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晨靚
【摘 要】文章基于父母教養方式而引發的問題及其表現形式,我們重點闡述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受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一是幼兒的行為受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二是幼兒的人格受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三是幼兒社會性在家庭中的發展,四是幼兒的情緒受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
【關鍵詞】父母教養方式;幼兒社會性發展;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孩子從出生起,就無時無刻不受著父母的影響,尤其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對于孩子今后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認知、情感以及行為,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將父母在撫養和教育兒童的過程中使用的方法和形式,統稱為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的教養方式,直接關系著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本文對中國父母的教養方式進行探討,并對教養方式與幼兒行為發展和情緒發展等方面的關系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分析和總結我國父母的教養方式的利弊,進而為我國幼兒健康的行為發展和情緒發展提供科學的依據。
一、基于父母教養方式而引發的問題及其表現形式
1.基于父母教養方式而引發的問題
在我國,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態度會非常的嚴厲,而且對于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事無巨細,一手包辦,這樣的教養的方式不僅會導致孩子獨立性不夠,而且其嚴厲的態度會讓孩子的內心產生恐懼和害怕,如果這種情緒一直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久而久之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響,更甚者會導致他們不敢與他人交往,嚴重影響孩子社會性的發展。最為常見的一種教養方式,就是專制型教養方式。有的家長甚至將其作為唯一的教育孩子的模式。專制型教養方式嚴重影響了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長,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專制型家長的目光總是聚焦于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優點卻視而不見,這種無限放大缺點,又無限無視優點的教育模式,會導致孩子自卑心理的產生;②專制型父母對孩子所犯的錯誤,總是一味的選擇懲罰,而不是采取適當的方式予以糾正,從而引導他們不再犯錯,而懲罰不僅無法起到糾正孩子錯誤的作用,還會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③專制型家長拒絕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他們認為了解孩子的內心,并予以理解和接受,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權威性,會影響自己今后教育的威力。反觀民主型家長,他們樂于傾聽孩子內心真實想法,并積極的與孩子溝通,在相互理解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健康的成長。
可見,在專制型的父母眼里,孩子并不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這樣的教養方式,不僅無法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而且還會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即使父母內心對孩子是百般關心與愛護,孩子也無法從這樣的方式中感受分毫。
2.專制型父母的教養方式的具體體現
專制型父母的教養方式,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橫加干涉”,具體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①幼兒必須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父母幾乎不會考慮到幼兒自身的想法,當幼兒犯了錯誤時,父母除了嚴重的不滿外,還會采用嚴厲的措施懲罰幼兒;②對于孩子的生活、學習、交友等各個方面,進行監督和控制,讓幼兒完全按照自己設定好的道路成長,對幼兒進行絕對的掌控;③打著“都是為你好”的旗幟,對孩子的一切事物進行過度的干涉和保護,嚴重影響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其性格方面往往表現出自卑、做事膽小、缺乏主見、習慣依賴他人、服從他人、不主動結交朋友等特征,非常不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
二、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受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
1.幼兒的行為受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
所謂言傳身教,父母的言語和行為,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并且對孩子行為的發展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采用積極的教養方式的父母,教養出來的子女,其行為也表現的更加親社會行為;而采用消極的教養方式的父母,教養出來的子女,其行為也更多的表現為消極社會行為。父母過度干涉、過度保護、拒絕、否認和懲罰、嚴厲的教養方式越多,兒童的外顯和內隱問題行為越多;而母親情感溫暖和理解的教養方式很少出現反社會行為和一般負性社會行為。父母對兒童的接受性和鼓勵獨立性越高,兒童的問題行為越少。
2.幼兒的人格受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旨在告訴我們,孩子在幼兒時期的成長會對其將來、甚至對其一生的人格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幼兒時期孩子人格的培養最為關鍵。家庭對孩子人格的形成作用是學校和社會無法比擬的,父母的教養方式直接關系著幼兒的性格是否健康。對此,國內外都進行了豐富的理論研究,國外的研究結果證明,一個人的人格的形成會受到其早期童年經驗的影響;國內的研究則更加具體,即當父母對孩子表現出更多的耐心和關愛時,孩子易形成積極的人格,情緒也更加穩定,性格也更加開朗,而當父母對孩子表現出更多的嚴厲、苛責時,則會造成孩子不良的人格特征,難以融入社會、情緒不穩定、殘暴、缺乏同情心和反社會人格傾向,甚至還可能導致人格障礙、神經癥。
3.幼兒社會性在家庭中的發展
專制型教養方式會嚴重影響幼兒人格的健康發展,因此父母在對幼兒進行教養時,要重視其社會性的發展,不能一味按照自己既定的觀念去教育幼兒,要與幼兒一同成長,共同學習,建立健康的家庭教養方式,促進幼兒社會性的良好發展。因此,除了父母自身的努力外,幼兒園也要與家長進行配合。第一,提高家長對幼兒社會化教育的意識,幫助家長采用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和引導;第二,重視建立家庭的民主氛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幼兒也不例外,父母應該將孩子放在一個相對平等的位置上來與他進行交流,不要遇事都獨斷,代替孩子做決定,要善于傾聽孩子的意見,一來是尊重孩子的想法,二來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使孩子在父母面前“有話敢說”,對幼兒進行寬容民主的教育引導。
4.幼兒的情緒受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
幼兒的心理發展是否健康,情緒是最直觀的表現形式,是判斷幼兒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作為幼兒早期社會性行為反應的原始動力,情緒、情感是幼兒最自然、最真實的表現,加強對幼兒情緒的引導,不僅能夠幫助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而且對幼兒今后的成長與發展也大有裨益。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如何教養幼兒,使幼兒良好的發展,已成為父母和社會最為關注的問題。正確的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積極的教養方式對幼兒的社會化發展、人格的形成和發展、行為表現和情緒情感有著積極的作用,而消極的教養方式所起的作用恰恰相反。我們應倡導正確的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多給予正性的情感,給予溫情與慈愛,并充分地接受幼兒,對幼兒的需要做出積極的反應,多溝通引導,使之形成鍵康完善的人格特征。
三、結語
綜上所述, 幼兒的行為和情緒能否得以健康發展,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著緊密的聯系,良好的教養方式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基礎和保障。此外,研究人員提出,雖然母親的教養方式對幼兒的發展至關重要,但來自父親的正確的教養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必不可少,只有父母共同采用積極的教養方式教育子女,才能確保兒童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郭筱琳.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同伴交往問題的影響:心理理論的中介與調節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5):786-790.
[2]項亞.氣質的有效控制和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縱向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6.
[3]秦玲玲.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害羞的影響研究——基于情緒調節策略的作用[D].河南大學,2016.
[4]黃平,孫圣濤,李燕等.夫妻沖突對幼兒社會技能的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7,5(2):108-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