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雷 王新榮
本校法律專業近年來屬于學校的紅牌專業。為更好服務校企合作,促進專業發展,本課題組對本校法律專業過去三屆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主要圍繞學生實習及就業情況展開,以此來窺探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思考高校輔導員實施思政教育的新途徑。
本次問卷調查,一共向我校法律專業14屆、15屆、16屆三屆畢業生發放問卷85份,他們都是參加過校企合作單位實習的學生。最后,回收有效問卷83份,有效率為97.6%。
1、性別比例
根據統計,接受調查的83名學生中,男生13名,女生70名,占比分別為15.7%、84.3%。
2、年級分布
調查顯示,被調查學生中,14屆、15屆、16屆學生人數分別為10人、18人、55人。這主要與我校這三年招生人數逐年增加有關。
3、擔任學生干部情況
據統計,83名被調查學生中,有27名學生在校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多數學生沒有干部經歷。
4、在校時政治面貌
在政治面貌方面,僅有5人在校期間光榮入黨,其余均為共青團員。
5、戶籍類別
戶籍類別方面,有11人為城市戶籍,72人為農村戶籍。
1、實習單位及崗位
根據統計,這83名學生在實習期間分布于蘇州大市范圍內的4家法院內。從事崗位方面,有78人擔任書記員崗位,1人擔任檔案管理、3人擔任法官助理、1人擔任速錄員。
2、實習時間
多數同學的實習時間比較長,有近90%的同學實習時間超過了3個月,其中51.8%的同學在半年以上。8.4%的同學在1-3個月內,實習時間不到1個月的人數僅占2.4%。
3、參與實習動機
調查顯示,有68.7%的同學表示實習時僅僅考慮要“積累經驗,并未考慮去留”;9.6%的同學想“通過實習留在法院,進而留在蘇州”;4.8%的同學表示是“出于從眾心理”;還有15.7%的同學表示在校企合作單位實習“比較靠譜”。
4、對實習工作的評價
對于實習期間工作內容的評價,2.4%的同學認為是“機械勞動,無所用途”;有79人表示“可以學到東西,有所收獲”,占總人數的95.2%;還有2.4%的同學表示“無所謂,完成實習學分就行”。
5、對實習工資的評價
據統計,47%的同學對于實習工資可以接受;35%的同學表示“無所謂,重要的是積累經驗”;16.9%的同學認為“拿到實習工資,是意外收獲”;僅有1位同學表示“太少了,和預期有差距”。
6、是否愿意加班
在此問題上,74.7%的同學表示會“認真完成”;21.7%的同學選擇了“基本完成”;有1人表示是“草草了事”;2人選擇“拒絕加班”。
7、是否接受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調查顯示,接近八成的學生在實習之前,沒有接受過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教育指導,或者只是略有接觸。只有3人是詳細學習過,還有20%的同學表示是基本了解。
8、實習結束后去向及原因
實習結束后,有54位同學沒有與實習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占比65.1%。其中,除3位同學表示是單位不留以外,其余都是因為“待遇低、沒有編制”等原因而另謀出路。留下的29位同學,多數都是想“先站穩腳跟,再圖未來發展”。而他們在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后,陸續又有人因為“待遇低、沒有編制、沒有發展前途”等原因離開了單位,至今還有20位同學在原單位工作。
1、離開法院后的就業情況
根據統計,實習結束后就離開法院的54位同學中,有23位通過專轉本進入了本科院校繼續深造,占比42.6%;有3位同學處于“待業”狀態;9位同學進入其他法院等相關領域;19位同學改行進入了其他領域。另有9名簽訂合同后又離開的同學中,有1位“待業”;5位進入法院等相關領域;3位改行進入其他領域。
2、留在法院工作的發展情況
留在法院工作的20位同學中,有10人表示“爭取通過司法考試,并不會放棄”;另一半同學則表示“依舊是合同工,但一直在尋求新的發展”。
根據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我校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基本具備了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如動機端正,能將理論運用與實踐,有良好的金錢價值觀等。但是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調查中,接近八成的學生表示在實習之前,沒有接受過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教育指導,或者只是略有接觸。由于缺乏先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大學生在實習實踐中,在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實現角色適應等方面都存有一定困難。這將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實習效果以及今后的就業率。
根據調查,超六成的學生在實習結束后因為“待遇低、沒有編制”等原因而另謀出路。這部分學生顯然對于當前就業市場的高競爭性和高流動性,以及體制機制改革等大環境缺少基本的了解,在人生定位過程中出現了過高、過快的心理訴求,缺少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精神品質。
從調查中看出,83位學生中,最后有22位改行進入其他行業、3位待業,這三成左右的學生經過三年的專業學習缺少基本的職業認同感。而最后留下的20位學生中,有10名表示爭取通過司法考試,成為專業人士。而另一半學生則對合同工的身份無可奈何,并在尋求其他出路。這顯示出,僅有一成左右的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長遠規劃??傮w而言,學生的職業理想比較模糊。
根據以上分析,為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高校輔導員應在以下幾方面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從大一開始就要實施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教育,引導他們樹立積極就業的準備心理,普及就業的基本理論知識。第二,要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簡歷制作大賽等專項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第三,在大學生進入就業求職階段后,要強化實踐操作能力、就業心理、面試禮儀等方面的教育指導,增強大學生的就業成功率。
從調查中看出,新時代的大學生在求職時更看重職業發展前景和個人發展空間。他們在求職時會有過高的要求。但是大學生,尤其是高職生,由于他們在學歷方面的限制,他們的“騖趨”思想[1]往往會與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認為,事物的發展包括質變和量變兩種狀態,量變必然引起質變。新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發展的途徑是前進行和曲折性的統一。[2]輔導員要引領大學生認識到人生發展的過程必然是從低級向高級、循序漸進緩慢發展的過程,要引進企業專職人員進校園巡講,通過一些成功案例的分享,指導大學生了解人生發展的階段與規律,合理定位、穩步前進。
高遠的職業理想是事業成功的基礎。高等教育肩負培養專門人才的重要使命,輔導員應該注重對大學生進行專業意識教育,幫助他們及早明確職業目標,了解職業發展路徑,增強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樹立高遠的職業理想。真正發揮好國家教育資源的功能與作用。
校企合作作為高校辦學模式中的重要形式,對于人才培養具有重要作用。輔導員需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隨時跟進、調查,以便及時給予解決。唯有如此,方能使校企合作發揮出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1]張鴻翼,謝娟.基于深度校企合作環境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2):62~6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