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芳
【摘 要】面對英語知識水平整體偏低的高職生,如何上好第一堂英語課,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是所有高職英語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將結合本校高職新生的實際情況,就高職第一堂英語課進行探討,旨在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職新生;第一堂英語課;認知誤區;對策
1引言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對于高職的英語教師來說,上好第一堂英語課至關重要。
剛剛踏進大學校門,新的環境,新的教學方法等等,陌生的一切讓很多學生感覺失去了方向感。再加上一部分學生基礎差,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方法不對,缺乏自信,甚至對英語缺乏興趣。因此,如何把握好與學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調動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之所在。
2認知誤區
高職英語教學之所以難,學生的認知誤區是一大瓶頸。有些學生認為我中學的英語都沒學好,現在學還有什么用,更有甚者會認為,高考結束了,英語就不用學了。有的學生甚至對英語已經產生一種畏懼心理,一聽見英語就“頭疼”,就“唉聲嘆氣”,很多教師會在教學過程中,不止一次地聽見學生說“我英語從來都沒聽懂過”、“愛你在心口難開”、“它認識我,我不認識它”。
另一方面,沒有了高考這個指揮棒,不知道該學什么。中學時期,出于高考的壓力,學生不得不學英語,而進入大學,沒有了大大小小的英語考試,更不用參加高考了,所以學生會因此而失去了方向。“不參加高考了,學習又枯燥又難的語法沒用”“我以后又不做外貿,跟英語不會打交道了”“我又不出國,學英語干嘛”諸如此類的想法會干擾高職英語的教學。所以要上好高職英語課,提高高職英語的教學質量,糾正學生的認知誤區勢在必行。
3上好第一堂課的對策
3.1樹立好自己的形象,展現個人魅力
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幫助老師創設一個好的開端。這個第一印象不是靠華服、靚麗的裝飾換來的,而是靠內在的魅力展示出來的。
在第一堂課上,老師應該著大方得體的服飾,有飽滿的精神狀態,使用適當的語速、音量、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和幽默、干凈的語言來展現個人的魅力,表現出親和力,與學生建立“七分朋友,三分老師”的關系,在學生面前樹立值得信賴的形象。
3.2讓學生充分了解高職英語教學的特點
高職英語教學不同于中學時代。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因此,高職英語教學改變了中學時代Silence English (“啞巴英語”)的現象,意在激勵學生要張口說英語。同時,高職英語的教學會利用有用的影視資料為學生創造英語學習的氛圍,同時利用有效的課外資源培養學生翻譯英語業務資料的基本技能。
此外,教與學的方法也不同于中學時代。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主要注重的是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積累,而高職英語的教學是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注重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和綜合文化素養的提高。由于課時的限制,教師不可能用課堂時間對詞匯、語法進行反復的操練,但會引導學生課后收集、閱讀相關資料、借助英語網絡學習平臺進行補充學習,由此,自主學習將是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另外,粗線條的教學也會在教學過程中占主導地位。
3.3轉變觀念,激發學習動機,重新確立英語學習的目標
高職英語的教學更注重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高職英語的教學不能脫離社會。二十一世紀與世界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就是英語。因此,學英語絕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與社會同步、與世界接軌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運用英語知識看懂商品介紹、商品說明書;在商務往來中,我們也要能看懂或者書寫簡單的商務英語信函。
因此,高職學生應該明白學好英語將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有百益而無一害。
3.4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要學好一門知識,科學的學習計劃尤其重要。因此,第一堂英語課,教師要教授學生如何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
所謂科學,即是要在確定學習目標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計劃。比如學習英語是為了考試、工作、生活還是出于自己的興趣;每天或每周保證多長的英語學習時間;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需要借助于哪些學習資料;需要什么樣的環境來學習英語等等。只有在科學的學習計劃的指導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不會迷失了方向。
4結論
高職英語第一堂課是高職新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因此,教師要把握好與學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糾正學生的認識誤區,在樹立好個人形象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高職英語教學的特點,轉變觀念,激發學習動機,重新確立英語學習的目標,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讓學生“學一點、會一點、用一點”。
參考文獻:
[1]文秋芳.外語教學與改革:問題與對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高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