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燕
《孫子兵法》是中國國學的經典著作,也是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奠基之作。由于其具有高度的理論概括性和哲理意義上的普遍指導性,《孫子兵法》不僅成為許多國內外著名的軍事院校的必修課,而且也是我國普通高校的熱門選修課之一,浙江大學于20世紀90年代初率先開設該課程,其他院校也在其影響下相繼開課,并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1]筆者自2011年開始,借助南京科技職業學院的選修課教學平臺,面向全院學生開設了《孫子兵法的研究與應用》課程。歷經6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筆者認為普通高職院校開設《孫子兵法》選修課是拓展國防教育和踐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本課程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不揣淺陋,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
精準的教學目標是教師組織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大綱、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一切環節都要以教學目標為風向標。然而,高職院校的選修課不同于必修課程,在課程教學目標的定位上也更具彈性。其一,本課程缺乏統一而權威的高職院校適用性教材,給教學目標的定位及教學活動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其二,學生的知識儲備、文學素養、興趣愛好、以及學校的性質、專業特點等等都對教學目標的定位提出了更多要求;其三,學生的選課制度、教師的授課評價、課程的考核方式等因素都影響著教學目標的定位和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前必須全面考慮上述因素,對本課程教學目標需找準合理和精準的定位,才能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目前國內圖書市場上關于《孫子兵法》的書籍頗多,筆者查閱了一些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有關《孫子兵法》的書籍主要分為三大類:一類是針對青少年讀者的《孫子兵法》讀物,這類書籍普遍采取圖文并茂的形式,內容淺顯易懂;二類是針對成年讀者的《孫子兵法》通俗讀本,這類書籍普遍采用文字講解的形式,也會配以少量圖片,內容多是以原文翻譯和核心思想的講解為主,輔以古今中外的大量戰例或故事;三類是古往今來的專家、學者對于《孫子兵法》的系統研究成果,包括文獻典籍、論文集、學術論著等。縱觀百花競放的《孫子兵法》相關著作,其中真正適用于當代高職高專學生選修課規范教材的并不多。結合高職學生文學素養整體水平及教學內容、學時、考核評價等諸多因素,筆者將《孫子兵法的研究與應用》選修課定位于高職院校軍事類及人文素質類公選課程,屬于孫子兵法理論的普及性教育,教學應注重突出孫子智慧思想的現代應用。本課程的教學活動應以系統、全面、準確地介紹戰略名著《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及其在現代國防和社會其他領域的應用為宗旨,通過解讀原著并深入講解孫子的思想精髓,著重培養學生對一般軍事理論的掌握和應用能力;通過介紹《孫子兵法》的智慧思想及其應用,培養學生的宏觀戰略思維、正確的國防觀念、積極的創新意識和健康的競爭理念,啟發學生從這部兵書中找到如何在人生的各種戰場上獲勝的靈感。基于這一課程定位,筆者認為針對成年讀者的《孫子兵法》通俗讀本較適宜作為高職院校選修課教學的參考書。在深入學習孫子兵法理論之前,教師可以將一些比較權威、極具參考價值的力作推薦給學生,例如:浙江大學褚良才教授所著《孫子兵法研究與應用》、中國人民大學黃樸民教授所著《黃樸民解讀孫子兵法》、國防大學馬駿教授所著《馬駿說孫子兵法》等。
根據教學目標的精準定位,《孫子兵法的研究與應用》課程的教學重點應在于“應用”二字。著眼于《孫子兵法》的現代應用,本課程的教學宜采取深入淺出,重點突出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從認識《孫子兵法》,到理解其核心思想,繼而學會掌握并加以應用。在教學內容的選取和設計上,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興趣愛好以及學習需求,營造較為輕松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知識基礎普遍不高,筆者在開班的第一課上通常會先對本班級學生掌握《孫子兵法》的情況做簡單地調查和了解。一般來說,真正完整看過原文并了解其內容的學生占比僅為3-6%,系統學習或研究過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大部分學生只是知曉其盛名和其中個別的經典語句,如“不戰而屈人之兵”。在高職院校學生的必修課《軍事理論》課程中,也涉及了對中國古代兵法名著《孫子兵法》的簡介,但教材中只是高度概括了其核心思想,包括孫子的戰爭觀、戰爭指導思想、用兵思想等。軍事課教師在授課時根據課時和教學目標,很少會對其內容做系統而詳盡的講解。因此,《孫子兵法》選修課是軍事課的重要補充,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選修課的32學時,從原文釋義出發,系統講授兵法十三篇,在掌握兵書內容的基礎上,重點解讀其中的核心思想及其應用。
《孫子兵法》著于中國春秋末期,全篇約六千字文言文,語言風格簡潔明快。教師在解讀原文時,要用現代語言簡潔明了地將孫子的論述準確表達出來,并及時加以提煉和總結,讓學生能夠直接接觸并把握住孫子論述的核心思想。原文解讀是掌握和應用兵法理論的基礎,這一環節至關重要,但不宜占據過多課時。筆者一般用10-15分鐘將每篇兵法的原義呈現給學生,在課前提示學生預習兵法原文,逐字逐句自學;并建議學生在課堂上攜帶相關的書籍和講義作參考,這樣能取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對于重點語句,教師可以用問答的方式讓學生參與講解,也可以建議學生適當地做課堂筆記,盡量避免課堂的沉悶和枯燥。教師在講解原文時,還應注重讓學生感受到《孫子兵法》之美:一是中國文言文的獨特魅力之美,二是孫子兵法理論的邏輯結構之美。譬如:“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孫子兵法?虛實篇》)孫子在講述兵法時用詩意的語言贊嘆虛實妙用的極致境界是不顯露絲毫痕跡。在《勢篇》中,孫子又用“聲不過五”“色不過五”“味不過五”的排比印證出了“奇正之變,不可勝窮”的深刻道理。孫子孜孜以求兵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他對戰爭的辯證思考以及妥帖精當的分析論述,都極具一種玄妙之美。正如中國學者范傳新所言:“讀《孫子兵法》是一種審美享受,當我們把《孫子兵法》作為審美對象欣賞時,真是山隱道上,目不暇接。那雄辯的力量,貫通的氣勢,鏗鏘的韻律,精美的修辭,自然的文理,橫生的姿態,深遠的意蘊,玄妙的悟性,蒼蒼茫茫,氣象萬千,直傳眉宇,美不勝收。”[2]教師在解讀原著的過程中要把這種美帶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審美素養。
《孫子兵法》內容豐富,哲理深邃,既自成體系、獨放異彩,又與其他各家互相融通、相映生輝。政治上,《孫子兵法》繼承了先王們治國御眾的統御策略;思想方法上,《孫子兵法》與道家、儒家有許多相通或相似之處;軍事上,《孫子兵法》基本承襲了姜尚、管仲等用兵制服之策,[3]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先哲的智慧。教師應充分挖掘孫子兵法理論的育人功能,旁征博引,以古鑒今,把握時代脈搏,將孫子的智慧思想完美融合于現代生活,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要讓學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孫子核心思想的內涵與應用,教師必須要合理選擇教學案例,可以是古今中外的經典戰例,也可以運用政治、外交、商業等其他領域有代表性的案例,要注重經典與時新相結合。
首先,學習經典戰例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孫子軍事理論的掌握和應用,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其次,選擇案例要用發展的眼光,要善于運用多領域的時新案例,要及時更新。對孫子理論的學習和應用務必要結合當下現實生活,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契合國家發展大局和個人發展所需。用學生比較關注和熟悉的事件或當代熱點問題來探討孫子兵法的現代應用,更加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和共鳴,進而加深對兵法理論的掌握和認知。
此外,教師應不斷提升學術修養,為孫子兵法理論的教學注入思想活力。筆者認為,要想真正講好《孫子兵法》,教師需要勤練內功,加強學術研究,尤其需要踏踏實實地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豐富知識體系、深化思想水平。筆者研究和講授《孫子兵法》的時間并不長,但深感這一著作并非通過幾年的學習和教研就能夠做到精通與應用,對于學生更是如此。孫子兵法理論的教學首先是基于教師對其正確的認識和把握,不能靠簡單的語句解讀和案例套用來教學,尤其應避免忽視道德前提、過分強調謀略萬能等論調。
在《孫子兵法》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秉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體會及學習需求,在教學方式和評價考核方面都做了一些比較有效的嘗試,逐步提升了教學效果。
關于拓展教學的方式方法。隨著近年來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南京科技職業技術學院也開始在教學活動中推廣慕課、微課、藍墨云班課等多種網絡化教學模式。孫子兵法理論的教學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具有時代特征的教學形式為課堂教學服務。當然,網絡化教學模式的推廣需要時間,網絡化的教學資源建設也需要逐步完成。目前,筆者嘗試的是相對簡單的網絡互動模式,即開班的第一課,就建立班級QQ群或微信群,加強與學生的交流,為師生課外互動建立及時暢通的網絡渠道,學生有任何疑問可以給教師私下留言或在群里公開探討,教師也可以在群里及時發布各種教學通知或信息,加強對班級學生的規范化管理。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融入多種教學形式,如課堂小組討論、師生互動問答、影視作品賞析、學生上臺演講等等。
關于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選修課的考核評價方式相對比較靈活,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綜合擬定,考核方式一般分為論文考核和開卷考核兩種方式,最終的課程成績由考核成績和平時成績綜合評定,這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綜合評定。筆者認為,在學生的選課環節,教師就應當給與學生相應的選課指導,盡可能地將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考核方式等逐一說明,以保障課程的教學效果,避免學生盲目選課;在開班的第一課,教師應將以上內容作詳細說明,特別是對學生要提出基本的學習要求并明確考核要求,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避免出現選而不修、或應付考試的現象。筆者在介紹考核要求時,會鼓勵學生要多記筆記、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和演講,并將筆記情況和互動、演講的分值計入學生的平時成績,列入考核依據。總之,教師應設法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真正地做到教學相長。
綜上所述,《孫子兵法》是中華民族瑰寶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這顆明珠飽經戰火磨礪,歷經歷史積淀,其飽含的兵學智慧早已超越了時空界限,跨越了兵學領域,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教師在傳播和講授孫子兵學文化時,需要結合教學對象、教學目的、學時等因素充分挖掘《孫子兵法》的育人功能,讓兵法課堂富含智慧的魅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領域,還有更多更深入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和改進。
[1]姚振文.熱門選修課背后的冷思考——關于普通高校開設《孫子兵法》選修課的幾個問題[J].歷史教學,2008(8).
[2]范傳新.孫子兵法的美學價值[J].濱州學院學報,2005(5):147~150.
[3]李先德,曾蓉.孫子兵法解讀與運用[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