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鴿舞
(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動畫不僅是一種視覺藝術,同時更是一種包含了人類情感與生命的視聽藝術,它有自己獨特的影像語言。動畫通過夸張、擬人、想象等表現手法來傳達情愫,具有一種獨特的審美意義和美學價值。此外,動畫電影有它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相應的美學風格。中國動畫電影的起步并不算晚,早在20世紀20年代,上海的萬超塵、萬滌寰兄弟就制作出了中國最早的動畫短片《大鬧畫室》。之后,我國的動畫電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小蝌蚪找媽媽》(1960)、《牧笛》(1963)等水墨動畫影片,使中國動畫獲得了國際聲譽。但此后,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緩慢,其中最主要的表現是動畫電影的數量少,質量不高,這是我國動畫電影面臨的難題。
梁旋、張春執導的《大魚海棠》(2016)的上映,可以說給中國動畫電影市場帶來了一股清風。影片無論是在角色的設計上,還是在題材的選取上,都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可以說它是一部向傳統文化致敬的作品。《大魚海棠》在寓意上也十分深刻,既融合了我國的傳統思想,如“世界之大、上天為鑒”,又將古老的東方哲學蘊含到影片之中,在一定程度上為國產電影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文章從外在形式中的傳統文化、內在思想中的傳統文化、影片的文化啟示三方面,分析《大魚海棠》與中國傳統文化。
《大魚海棠》在影像形式上,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一方面,編劇和創作者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史書文獻的研究,充分挖掘《山海經》《逍遙游》等文選中的神話故事,創設了影片的敘事背景,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宣揚。另一方面,影片中“其他人”族群所居住的建筑物“神之圍樓”,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福建客家土樓的景象,通過土樓悠久的歷史為影片增添了神秘色彩。此外,福建土樓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造型上,都是福建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影片將“其他人”的文明與人類文化聯系在一起,借助土樓的表象之美,來凸顯中華民俗之美。
首先,影片《大魚海棠》在角色的設定上,充分彰顯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影片中角色的設定并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搬硬套,而是潛移默化的呈現狀態,在劇情、主題、創作者思想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之下誕生的。在《大魚海棠》中設定了大大小小多達一百多個人物,其中幾個重要角色的設定都借鑒了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如影片中少女椿的爺爺,這一人物造型來源于我國古代社會傳說中的后土這一人物,當然,因為劇情的需要將后土的形象改編為男性的角色;同時改編而來的后土爺爺,無論是外在的形象上,還是人物的思想境界上,都與東方仙人的審美要求相一致。再如,影片中的靈婆,這一人物的造型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重元素:第一,靈婆的形象借鑒了面具文物的特色;第二,靈婆的服飾融合了我國京劇中老旦戲服的特色,而京劇是我國戲曲藝術的精粹。此外,影片中主人公少女椿,其角色形象儼然讓我們看到了民國時期學生裝的造型。而影片角色形象設定上出現的粗布衣、吊腳褲、西藏喇嘛的紅袍等,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
其次,電影《大魚海棠》在敘事背景的設定上,也充分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與其他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斗拱飛檐”不同,《大魚海棠》充分借鑒了客家土樓以及永定廊橋等著名建筑物的外觀特征,使中國觀眾觀影時很容易產生相關聯想。如,影片中“其他人”族群所居住的地方堪稱仙境,其中承啟樓就是福建土樓的典型代表,其環環鑲嵌的造型,營造出一種古色古香的氛圍;再如影片中湫所居住的建筑,則借鑒了南靖土樓和貴樓的造型,其建筑在河灘沼澤之上,采用二百余根木樁作為地基;還有椿所居住的建筑物,以繩武樓為原型設定,無論是其華美的裝飾,還是門窗上的雕塑、彩繪,都是土樓中的典范,給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此外還有影片中靈婆所居住的如升樓,這些以福建土樓為建筑原型所設定的影片場景,不僅增添了影片的視覺效果,給觀眾帶來美輪美奐的享受,而且將中國古典建筑文化與影視創作相結合,無形中提升了影片的藝術價值。影片中的場景除了以中國特有的古典建筑作為原型之外,在一些場景的裝飾上也充分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如在對聯和牌匾的設定上,靈婆大殿的牌匾上選用“天行有常”作為其內容,這與中國古代的道家思想相一致,增添了影片的文化意蘊。
《大魚海棠》除了在角色設定以及敘事背景的設置上充分運用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有關元素外,在主題思想的表達上也融合了傳統文化的內容,極大地增添了影片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
首先,影片借助中國傳統文化表現了族群關系與自主意識對立的思想。影片一開始就點出:“所有人類的靈魂都是海里一條巨大的魚,出生的時候從海的此岸出發,在路途中,有時相遇,有時分開,死的時候去到海的彼岸,之后變成一條沉睡的小魚,等待多年后的再次出發,這個旅程永遠不會結束,生命往復不息。”這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再創造。雖然影片將更多的重點放在描述椿與鯤的愛情故事上,但影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部寓言作品。在中國傳統的主流文化中,巫文化是其重要代表,人們所崇尚的是自然的力量。如影片中靈婆的存在,她看管著人類的靈魂;影片中椿的爺爺有著掌管百草的能力,死后化作海棠樹;椿的奶奶可以掌管百鳥,死后則化作鳳凰棲于海棠樹枝上;椿則繼承了母親的能力,掌管著植物的生長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一種自然的力量和族群的關系。而影片中的男主角鯤,卻代表了一種與族群關系相對立的自主意識,借用中國傳統文化著作《逍遙游》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的說法,鯤一旦擁有了巨大的翅膀,就可以脫離族群,遮蔽天空。從這一主題意蘊來看,影片通過講述女主人公椿為了保護與男主人公鯤之間的愛情,遵從了自己內心的選擇,旨在突出族群關系與自主意識之間的對立,鼓勵人們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遵從內心的選擇,提高自主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打破世俗的桎梏,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其次,影片還借助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人們要敢于打破權威、勇于承擔責任的主題意蘊。影片中除了融合“鯤”所代表的傳統文化來突出自主意識的重要性之外,“椿”的背后也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莊子·逍遙游》中有言:“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借助椿背后的文化內涵,影片表現了勇于承擔責任、守護家人的主題思想。在族群關系之中,“天神”有著絕對的權威,族群中有著絕對的秩序,往往是對于權威的順從,束縛了人們自我的發展。影片中借助女主人公椿的行為,生動地再現了一個敢于挑戰權威,勇于承擔責任、守護家人的形象。影片中椿一開始為了守護自己的愛情,對種族制度發起挑戰,與此同時,她漠視自己的親人和家庭。鯤被“其他人”一族視為不祥之物,他們的目的就是將鯤驅逐甚至殺死。為了守護鯤,椿選擇了與全體族人(除了湫)對抗,這是對權威的反抗,而其結果就是眾叛親離。當椿看到族人因為自己承受災難時,為了彌補自己對于族群帶來的傷害,椿勇于承擔起拯救族人的責任,她犧牲自己的生命力催生出巨大的海棠樹,堵住了從天空傾瀉而下的洪水。從這一層面來看,影片借助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一方面表現了對于絕對權威的挑戰,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勇于承擔責任的思想。
《大魚海棠》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影片的創作之中,為我國動畫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其經驗值得仔細探究。正視《大魚海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才能發現其中的不足,從而更好地促進影視產業的發展。
首先,實現電影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不僅要從涉及的范圍入手,而且要注重融合的方式方法。綜觀當下國產動畫電影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多流于禮儀等膚淺方面,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層方面涉及較少,甚至不如好萊塢動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詮釋。以《功夫熊貓》(KungFuPanda)為例,影片從淺層面上吃的包子、豆腐,到深層面的道家的“內心平和”(inner peace)、中國武學中的“氣”的修養等,無不體現出東方神韻。相比之下,眾多中國動畫電影對自身傳統文化的運用,還處于低幼階段。《大魚海棠》是近期較為成功的國產動畫電影,其中多處運用傳統文化的內容,達到了弘揚傳統文化、傳播核心價值觀的積極作用。《大魚海棠》的創意就充分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故事背景取自《女媧補天》中的內容,想法創意借鑒了《逍遙游》中的信息,同時影片中少女與男孩鯤之間的故事,又結合了《山海經》《搜神記》中的故事模式。《大魚海棠》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國產影片要想在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的同時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并走向世界,就必須保持自身的特色。其一,中國傳統文化憑借其自身的獨特性和本土化,無論是在世界文化中,還是在多樣化的文化環境中,都有著自身的價值。其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積淀,無論是對于國人還是世界其他國家的觀眾來說,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憑借以上兩大優勢,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國產電影的創作之中,不僅為電影內容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能夠在無形中提升電影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
其次,在影片創作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元素,要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關內容和形式融入影片創作之中,一方面是為了增添影片的藝術魅力,借助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影片的藝術含量,同時還能夠保證國產影片具有本國的特色和個性,進而為影視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從傳統文化自身的角度來看,借助影視的平臺,能夠起到發揚傳統文化的作用,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載體。因此,在應用傳統文化的時候,切勿只注重形式上的創新,片面追求形式化,而要真正地挖掘文化背后的意蘊,將其與影片故事、人物、思想密切結合,這樣才能實現傳統文化與影視藝術的融合。《大魚海棠》《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等影片的成功,使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神奇力量。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深深地吸引本國觀眾,對于外國觀眾而言,也因其神秘性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中國電影人正可以利用這一點來使國產動畫電影走向世界。
總之,影片《大魚海棠》無論是在影像的外在形式上,還是在影片主題思想的展現上,都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這成為影片贏得廣大觀眾青睞的關鍵所在。在電影創作之中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不僅是電影事業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有效途徑,而且也是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