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對于大部分初中的孩子們來說,或者生活經驗較少,或者不習慣將物理知識和規律的得出與生活經驗相聯系,他們在進行物理學習時,經常會感到困惑,慢慢地就對物理失去興趣。在物理教學中如果能運用小實驗適時地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實驗情境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物理教學中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從中發現物理知識的概念與規律,在學習過程中有利于提高其物理學習水平和興趣。
1運用小實驗巧設情境,順利進入物理知識的導入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突破口就是課堂的導入,一個有效的課堂導入能夠使學生快速地進入到有趣的物理學習中。
案例1.“力的概念”課堂引入
筆者事先制作了學生喜歡的動畫角色玩偶,稱為“小白”,在它的下面裝有磁性物質,老師的手腕上也有磁性物質并用衣服遮蔽。將玩偶懸掛于繩下。
教師“運氣發功”,同學們觀察發生的現象。“小白”轉動并偏離平衡位置。學生們被這一奇怪現象吸引,自發開始了熱烈地思考和討論,有的同學開始想到一定是受到某種力。
教師從提問“為什么會想到一定是受到某種力”出發引導學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不接觸的物體之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等等,引出新課,從而使原本抽象的力變得生動有趣。
案例2.“內能”課堂引入
在內能新課引入時筆者用小實驗創設情境讓學生盡快聯系生活實際,更好地為內能概念及影響因素的理解做好鋪墊。
筆者將火柴盒側面的可燃物質刮下制成膏體,課前涂在手指上,在新課引入時給學生做小魔術,拇指和食指摩擦升煙,如圖1。學生馬上被吸引并指出手指一定有物質可以摩擦生熱后升煙,教師順勢引出能量及內能、影響內能的主要因素:溫度,順利進入內能的學習。
2運用小實驗創設情境,促進物理概念的理解
在物理概念教學中借助實驗創設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提高物理學習能力,是教學的最佳選擇。
案例3.慣性的概念教學
慣性的概念講起來容易,但是對于大部分物理思維品質還不高的初中生來說是較難理解的,尤其是運動的物體具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性質這一方面,筆者用下面小實驗創設情境收到很好效果。
實驗1將一顆一號電池放在物理書上,水平移動書,忽然停止移動,一號電池滾出。
實驗2將一小球放在物理書上,水平移動書,忽然停止移動,小球滾出。
實驗3手持盛有水的水杯,緩慢水平運動忽然停止,水潑出。
讓學生討論三個實驗現象的共同點,并分析原因。
學生在對這三個實驗的討論和分析中必然形成對慣性概念的更深度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4.感受大氣壓強的存在
大氣壓強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必然要求用實驗來創設情境感受存在,筆者改進了傳統小實驗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震撼,體會更深刻。
先做傳統的覆杯實驗,學生認為是水吸住了紙片,筆者進行了如下實驗,將裝滿水的飲水瓶瓶口放置海洋球并倒置,松手,球不下落,如圖2所示。
學生則非常震撼,引導學生得出使球不落下的原因是大氣壓力的存在,確信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3運用小實驗創設情境做鋪墊,有利于物理規律的得出與理解
物理規律的得出過程對于提高學生物理學習能力與水平至關重要,一些物理規律的研究過程對初中生來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不加“修飾”地直接進行可能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甚至失去研究興趣,利用小實驗創設情境,對物理規律學習過程適時合理地引導和鋪墊有利于學習的順利進行。
案例5.滑動變阻器的設計
筆者從廢棄的滑動變阻器上拆下金屬絲,取合適長度,將磁性電學元件:電源、電鍵、燈泡吸附在黑板上,與金屬絲(金屬絲兩端用鱷魚夾導線連接在電路中)連接成串聯電路,如圖3。閉合電鍵,不斷減小金屬絲連入電路的長度,小燈泡越來越亮;反之,越來越暗,如圖4。這個小實驗可視性非常高,對于現象的成因引導學生討論,對滑動變阻器原理、規律的理解和設計非常有幫助。
案例6.“同一直線二力合成”規律實驗的設計
在“同一直線二力合成”規律的研究學習中,由于實驗器材是將圖釘釘在一個較小的紙板上,演示時可視性較差,教師一般利用板書講解實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好。筆者進行了如下改進來創設情境做實驗前的鋪墊:將圖釘按在大木板上,用圖釘固定橡皮筋,并將木板掛在黑板上,這就大大提高了可視度,如圖5。利用演示小實驗和學生互動,設置合理思維臺階,學生拾階而上,逐漸得出實驗研究的過程,收到良好效果,被許多同仁采用。
在此基礎上,又有教師進行了改進,用橡膠吸盤緊貼在黑板上,在掛鉤上掛大橡皮筋,繩套,演示研究同一直線二力合成規律實驗過程,簡化了實驗器材,再次提高了可視性,也體現出小實驗不斷改進的價值。
總之,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不僅把科學道理蘊藏在各種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的物理實驗和物理現象中,還能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明確的認識。運用物理小實驗創設合理情境,將知識融入情境之中,無疑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最好選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