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做做玩玩活動是一種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技能,使肌肉、大腦得到鍛煉,思維得以發展的游戲活動。在小班開展做做玩玩活動,通過不斷分析、總結、改進,在促進幼兒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上進行新的嘗試,有效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一、創造“有準備環境”,激發幼兒動手興趣
蒙臺梭利提出“有準備的環境”這種教育主張,認為兒童的身心是在外界刺激的幫助下發展起來的,是個人對環境自然、自發的活動。對于三歲幼兒來說,產生動手欲望的主要因素是他們對材料的興趣。因此,在活動開展之前,需要制定豐富詳實的活動內容,制作新穎有趣的玩教具,力圖激發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
在活動內容上,從發展幼兒各種能力出發,選擇多種不同形式的游戲,如,鍛煉自理能力,學習解扣系扣的摘果子游戲;訓練色彩感知的染紙、涂色游戲;發展小肌肉動作的夾彈子、穿繩、剪紙游戲;發展繪畫技能的筆功練習、點連畫游戲;培養幼兒手工制作技能的折紙、泥工、做小人游戲;發展幼兒觀察力的“找影子”、“接龍”游戲;發展幼兒思維能力的走迷宮、拼圖游戲等等。
同時,根據小班幼兒生理心理特點,避免重復進行單一活動,使幼兒產生厭煩情緒,采取一種活動多種玩法,如,進行粘貼裝飾游戲,有彩紙粘貼、報紙粘貼、棉花粘貼、紙團粘貼等。在同一活動進行時,根據幼兒水平將難度不斷增加,也能使幼兒對活動保持濃厚的興趣。如,玩夾彈子游戲,最初是幼兒用筷子把一個小碗里的單子夾到另一個小碗里,漸漸變成用筷子從一個深筒中,把彈子夾到一個小碗中。隨著幼兒技能的熟練,可以按數夾彈子,從一個深筒中把彈子夾到另一個標有數字的深筒中。
總之,通過豐富的材料,生動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操作。
二、創立“變化式途徑”,發揮幼兒自主能力
小班幼兒好模仿,自主性逐漸增強,在活動的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年齡特點。《規程》明確提出“組織活動要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的有利條件,積極發揮幼兒感官作用,靈活地運用集體或個別的活動形式。”因此在組織活動過程中,根據幼兒特點,分兩個時期兩種組織形式。
1.初期以集體游戲為主,小組游戲為輔
幼兒剛入園,操作經驗極少,許多材料是幼兒未見過的,所以我們以集體活動為主,讓幼兒認識材料,教幼兒基本的操作技能,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正確拿筆,活動時不爭搶玩具,知道如何愛護玩具等。
2.尊重幼兒的意愿游戲
隨著幼兒知識技能不斷豐富,自主性不斷增強,活動變為幼兒自由選擇的形式。為了掌握幼兒活動情況,制作動態游戲卡,上面畫有小格,幼兒每人一張。每個游戲設定顏色標志,幼兒選擇游戲后,在小格內涂上相應的顏色。通過看卡片,可以了解這段時期幼兒的游戲情況,并根據幼兒需求對游戲做出動態調整。這種形式既尊重了幼兒選擇游戲的意愿,同時又避免了幼兒過于偏好某項活動,使幼兒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三、創設“自由化空間”,促進幼兒主動發展
幼兒在活動中能表現出自覺、積極主動的能動性和為探索嘗試新知識、追求新的活動方式和活動結果的創造性。《規程》指出:“根據幼兒的實際經驗和性趣,在游戲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保持愉快的情緒,促進幼兒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這里的“適當指導”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和標準。在整個活動實施過程中,需要做到:
1.給幼兒充分探索的機會
在做做玩玩活動中,活動材料是激發幼兒活動興趣的主要因素。當一個新穎的材料出現時,把機會留給幼兒,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去探索。投放一種自制玩具,上面有各種紐扣、繩扣、粘扣、按扣,但不急于告訴幼兒該怎樣玩,讓他們動手去嘗試,把玩具拆得七零八碎,我沒有表達意見,只是說:“咱們再把它裝起來好嗎?”幼兒憑記憶和經驗,開始組裝,但仍面目全非。隨后幾次活動中,能力強的幼兒探索出了方法,在拆的時候開始按順序找規律,拆一步,裝一步,逐漸到熟練拆裝,也同時影響身邊的同伴加入到探索中。這樣,多給幼兒探索的時間,使幼兒能夠充分的觀察、思考,進而主動探索。
2.給幼兒表現自我的天地
在活動指導過程中,教師經常犯的錯誤就是:主觀地判斷幼兒對錯。一次活動,我看到寶寶在玩“找朋友”游戲。他已經找好了幾組,把蘋果和梨連在一起,牙刷和勺子連在一起,我看見旁邊有筷子的卡片,心想:應該把勺子和筷子連在一起呀,可是我忍住不去說他。等活動結束我問他:“你為什么這樣連呢?”他說:“梨和蘋果都是水果,牙刷和勺子都是用具……”我明白了他的依據。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判斷標準,我們不能以成人的主觀來評價他們。
做做玩玩活動為幼兒營造了一個主動探索的新天地。在這里,幼兒盡情享受動手操作的樂趣,主動去嘗試發現新問題,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做做玩玩活動已經成為幼兒最最喜歡的玩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