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會
甘當先鋒 彰顯黨員教師人格魅力
郭維會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學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依據,任何章程和綱領,任何人為的管理機構,無論他們說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沒有教師給學生以個人的直接影響,深入到學生品格中,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多么重要。那么,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如何彰顯教師的人格魅力呢?
彰顯 教師 人格魅力
每當聽到那一聲聲清脆的鳥鳴聲,每當看到那一雙雙求知的慧眼,每當記憶中浮現出孩子采花送師的感人一幕,每當……我的心頓時堅定了,堅定了一個信念: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爭做一名出色的黨員教師。
十幾年的艱難歲月換來了教育的累累碩果,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個驕人的學子,一家家幸福的燈籠。我無意中露出了燦爛的笑臉,那就是我一生中無悔的選擇,我要采取潤物無聲的方法,在思想認識上保持高度一致,甘當先鋒,彰顯黨員教師人格魅力。
魅力是一種成熟的、能夠吸引人的力量,黨員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教師能夠感染和教育學生的尊嚴、價值和道德品質的力量,它來自于教書育人的能力和淵博的知識,來自于慈愛和善良,人格的力量會產生感召力和親和力,教師只有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給學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牢固樹立人民教師的遠大理想是彰顯黨員教師人格魅力的前提條件。一個18歲的學子,走出校門,踏上工作崗位,面對生活的無知、茫然、徘徊……卻看到那一群群如饑似渴的孩子,正等待著甘霖的降臨,瞬間便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是何等的沉重,便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教師這個行業,便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位在當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師。
擁有追求卓越教育的信念是彰顯黨員教師人格魅力的保障。捧著一顆熱忱的心走上教師崗位,我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給教育事業,但這只能算是教師人生的開始。十多年來,我一直把“想要凌云壯志、干要腳踏實地”作為我的座右銘,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是沒有找到教他的方法。在教育教學中,我靜下心來思考,潛下心來研究,大膽探索,勇于改革,勇于實踐,堅持追求卓越的教育。
苦練全面而扎實的專業能力是彰顯黨員教師人格魅力的源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教學生涯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點滴,無不都伴隨著我成長的足跡。山村小路上一個又一個深深的腳印,寒舍里一次又一次的練講聲,三尺講臺上一節又一節跌宕起伏的精彩課,腦海中一陣又一陣的沉思,孩子耳邊一回又一回的教導聲……苦練出了勤勉踏實專業能力。
打造自信、執著、樂學、善思的性格,讓黨員教師人格魅力源遠流長。“腹有詩書氣自華”“咳吐隨風成珠玉”是古代文人的風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則應是現代教師的從教基礎。一個稱職的教師,只有讀書,讀書,再讀書,與智者交談,與偉人對話,才能視通四海,思接千古,超越世俗生活的層面,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才能開拓視野,充實自己,與時俱進,改變知識的匱乏、蒼白的狀態;才能在課堂上引經據典,妙語連珠,深入淺出,給學生以知識的充實,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陶冶;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適應孩子的心境,運用孩子的語言,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贏得孩子的認同和尊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當書籍成為教師的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
在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今天,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說,教育均衡發展、辦好每一所學校是一個良方的話,我認為把每一位教師培養成為富有“人格和學識魅力”的教師,才是根本策略。一個學校強大的師資力量對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至關重要,一個黨員教師的人格和學識魅力對學生就是一種無聲的吸引。因此,身為人師者,尤其是黨員教師,應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更新知識,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與學識魅力。用自己的人格與學識魅力去感染周圍的人,感染自己的學生,所謂潤物無聲,教師的人格魅力與學識魅力對學生的影響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平凡孕育著崇高,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每位共產黨員都要站在維護黨的先進性的高度,著力塑造自己的先進模范形象,自覺發揮黨的先鋒模范作用,才能不斷提高全黨的威望,永葆黨的青春活力。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我們不僅要不斷豐富專業知識的積累,還應該重視理想、信念、能力、性格等人格魅力的全面塑造,勇于向名師學習,用他們的人格魅力來不斷砥礪自己,重視自我的修為,樹立獻身教育的崇高理想和執著信念,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來報效祖國和人民;勤勉踏實地立足教育教學崗位,不斷提高教學業務能力,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地去控制調節,促進自我完善,涵養富有魅力的黨員教師人格,展示教書育人的敬業精神和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為仁和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仁和鎮中心學校)
郭維會(1984-),男,漢族,云南保山人,本科,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如何轉化后進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