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忠++趙亮++唐菊葉
摘要 甘肅省康縣地處秦嶺山脈以南,是中國秦巴山區貧困帶的國家級貧困縣。多年來國家對該縣給予了大力扶持,但始終治標不治本,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本文結合康縣的發展實際,探討了運用科學的方法對貧困村、貧困戶通過精確識別、因地因戶制宜發展產業、精確幫扶管理等方式實施扶貧政策,為探索、開發適合康縣的扶貧新路子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村;精準扶貧;精準識別;因地因戶制宜;精準管理;甘肅康縣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9-0270-01
甘肅省康縣地處秦嶺山脈以南,境內山大溝深,土地貧瘠,交通不便,農村人口普遍文化素質不高,工業欠發達,經濟發展滯后,是中國秦巴山區貧困帶中的國列貧困縣。多年來國家給予了大力扶持,但始終治標不治本,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2017年3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文件,要求建立精準扶貧機制,切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精準扶貧是扶貧開發方式的重大創新,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區域對象實施精確識別、因地因戶制宜發展產業、精確幫扶管理的方式扶貧,對康縣扶貧開發產生深遠影響[1]。
1 準確識別,夯實精準扶貧基礎
實施精準扶貧的首要環節是做好貧困村、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長期以來,康縣農村貧困人口數據是由統計部門根據居民數量推算而來,其可以指導分析貧困發展趨勢、研究貧困人口規模。但簡單的推算數據在實際工作中,針對扶貧對象、貧困原因、幫扶策略以及幫扶效果等方面問題無法解決,導致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大水漫灌”現象。只有通過科學的方法調查摸底,準確地確定扶貧對象,并逐村逐戶建檔立卡,才能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區域政策代替到戶政策,進而提升扶貧效果。做好這項工作,一定要嚴格把關信息采集、審核質量,確保準確、真實、可靠。
2 精準幫扶,全面提高扶貧成效
精準幫扶是針對調查識別出來的扶貧對象,深入分析貧困村、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根據其真實的貧困情況制定幫扶規劃、確定幫扶責任人、落實幫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同時,著重幫扶規劃的落實情況回訪,注重發揮貧困村、貧困戶的主體作用,實行“一對一”幫扶,整合資源、集中力量扶持貧困村、貧困戶,確保精準扶貧落到實處,使最需要的貧困村、貧困戶獲得扶貧政策實惠。
3 堅持因地因戶制宜,推進精準扶貧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于貧困地區建設。加快康縣新一輪扶貧開發,必須因地制宜、因戶制宜推進精準扶貧,努力實現康縣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要做好這項工作,應做到以下2點。
3.1 加強分類指導,協調推進扶貧開發與區域發展
強化“三個統籌”。一是統籌扶貧開發與縣域經濟發展。應立足本縣自身的資源優勢、基礎條件和發展特點,進一步完善縣域經濟與扶貧開發融合發展的整體規劃,優化生產力布局,避免千篇一律,走特色發展之路。既要從整體上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又要加大對重點貧困區域、貧困鄉村和貧困人口的扶貧解困,有效降低貧困發生率。二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必須跳出農業農村找出路,康縣應依托新型城鎮化帶動扶貧開發。一方面提高城鎮對貧困鄉村的輻射力;另一方面吸引帶動更多農民在城鎮就業安居。應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充分挖掘發揮康縣優良的生態環境優勢,推動產業、生態、文化融合發展,把康縣打造成休閑養生、生態旅游的目的地,特色有機農林產品的出產地。三是統籌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加快轉型經濟發展方式和扶貧開發方式,注重集約型扶貧開發的實際成效,把經濟增長速度控制在資源環境可承受和有效減少貧困人口的合理區間。項目建設和產業開發都要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為前提,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項目,嚴格控制生態公益林采伐和坡耕地開發,繼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堅決保護好康縣的最大資本——青山綠水[2]。
3.2 堅持因地因戶制宜,培育壯大特色產業
充分發揮康縣資源優勢,因地因戶制宜實施產業精準扶貧,集中引導扶持培育特色產業,不斷推進產業化經營,不斷開拓電商平臺,不斷探索完善龍頭企業和股份合作組織扶貧、金融扶貧、家庭農場和農業大戶帶動等模式,變農戶零散經營為特色優勢產業的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實現脫貧致富。一是引導支持發展特色種養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以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為方向,引導農民從本地實際出發,發展特色產業,做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開展旅游扶貧則開展旅游扶貧。結合現有產業,努力扶持建立一批上規模、高標準的核桃、茶葉、花椒、中藥材、蠶桑、畜禽等特色種養殖成為主導產業,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壯大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建立“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切實提高貧困農戶參與度、受益度。二是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康縣有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資源,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必須把旅游文化產業作為新型主導產業打造。推進旅游、文化、生態融合發展,整合旅游資源,開拓美麗鄉村旅游和觀光、休閑、養生、度假等特色旅游,提升旅游品質和服務,使旅游文化產業成為強縣富民的支柱或先導產業[3-4]。
4 精準管理,確保幫扶措施落到實處
加強扶貧管理工作要做好以下3個方面。一是建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跟蹤扶貧監測。二是做好貧困幫扶記錄,便于及時掌握幫扶情況,實施針對性督促,確保貧困村、貧困戶達到穩定脫貧目標[5]。三是實時管理貧困人口動態。針對貧困村、貧困戶實施政策幫扶后增收情況,及時對貧困村、貧困戶的登記信息檔案進行調整,從而實現扶貧對象的信息及時更新。
5 結語
康縣精準扶貧涉及面廣、敏感度高,縣、鄉、村3級應履行好實施精準扶貧的責任主體,落實主體的職責,縣、鄉、村都要有專門干部負責扶貧開發工作,確保“有人干事、有錢辦事”。要把精準扶貧擺到重要位置抓緊抓好,堅持用創新的方式、科學合理的方案、強有力的保障措施,因地制宜、因戶制宜實施精準扶貧,探索出適合康縣的扶貧開發新路子。
6 參考文獻
[1] 宮留記.政府主導下市場化扶貧機制的構建與創新模式研究:基于精準扶貧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6(5):154-162.
[2] 黃承偉,覃志敏.論精準扶貧與國家扶貧治理體系建構[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5,8(1):131-136.
[3] 趙立韋,楊瑚,張亮晶.精準扶貧背景下甘肅省旅游扶貧模式研究: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為例[J].商業經濟,2016(5):72-74.
[4] 鄧小海,曾亮,羅明義.精準扶貧背景下旅游扶貧精準識別研究[J].生態經濟,2015,31(4):94-98.
[5] 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6):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