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烈
【摘 要】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對于人才的強烈需求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個主要特點,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我國在教育領域加大了投入力度,力在從根本上培養一大批優秀人才。面對這樣的社會現狀和教育現狀,新型學習模式應運而生。它猶如一股清風,為現代教育帶來了可喜的變化和影響,是我國教育整改中做出的正確而科學的實踐選擇。而在高中數學教育中,新型學習模式所帶來的意義和影響更為明顯,從學生的態度到高中數學成績的變化再到整體學生對于數學的把控都有著特別明顯的效果!這篇文章淺析了當前形勢下新模式對于高中數學的影響和幫助,為我國未來數學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
【關鍵詞】現代教育;新型學習模式;意義;影響
新型學習模式以更加生動的方式進行授課,為高中數學這門復雜難懂的學科提供了更加快樂輕松的學習方式,在新模式的運用下,課堂風格一改之前的嚴肅,旨在努力走出傳統學習方式對學生天性的束縛,讓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全方位的發掘和展示,高中數學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對于絕大多數高中生來說是一門比較復雜的學科,對智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想象力都有著極高的要求,而新型模式正是抓住這一點,有針對性的培養了高中生對數學的熱情和信心,使他們的數學素養得到有效提高!
一、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
傳統數學授課中,教師是主體,學生被動的接受課本內的枯燥知識,這樣毫無生機的課堂學習很容易讓高中生產生對數學的厭倦,加上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上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壓力,這種情緒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排解,數學學習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勢必會引發高中生心理的奔潰,眾所周知,函數問題的學習需要極其縝密的思維邏輯,如果不能保持嚴謹而清醒的思考頭腦,很難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這不僅不利于他們數學學習的順利進行,更不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長!
2.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
高中數學教學是一門涵蓋面比較廣的學科,它不僅要求高中生有敏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除此之外,在一定的內容中,比如幾何問題的學習,需要高中生親自動手親自實踐,但是在目前,由于教師完成了教學的很多環節,導致高中生并不能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體,他們對于傳統數學教學模式的適應使得他們喪失了親身實踐的熱情和能力,在依賴心理的驅使下,他們對于數學學習的熱情會逐漸減退,而且對于很多幾何問題的研究無法擁有獨立的想象和思考能力,進而導致高中數學教學的課堂難以得到高效的授課成果,高中生的數學成績也很難得到提高,這從根本上會直接影響到高考成績,不利于人才建設。
二、新模式對于高中數學的幫助和影響
1.提高了高中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
在黨和政府的大力倡導下,我國教育發生了本質上的整改,新模式課堂一改傳統課堂的嚴肅拘謹,旨在以最大限度解放學生的天性,讓他們做課堂的真正主體。在新模式的引領之下,高中生通過小組學習更好的掌握了高中數學知識,他們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極大的培養,在快樂輕松的互相討論和互相學習中,每個高中生的自覺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他們爭先恐后的完成相關課題為小組爭光,各個小組在激烈而和諧的學習環境下明白了學習的有趣性和合作性,在這種氛圍下,他們對于數學教學多了幾分熱愛和好奇,也對數學浩渺無盡的漫漫長河有了追逐的動力,這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熱情,提高整體數學成績,也有助于培養高中生各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培養他們應對社會應對競爭的抗風險能力!
2.提高了高中生數學學習的獨立性
在高中數學學習中,有些內容需要學生通過親自操作實踐去感受數學原理,就比如立體幾何的學習,就需要高中生運用一些具體的模型去感知數學原理在其中的體現。新模式下,老師會以導學案的方式讓學生提前做好內容的預習,這就需要小組同學互相交流互相溝通,在具體模型的操作制作上發揮各自的意見和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務必會參與進來,他們的自我動手能力和學習的獨立性都在慢慢提升。盡管這個環節是集體學習,但是學生們通過各自的思考各自的斟酌,為最后的結果都貢獻出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自我的學習能力也就得到了潛意識的提高。學習的獨立性會為今后學生的學習提供綿延不絕的學習技巧,會在高中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三、總結
教育是一個國家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面對當前形勢下嚴峻的國際競爭,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要想使為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就必須加大力度完善教育內部系統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要得法。這就表明正確的教學方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以及自身發展作出選擇,不能盲目的濫用教學方法。根據實踐經驗得出結論,新模式以它的開放型和科學性成功的成為了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個總體方向,我們培養人才不僅僅強調課本理論的掌握,更應該注重人才的實用性,在高中數學對新模式的運用下,我們發現新模式對于人才綜合素質的養成有著極大的影響和作用,這正是我國教育領域整改的初衷。
參考文獻:
[1]袁保金.高中數學開放題[J].中學數學雜志,2007(7).
[2]唐瑞芬.數學教學理論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