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娜
(長春光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電影《成長》改編自琳恩·巴伯的一本同名回憶錄,《成長》的劇本是由尼克·霍恩比進行撰寫的,該劇本的編創是比較成功的,一度被《綜藝》等雜志評為英國國劇最優秀的作品之一。電影《成長》曾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等多項提名。電影講述了一個青春期的女孩迷戀上一位成熟的男人,為了這段愛情不惜放棄了自己的學業,不過最后還是在得知真相后迷途知返,成功地考入了牛津大學??梢哉f整個電影的情節是毫無懸念的,但是其獲得成功的原因,首先是演員以及導演出色的表現,其次是電影的“成長教育”主題的巨大的社會反響。
電影《成長》講述了發生在1961年英國倫敦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性格開朗、長相漂亮的女孩兒珍妮,珍妮在學校里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學生,可以說除了拉丁語的學習顯得有些吃力外,每一門功課都很優秀。珍妮的人生在父親和母親的安排下非常完美,成功考上牛津大學,成為真正高貴優雅的女人。但是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由于父母長期的嘮叨以及珍妮對于學習的興趣越來越少,這讓處于青春期的珍妮感到非常壓抑,就這樣在一個下雨天,珍妮的人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位迷人成熟的中年男人闖入了珍妮的生活,大衛的彬彬有禮、溫文爾雅以及中年男人的生存智慧輕易地打破了珍妮枯燥古板的生活,大衛也成功地成為珍妮的男朋友。大衛這樣不同于珍妮父母的教育和生存方式輕易地顛覆了珍妮以往的傳統教育,隨后就是一次次的逃學,大衛還會開著跑車帶珍妮去參加各種聚會以及俱樂部。對于一個長期受傳統教育影響的女孩子,這樣刺激、富有幻想的生活,讓珍妮興奮不已,對于不斷參加的派對以及喝酒抽煙等所有一切,珍妮都是非常愿意嘗試的。不過這就導致了珍妮學習成績的下滑,她開始鄙視學校,懷疑教育的意義,最后竟然想要輟學結婚,而這所有的一切在她得知大衛是有婦之夫之后清醒,迷途知返。這樣的心理成長過程讓處于青春期的少女珍妮不得已在接受痛苦中成長。
電影《成長》主要描繪了英國倫敦的一位16歲的女孩珍妮由于對父母長期的嘮叨、督促她學好拉丁文、努力考入牛津大學非常厭煩,處于青春期的珍妮有一位和自己年齡相仿的追求者,但是這位男朋友不能得到父親的滿意,激化了處于青春期的少女的內心叛逆。就這樣,在一個雨天珍妮認識了大自己十幾歲的成熟男人大衛,大衛的成熟、風流倜儻以及中年男人舉手投足的氣質吸引了處于青春期的少女珍妮。隨后就是大衛不斷地帶著珍妮逃學參加高檔的酒吧和藝術品拍賣行的派對,去高級餐廳,還帶著珍妮去她夢寐以求的巴黎。就這樣,珍妮很快陷入了和大衛的愛情之中。不過美好的事情總是短暫的,事實真相讓珍妮徹底醒悟。一次偶然的機會,珍妮發現了大衛是個已婚男人,這樣的真相讓珍妮果斷與大衛分手,重新回到父母的生活中,繼續上學讀書,最后考入夢想的牛津大學。
電影《成長》中處于青春期的少女舍下自己的同齡男朋友,選擇了大自己十幾歲的中年男人,這樣的心理過程在心理學中也是比較常見的。弗洛伊德曾經提出,與男孩的戀母情結相對應的就是女孩的戀父情結。在一個女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第一接觸的男人就是自己的父親,父親在女孩子心目中是英雄一樣的角色,有時會令女孩子產生戀父情結。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孩子年齡的增長以及生活圈子的不斷拓寬,女孩子必定要蛻變成為女人,在生活經歷中不斷地完成自己的性別認同,逐漸擺脫自己的戀父情結,真正地走上女性的成長道路。因此,父親只是女孩性別認識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角色,輔助完成女孩子的性別化。
在電影《成長》中可以看到,戀父情結如果解決得好就可以促進女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顯然在電影《成長》中,珍妮的戀父情結只是被壓抑了,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并沒有在珍妮的心理成長中完全消失,也就是說戀父情結存在于珍妮的無意識當中,在無聲無息地影響著珍妮的心理成長。在電影《成長》中,珍妮之所以會選擇一個中年男人,很大的原因就是珍妮在他身上寄托了戀父心理,大衛的成熟、幽默、富有以及有品位,展現的是一個很有權力和能量的男人。相對應的就是珍妮的父親,他只是一個平凡的男人,在生活中也是斤斤計較的,在金錢上喜歡占小便宜,這樣的角色定位就是表現了一個沒有能量的男人,與大衛形成了很大的差異,也是大衛對珍妮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的原因所在。不過作為父親,即使是沒有多少能量的男人在女兒的眼里也是能量充沛的英雄,只不過這個男人被淹沒在了日常生活的瑣事之中了。在珍妮的父親為了買某個東西而斤斤計較的情節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父親在女兒心目中的形象在衰落,可以說是從英雄似的男人變成了生活中的失敗者。這時出現了大衛這個中年男人,高品位、富有,另一個具有父親形象的男人出現了,珍妮被他深深地吸引。大衛可以帶她參加各種高級聚會,談論高雅音樂,這時的珍妮被這樣的形象深深吸引,其自然取代了珍妮真正的父親的地位,迅速地成為珍妮愛慕的對象。
處于青春期的珍妮是一位聰明漂亮且品位很高的女孩子,喜歡欣賞名畫、聽高雅的音樂會,非常向往巴黎的浪漫時尚,這與當時枯燥的古老拉丁語以及大提琴的學習生活構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這也是在珍妮身上最突出的性格矛盾,就是說珍妮的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是沒有聯系的,珍妮只是自己壓抑著自己內心的矛盾。當然,這種矛盾在沒有外界刺激時是調和的,也是沒有沖突的。但是,大衛的出現使珍妮平穩的生活受到了刺激,那種平衡被打破,這也是為什么珍妮在了解了大衛不擇手段地謀取錢財后還是會和他在一起的原因。電影的結尾部分也是人們議論比較多的地方,很多觀眾都認為這個結尾的處理轉折太突兀,換句話說就是珍妮的醒悟太快了。不過我們應該清楚這是一部“教育”主題的電影,電影《成長》的主題是女性想要高枕無憂的生活不可以僅依靠結婚取得,是需要自己奮斗的,這樣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結尾部分是必須有教育意義的。
在這部電影中,主人公珍妮經過了離經叛道的成長經歷后,重新回歸到自己正常生活的過程只是要完成社會化。這里所謂的社會化就是個人通過不斷的學習了解掌握社會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個人走向社會,成為社會成員的過程。
在現代,電影《成長》的主題對于當代的觀眾,特別是當代中國觀眾有著很大的教育意義。目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未來生活要求也不斷提高。不過由于貧富差距擴大出現了“捷徑”和“奮斗”之間的迷茫。目前針對青春期的成長逐步成為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方式。通常我們所說的主要就是指學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兩種,在人年齡相對較小的時期家庭教育是有著明顯作用的。在后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校教育逐步成為教育的主力。但是教育對于人的社會化也是存在著缺陷的,這種缺陷就是指教育只能給人指明要達到的目標,是一種生硬的概念灌輸,在具體的行為上沒有什么詳細的要求,也就是說,目前的教育最多的就是在理論的層面上給人指明目標或是道路。
對于電影《成長》來講,珍妮所受的家庭教育以及學校的教育都是指向了要過一種上流社會的生活,這種所謂的上流社會就是在高級餐廳吃飯,或是可以出入高級社交場所。因此,這樣的生活并不是珍妮個人的理想,可以說是那個時代大部分英國人的思想。電影中當珍妮的父母得知大衛和女兒欺騙他們,但是大衛十分完美優秀時,父母還是選擇支持女兒和大衛的交往。可能我們無法理解這樣的父母,但是隨后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思想代表了當時整個英國社會的集體心態,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反映了整個英國社會意識的集體萌動。在當時的英國,以往的“日不落”心態已經不斷地被邊緣化,二戰后人們想要重新站起來,因此整個社會顯得急功近利。在電影中就是想要通過與有錢人結婚實現自己的優越感,即使是讓他們放棄自己高貴的血統并低下高傲的頭顱,也是在所不惜的。
回到電影主人公珍妮的心理成長過程上來,珍妮的社會化就是要學會在社會上生存,完成社會化可能不只是聽從老師以及父母的教誨,是可以按照他們傳授的行為準則來做事,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我們必須親自去體驗,去感受成長,只有自己親自去感受欲望受到限制,才能體會無法被社會允許時的悲傷心情。只有親自經歷了這樣的痛苦后,才可以使得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生存標準,也就是人的社會化才算基本完成了。
因此,從這方面來講,珍妮青春期的叛逆是珍妮社會化進程非常重要的環節,是不可或缺的。可能處于青春期的我們都會有一段時間在反抗家長的教育,反抗社會的思想束縛,為自己的欲望去抗爭。因此,對于電影《成長》可以說無論是從精神的角度分析還是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分析,主人公珍妮的成長故事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是社會上很多青少年身上都會發生的,可能每個孩子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電影《成長》是有著一定的教育意義的,是可以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的。
電影《成長》的主題表達了女性不可以為了獲得高枕無憂的生活就通過婚姻來實現,是需要自己辛苦奮斗的。電影《成長》的主題對于當代的觀眾,特別是當代中國觀眾都是有著很大的教育意義的。目前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女性的教育程度不斷提高,社會地位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對未來生活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不過由于貧富差距擴大也出現了“捷徑”和“奮斗”之間的迷惑。整個電影的情節是屬于毫無懸念的,可是之所以獲得了這樣的成功,當然不僅是演員以及導演等的出色表現,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電影的主題“成長”引起了社會的共鳴。電影《成長》討論了當代的意義,以及樹立了女性追求幸福的正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