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我國需要面對經濟發展中的產能過剩、環境污染、環保資源約束、能源利用率低下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利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是外部不經濟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正是解決能源結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達到能源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促進我國經濟與能源健康綠色的發展,是一種集約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能源的發展方式,主要從能源的低碳綠色和能源新動能的兩個方面分析;最后本文分別從市場定位、政府定位,發展能源新技術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能源資源 能源結構 新能源
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改革進入攻堅克難時期,改革正在有序的推進,經濟結構也在不斷地優化調整,逐漸地趨向有質量的、有健康的、有綠色的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對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和能源結構的調整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去產能的任務更直接為能源發展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我國能源發展的方式
(一)實現綠色低碳的能源
綠色低碳的經濟發展已經在世界大部分國家達到共識,深入人心,更多的國家和地區都在實現清潔能源的發展,逐漸地替代傳統的煤炭石油等石化能源,追求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國當前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時,更加注重能源結構的優化,推動原來的粗放型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實現能源低碳、綠色、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在過去,我國的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是密切相關的,像煤炭、石油等傳統的石化能源一般都和第二產業緊密相聯的,大部分投資都會流向第二產業里,高耗能、粗加工的產業比較多。一方面能夠帶動經濟高速增長,另一方面我國的能源結構優化不合理,是一種追求短時經濟增長的粗放模式,那么在能源供給側的驅使下,發出減少化石能源的改革信號,讓企業家們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清潔能源的研發上,就可減少對化石能源的過度投資,逐漸使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趨向于平衡,實現向綠色低碳能源方式的轉變。
(二)實現能源新動能
在我國能源構成中,以煤炭、石油等傳統的化石能源為主,這些能源一般都是非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要嚴格約束能源消費需求總量,節約能源的使用,走集約型道路,促使高耗能、低效率的能源消費模式向低耗能、高效率模式的轉變。在傳統能源石化能源消費需求時,采用相關技術對傳統能源的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價值,使其低碳高效利用,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另外,在控制能源總量的同時,要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強能源的新動能,借助于能源發展的創新驅動,始終要把科技創新放在核心位置,讓能源的利用和產業結合在一起,通過能源的作用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我國能源發展政策建議
(一)市場化推動能源發展
我國目前能源的發展還沒有完全的市場化,存在能源市場缺位,能源較多地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預,并沒有讓市場機制在能源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致使能源的利用率不高,出現能源資源配置的扭曲性,難以走綠色低碳的、安全高效的、可持續的能源發展道路。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以市場回歸方式解決我國能源發展中遇到的瓶頸。第一,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讓能源企業、管理人員、科技人員、職工等成為市場的主體,通過市場機制主動地調節能源資源的配置,達到能源增質提效。第二,深化能源價格機制改革,讓企業成為定價主體。在過去,由于定價機制受到政府的干預,企業對能源產品價格缺乏市場靈敏度,企業只能被動地接受價格,企業就有可能盲目地擴張,必然造成能源資源過度的浪費。能源價格機制的改革,就是企業要適應市場,引領市場,不會盲目地擴張,也不會造成資源的扭曲。第三,我國的能源企業一般都是大型國有企業,一般中小企業很難參與競爭,導致市場競爭力偏弱。在進行能源市場的改革過程中,可以引入混合所有制,讓各種類型的中小企業和國有企業一方面共同參與能源市場競爭,另一方面二者進行相互的配套協作,共同推進能源技術不斷向前發展提升能源利用率,形成一個良性的產業生態圈。
(二)發揮政府在能源發展中的引導作用
上文提及,通過市場回歸的方式解決我國能源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推動能源健康發展,難道就不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嗎?我們的回答是,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必不可缺少。在我國的改革過程中,任何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始終都離不開政府的作用,能源市場也是如此,要更加注重政府的引導、鼓勵作用,彌補能源市場的失靈性。首先,政府要在頂層設計上,對我國能源改革要有大的方向,制定總的路線方針政策,根據國內外經濟走勢和能源的發展戰略,對能源體制機制不斷地調整與創新,讓市場主體主動地進行自身變革,推動能源技術發展。其次,作為地方政府不能盲目地追求GDP,在經濟發展中,更要注重經濟的綠色發展,積極引導本地區高污染、高耗能的經濟主體向低碳綠色、循環經濟的方向轉變,優化本地區的產業結構,改善環境質量。再次,政府要制定環境稅。因為環境稅可以將污染企業或者個人成本內部化,實現帕累托最優,解決污染所生產的外部性。最后,政府要完善能源與環境的法律法規,對違反能源與環境相關法律的市場主體,要加大懲罰力度;用法律法規手段規定能源生產、交換、消費等各個環節;同時政府要進一步健全監督監管體系,做好監督工作。
(三)推動能源技術創新發展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引導、鼓勵發展新能源,因為新能源具有較強的外部性,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共同的努力,促進新能源技術不斷更新,服務于經濟社會當中。例如風能、核能、生物能、海洋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具有污染輕、低碳綠色、成本相對較低的特點,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可以促使大量的資本涌入,這樣研發力量就會增多,新能源技術就會不斷的創新,延伸出更多的新能源技術,技術作用更加顯現,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效率,應用于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向更高質量更深的方向轉變。新能源創新技術運用到益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提升傳統能源的清潔化水平,讓傳統能源高效利用,更綠色、更生態。
參考文獻
[1]楊枝煌,易昌良.中國能源新常態新格局的建構研究[J].中國市場.2015(48).
[2]黃群慧.論中國工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國工業經濟.2016(9).
[3]林伯強,李江龍.環境治理約束下的中國能源結構轉變[J].中國社會科學2015(9).
[4]陳一,李友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鋼鐵行業轉型升級路徑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5).
[5]楊玉峰,韓文科,苗韌,安琪.當前國際能源經濟的新趨勢[J].宏觀經濟研究.2010(6).
[6]劉樺,楊婷.工業園區能源、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影響因素研究[J].企業經濟.2013(3).
作者簡介:費俊俊(1986-),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四川社會科學院,研究方向:宏觀經濟與能源經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