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青
【摘 要】在幼兒時期培養其良好品行與行為習慣教育是至關重要的。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離不開家長和家園社區的互相配合教育的。幼兒園與家長若能善于抓住幼兒發展的關鍵時期來展開相應的教育培養,勢必有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鑒于此,文章將提出幾點培養策略,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習慣;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方法
所謂的習慣,便是一個人不由自主、不知不覺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穩定行為。幼兒階段正處于人生初步發展的起始階段,具有可塑性較強、自我控制能力較薄弱等特征。而幼兒時期不僅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亦是沾染惡習的危險時期。而許多家長在幼兒早期階段并不重視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訓練,往往在幼兒日后的成長中極為苦惱,為何幼兒會沾染不良的行為習慣?為此,如何在幼兒發展關鍵期來恰當引導幼兒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值得探究。
一、樹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觀
幼兒是否能夠養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為此,家長應當特別重視對孩子的“首次”教育,這是幫助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基礎。多數家長對于孩子某種不良行為的首次出現并沒有給予特別的重視感,很有可能造成幼兒心理的不在意感,甚至是多次再犯。而家長若能對孩子的首次不良行為認真對待,及時給予教育,那么即使幼兒再次出現不良行為,家長也只需稍作勸阻即可,之后再次出現此種行為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許多家長在對待孩子不良行為上總是帶有此種觀念“孩子還小不懂事,下次就不會這樣了”、“現在教育孩子沒有用,他們能明白什么?”諸如此類態度,對于首次教育的忽視,使得最佳教育機會白白失去,日后若想再矯正孩子不良行為顯然難度極大。
二、注意教育方式,嚴慈相濟
許多家長在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往往會出現此種情況,不由分說的將孩子責罵或是暴打一頓,然后暗自苦惱,“這孩子怎么打罵都不聽?”不難理解這些家長的苦難。但若想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本身就難得多,家長理當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全新的態度來教育孩子。一般來說,幼兒行為的指導者是情緒,孩子渴望受到大人關注的目光,希望受到鼓勵和贊賞,若家長總是給予批評和責罵的目光,孩子的情感上反而容易滋生反逆心理,其不良情緒更會被大大激發,甚至是出現其他更為不良的行為。因此,家長還應當注重與孩子的溝通,去理解和關注孩子的內心想法與需求,耐心的誘導和啟發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同時,對于幼兒進步的,有改進的缺點家長可適時的貼上小紙條以表示鼓勵和贊揚,讓孩子不知不覺中逐步改正不良習慣,并自覺的養成良好行為。此外,家長還應當自覺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起到榜樣作用,不可在家教育孩子講究衛生,愛護環境,而轉身出門,卻是各種亂扔紙屑、隨地吐痰、踐踏草坪等。以自己的良好行為來影響孩子,孩子才會模仿這些好的道德行為。
三、培養幼兒獨立自主的習慣
當前多數家庭都為獨生子女,所以在家中容易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習慣。許多自己應當要會、要做的事情皆被父母或是其他人所代勞,這就導致多數孩子升小學后仍舊不會自己系鞋帶、整理書包等,更不用談能夠打掃自己房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若是孩子連基本的自理生活都做不到,在日后就業了,面對競爭壓力如此之大的社會又該如何堅持下去?因此,不管是家長或是幼兒教師都應當積極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針對幼兒發展的不同階段,家長應教育孩子學會自己獨立吃飯、使用筷子、洗臉穿衣、收拾房間等,方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使其自理能力不斷提高,取得更好的進步與發展。
四、促進家園合作,善用家長資源
親子活動在幼兒園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旨在讓家長走進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環境中,更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現及其幼兒園的教育內容與方式,從而更好的教育和培養孩子。家長大都來自不同行業領域,可謂是幼兒園展開教育的豐富資源。在展開親子活動時,幼兒教師們可根據教育需求和家長的行業特征,讓家長共同參與到課堂教育教學中,請家長們扮演孩子們的“家長教師”,如邀請家長來為孩子和其他家長講課,如“愛護環境衛生”、“遇見陌生人該怎么辦”、“如何保護牙齒健康”等活動的組織,如此,孩子見到此種教育方式不但感到有趣,還會不自覺的投入到“家長教師”的知識教育之中,在有效彌補幼兒教師某些知識領域的欠缺同時,更可強化家園共育的內容,科學改善幼兒的行為習慣。
五、結束語
若想養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是朝夕之間所能做到的事情,更需要家庭、幼兒園及其社會提高關注度和不斷努力培養。而身為幼兒教育的先行者——家長,更應當積極轉變自身的教育方式,多關心孩子的日常行為規范和在幼兒園成長狀況,讓幼兒能夠在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而幼兒園也應當積極聯系家長,為讓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而共同努力,使其不斷受到良好環境的熏陶,為以后的終身發展而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悅.論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J].文學教育:下,2016(4):189-189.
[2]王冬.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9):30-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