組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建設中需要解決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通過對該關系的界定,使學生在理論研討中更靈活、更牢固地掌握理論知識,并且能更好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一)掌握理論知識是提高實踐能力的前提
實踐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在強調應用能力時忽視對理論教學的重視,認為掌握理論知識不重要,是重大的認識誤區(qū)。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永遠都是提高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前提?!督M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建設的目標之一也是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二)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可以提高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水平
之所以要深化對傳統(tǒng)課堂的改革,是因為傳統(tǒng)課堂的理論教學效果需要進一步提升,而加強理論研討,是提高學生理論水平的重要舉措。因此,《組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質量工程,是加強高校內涵式發(fā)展的應用之義。只有一門門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促進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組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建設,是提高學生理論水平和應用能力的有效方式
傳統(tǒng)課堂的最大缺陷就是只是孤立地進行理論教學,讓學生通過記憶、理解來掌握知識點,這種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已經很難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需求。通過研討的方式,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理解方式,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對知識點的應用水平也會提高很多。
三、《組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的關系endprint
在《組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的建設中,相關知識點花費的時間會大幅增加,固定的課時內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很多理論研討的內容需要放在課外進行。這時,需要處理好課內教學和課外教學的關系問題。在傳統(tǒng)的大學課堂中,課外學習的要求相對簡單,任課教師布置的具有開拓性的教學任務相對較少,充分挖掘學生的課外學習空間,提高學習水平,就成了理論研討課努力的方向。
(一)需要大幅壓縮課內理論學習時間
在理論研討課開始之前,學生需要明確研討對象和研討流程,因此,教師需要對知識點進行簡潔的梳理,并對安排一定的工作任務。相比較而言,教師對知識點的梳理時間要大幅壓縮至原來時間的三分之一左右。要節(jié)余出大量的時間用于后續(xù)教學任務。這對老師的理論講授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應簡潔流暢,讓學生能夠對理論知識點和知識體系有一個整體性的理解。
(二)理論研討的探索過程可以放在課外
學生研討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可以是相對交流,也可以獨自鉆研,也可以是社會實踐。這個過程很難統(tǒng)一在課內進行,有些還無法在課內進行。所以,將研討的環(huán)節(jié)統(tǒng)一放在課外,便利于教學過程的開展。將理論研討過程放在課外有利于節(jié)約時間,也有利于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從容地完成任務。但是,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控制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學習效果,如果避免有些學生搭便車。因此,在布置課后研討任務就成了最具技術含量的工作。流程宜簡單好操作,任務安排應具體明確,讓每個同學都清楚自己要完成什么任務。
(三)可以將理論研討課的展示環(huán)節(jié)放在課內,作為知識點的結束環(huán)節(jié)
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應是一個章節(jié)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根據(jù)老師布置的研討任務,完成一定的課外研究性學習,再根據(jù)課堂組織的程序,將研究性學習的成果進行展示與交流。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展示的程序最為重要,這也是課堂教學流程,需要對傳統(tǒng)課堂流程進行顛覆性再造,既要便利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又要便利于師生之間進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
四、《組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的實施方案
《組織行為學》共有大知識點120多個,小知識點1400多個,教學課時為54課時,周學時為4學時,教學時長約為14周。面面俱到的傳統(tǒng)講授很難做到點點深入。因此,需要有選擇性地進行改革,以點帶面地促進各個知識點的教學。
(一)理論研討知識點的選取
合理地選取理論研討知識點,是《組織行為學》理論研討課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理論研討的知識點應該是書本中重要的知識點,這體現(xiàn)了教學改革對教學重點的關照;應該是與其他知識點關聯(lián)性較強的知識點,學生在研討選定知識點過程中,會觸類旁通地學習好其他知識點;還應該是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與交鋒的知識點,比較便于研討。按每周一次研討課的頻率,整個課程應該有12-13次左右的理論研討課,每次2課時。學習理論、態(tài)度、人格、價值觀、影響知識的因素、動機理論、情緒智力、溝通渠道的選擇、行為理論、權力的依賴性、沖突的不同觀念等知識點都是開展理論研討的知識點。
(二)理論研討課教學任務布置的前期準備
以學習理論為例,在研討該知識點前,需要先通過簡要講明能力、傳記特點等知識點說明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對行為能力的影響,而學習能力差異人與人之間差異的重要體現(xiàn)。在這個前期鋪墊完成之后,使學生明白,理論研討的目標就是要理解為什么人與人之間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如何不同,如何運用不同。所以,前期準備既是前期知識點的必要準備,又是闡明后續(xù)任務目標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三)理論研討課教學任務的布置
還是以學習理論為例,學生關于該知識點理論研討大量工作是在課外完成的,因此,需要通過合理地布置任務,使學生的課外學習,能夠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進行。教材上通過講授經典條件反射理論、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等三個學習理論,學生在課外都能認真學習到。所以,這類知識點的研討,應該以案例的方式進行。通常而言,課外學習任務會這么布置?!?、以蘇秦刺股為例,運用學習理論解釋蘇秦為何會刺股。2、全班根據(jù)人數(shù)分為若干組,每組做個5分鐘左右的PPT,PPT內容包括,‘蘇秦刺股典故的解讀、綜合運用三個不同學習理論解釋典故(每組同學對典故的解讀是不同的,運用學習理論進行解釋的結果也是有差異的)。3、每組發(fā)言后接受別組的挑戰(zhàn)與詰問,約10分鐘。4、列出組員的具體分工,包括誰負責發(fā)言、誰負責做PPT、如何詰問對方、如何集體應對遇到挑戰(zhàn)?!?尤其是第四部分的內容,是讓理論研討課活躍起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每組成員都在課外想好了如何進攻與防守,學生學習積極性會增加、學習的效果會增加、課堂的活躍程度會增加。
(四)老師總結與電子文檔匯總存檔
老師點評不是側重于知識點,而是側重于對大家探索性學習過程中經驗與不足的總結。如果有常識性的錯誤,老師還是應該指出來;如果有時間,老師可以適當講點自己關于案例與知識點的理解,但不宜長篇大論,老師闡發(fā)自己的見解越多,學習的積極性就越低。老師還需要做的另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將學生研討式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電子文檔要收齊存檔,這樣既可以督促學生做好扎實的文檔材料進而做好扎實的課前準備,又可以不斷總結學生做得好的地方并推廣,還可以為完善課外任務安排提供依據(jù)和思路。
參考文獻:
[1][美]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第1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段萬春.體驗式教學在組織行為學本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國市場.2010(35).
[3]陳松林.應用導向的組織行為學教學模式研究.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8).
[4]王炳軍.論本土化案例資源在《組織行為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1(5).
[5]王國猛.網絡環(huán)境下研究性教學與高校組織行為學教學方法改革.中國電力教育.2009(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