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雯
摘要:學風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是學校學習氛圍的映像。良好的學風建設可以直接呈現一所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教學與管理水平。由于高職院校的不斷增加,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院校學風建設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從高職院校的學風建設現狀入手,就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學風建設過程中需應用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風 教風 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1-0139-01
目前,我國正處于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的新階段,高等職業教育也應順應趨勢,努力推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凸顯辦學特色,全面提升高職院校的綜合實力。但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發展,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學風建設就出現了一些問題。學風建設不僅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基本體現,為此加強高職院校的學風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且意義重大。
一、加強學風建設的重要意義
從狹義來講,學風是指學生的學習風氣,尤其指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具體表現在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習慣上。從廣義來講,學風則包括與學生的學習和成才相關的各個方面,如學校的文化氛圍、教師的治學態度等。
學風建設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是影響教學改革的重要因素,是體現學校辦學思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加強學風建設是所有高職院校向前、向好發展必經路中的關鍵結點。
二、當前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現狀
(一)主體方面
學習目標不明確,缺少職業規劃。大多學生進入院校后,即刻失去學習目標,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只求成績不掛科,畢業有工作。再加上缺乏競爭意識,缺少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有的學生甚至認為是為了父母而學,學習實際與之前期望形成強烈反差,致使只能聽之任之,逐漸形成懶散的學習態度,無心再去制定學習目標。
學習缺乏主動性,實踐能力差。學生存在上課遲到、曠課的現象;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聊天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大多學生認為學習僅限在教室中,對教室外的實訓課不夠重視,甚至認為實訓課如同“玩耍課”,糊弄一下就能及格,導致實踐動手能力差。
考風考紀不良,缺乏良好學習氛圍。作弊已經不再是學習成績欠佳學生的專屬行為,成績較好的學生也開始作弊,為的是“不作白不作”。當然監考教師也承擔很大的責任,是因為他們不認真履行監考職責,造成大面積作弊現象的發生,學生認為監考教師都不管理,為何不作弊?極大地敗壞了學風,形成了不良的學習氛圍。
(二)客體方面
高職院校發展的局限性。很多高職院校是由普通中專升格或合并而成的,他們將主要精力放在學院定位發展、人員配備、專業調整等方面,存在對學風建設認識不夠的情況。部分已經將學風建設列入學院發展的高職院校,仍在怎樣建設、如何建設等問題上缺乏必要的、系統的、有效的措施。
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待提高。由于高職院校無升學壓力,教師也不用為學校的生源與就業率操心,這就造成大多數教師只關注自身發展——評職稱,而忽視了教學能力的提高。加之有些學生學習習慣較差,有的教師會認為這些學生無論怎樣教結果都一樣,自費力氣,這些不良教風,影響了教師在學生心中的良好形象,同時嚴重影響了學風建設。
學習環境亟待改善。由于不斷擴招,有的學校出現“僧多肉少”的局面,教學資源的缺乏導致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高職院校圖書資源匱乏,借閱周轉率低,公共自習室管理與利用效果差,導致一些想學習的同學最終也隨波逐流。另外新媒介的廣泛應用,各種社會思潮的滲透,學校周邊大量網吧、兼職廣告也嚴重干擾了學生學習的專注,嚴重影響了學校的學風建設。
三、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的策略與措施
(一)提高對學風建設的認識
首先高職院校的領導班子必須充分認識到學風建設的重要意義。積極展開學風現狀調查,分析學風建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成立學風建設專項工作小組,研究制定學風建設戰略目標、內容、措施,并大力落實,努力形成一個有良好學風的校園環境。
(二)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制度
有規矩才能成方圓。學生作為學風建設的主體,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制度是優良學風建設的保障,是依法治校的體現。在學生入校時要加強學生教育,學習學生管理制度,激發學習主動性,提高競爭意識,規劃就業目標,讓學生的高職生活不再茫然。從管理學生入手,這是加強學風建設最為關鍵的一步。
(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是高職院校建設的永恒話題。雖然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學習上沒有優勢,但這并非智商問題,只是學習習慣尚佳,缺乏自我管理能力造成的,學校需要做的是引導他們樹立目標,摒棄不良習慣,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下工夫。可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做到時時宣傳、處處引導,為學風建設助力。
參考文獻:
[1]閆曉玲.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現狀分析[J].職業時空,2010(3).
[2]李惠英,張景成.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的思考[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5).
[3]鄭家茂,潘曉卉.關于加強大學生學風建設的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24(4) :39-4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