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春
【摘 要】新課程改革以來,越發突出素質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發展,強調教師成長,重視以學定教。作為普通高中的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好的課堂教學一定是師生互動協調、教與學平衡的狀態。
【關鍵詞】教學平衡;高考;現代教學媒體
歷史教科書在新課改的指導思想下,課程設置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教材的編排。改變了以往通史的慣例,按專門史的體例編訂了三本必修+六本選修,雖然利于學生理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發展線索,形成縱向知識體系,但是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學生在形成了縱向知識體系的同時,也出現一個很明顯的短板,即學生普遍的出現了通史意識不強的問題,很難在橫向層面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整體意識欠缺,表現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即很容易造成“教”與“學”失衡的狀態。
一、“教”與“學”失衡的表現
1.同題不同步
各版本的新科標高中歷史書都是三本必修+六本選修,由于高考選修是各省選擇三本作為高考要求,而考題又是三選一的模式,所以一般的學校只教兩本或一本,這就更加劇了學生整體思維養成的難度。在教學我們發現,學生雖然掌握了教材中的主干知識,但很難做到把這些知識放在三維時空下去理解,難以養成歷史思維,即用歷史學科的知識和思想去思考問題。
例如2017年全國卷文綜34題,斯大林格勒曾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役發生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軍炸成一片廢墟,戰后這所被炸毀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國家的恐慌,說明了西方國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蘇聯經濟的發展。如果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熟悉,就大大降低了判斷難度。但這個知識點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出現在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如果學校沒有選擇這本選修,學生就會覺得這個題很有難度,但作為教師就不會出現這種時空背景的困惑,所以在講解類似題目時,往往就會出現“教”與“學”的失衡。
2.同步不同題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發生一些讓老師尷尬又頭疼的情況。一堂課上,老師與學生雖同處于一個時空中,但是所學與所教卻非同一內容。如歷史課上,有的學生在學數學;自習背書時,有的學生偷偷背英語。究其原因,部分是有些學生還存在狹隘的學科觀,認為語數外是大科,政史地是小科;部分是個別學生錯誤地認為歷史只是純背誦的學科,平時不用太用力,考前背背就好了。這些都是教與學失衡的另一個表現。
二、調控教與學失衡的一般策略
1.掌控全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
“教”與“學”是否失衡,其實從學生的反映中就能看出來。學生在課堂上的眼神、微表情、回答情況、課堂氣氛等都在傳達學生對這堂課的接受情況,教師及時收集這些信息,一旦發現教與學出現了失衡的蛛絲馬跡,就要適時調整教學進程。
2.適時調整授課進度
課程教學過程中出現教與學的失衡,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教學速度過快或過慢。如果教學速度太慢,學生學習就會出現思維的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此時教學進程就該適度加快。而像程朱理學這個知識點,公認的難度系數較高,而學生從前接觸的也少,所以授課時進度就要適度放緩,使教學重回平衡狀態。
3.把握好課堂內容的難易度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如果發現學生在學習某方面知識困難重重時,那就要降低難度或坡度;如果發現學生在學習某方面知識時很輕松、很容易,那就要增加一些難度或補充一些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掌握學生學習信息,特別是學生學習起點能力的基礎上,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的難易度,以使教學重回平衡狀態。
三、維持教學平衡的教師必備技能
1.密切關注高考命題方向
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試中心楊寧一教授分析2017年考綱的四大特點:“突出問題意識 ,強化理論指導,細化能力目標,減少重復考察”。與2016年相比,2017年考綱更加突出目標與要求,明確區分選拔功能,強調唯物史觀,重史學概念的理解辨別,強調主動性考察。高考取向經知識立意變為能力立意,現在又過渡為素養立意。這是教育目標的深刻反省,也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指導思想,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就是為了構建正確的歷史認識,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把握好高考考察方向,才能在授課時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把握好方向。
2.靈活運用現代教學媒體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學媒體愈來愈廣泛地應用于教學實踐。運用現代教學媒體進行教學的基本模式有三種:
(1)輔助式模式圖如下:
這種模式的做法是:教師主要借助現代教學媒體,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師生進行交互反饋。
(2)直接式模式圖如下:
這種模式的做法是:學生直接向現代教學媒體學習,現代教學媒體對學生的反應做出反饋。
(3)循環式模式圖如下:
這種模式的做法是:學生向現代教學媒體學習,媒體主要是通過廣播、電視等的聲音與圖像傳遞教學信息。
后兩種的模式的主要特點是“電授”,不需要教師做中介,主講教師不(或者很少)和學生直接溝通甚至見面。所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常采用輔助式的模式,教師的責任主要是做教學的組織和引導工作,為講授提供感性材料或例證,作為抽象概括的基礎,并激發學生聽講的積極性。講解主要在于指導學生的看和聽,提供那些不能直接看(聽)到的知識,和對看(聽)的結果做出結論。通過看(聽)能理解的問題,就不必再講。這樣就不會使教學速度出現過快或過慢的問題,使教與學保持平衡的狀態。
3.注意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趣味性
一般來講,新穎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無意注意。根據這個規律,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教材內容適當補充與教材有關的課外知識,既可開闊學生的眼界,又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講二戰后歐洲走向聯合的過程,為什么前期沒有英國的影子,除了英國本身的問題,還有法國等發起國的反對,因為戴高樂總統認為英國是美國安插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這樣一比喻,學生既能心領神會,也會會心一笑。還有做題時常會出現客觀因素、主觀因素,一開始學生可能會產生迷惑,分不清二者的界限。這時就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類比,比如同樣是上學遲到,如果是因為天突然下雪,路滑難行,這是客觀因素;如果是因為睡過了頭,那就是主觀因素。幽默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講解,富有感染力的表情,都可以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熱情,使教與學不致失衡。
面對“向課堂教學40分鐘要教學質量”的現實需要,推進教學任務順利高效的完成,最終為學生的高考服務,作為教師都應該從上好每一節課開始,做好各項環節的準備,使課堂教學呈現平衡發展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