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要】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當前社會逐漸步入互聯網時代。而在互聯網時代下所衍生出來的一系列運行模式,其都對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與金融活動兩方面逐漸發展形成的一種特殊金融模式,在該種模式下金融活動的便捷性與信息化程度相對提高。但是,互聯網金融視野下金融消費者主體權益也有所變更。且在權益認定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使得很多消費者權益無法從根本上得到保障。尤其是在我國與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制度尚未完善,消費者權益受到較大的威脅。本文通過對金融消費者的界定,并就當前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加以分析,提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將金融消費者與一般消費者加以比較,提出應當如何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希望能夠為我國互聯網金融活動提供一定的秩序保障。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金融消費者 權益保護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社會各界的相關活動便捷性提高,經濟運行模式逐漸多元化。而互聯網金融就是在該種背景下逐漸產生的一種特殊的金融形勢。互聯網金融中,金融消費者與普通消費者存在較多的差異。這就使得其中很多權利的界定相對模糊。模糊的權利界定使得金融消費者無法得到與常規消費者同等的保護,在整個金融活動中,其處于劣勢。而從經濟發展的整體趨勢而言,未來的金融活動將會更加繁榮,且逐漸成為經濟活動中的主要組成。因此,必須要就當前金融活動中各方主體加以界定,尤其是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方面。這是整個金融活動的起始點,也是其落腳點。
一、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理論解析
隨著人本思想的滲透,以人為主的各個法律法規逐漸多元化,在不同的活動下形成不同的主體資格,以法律加以明確后,方可保障主體在該項活動中的合法權益,使得整個社會秩序得以穩定。消費者主權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國家逐漸興起的一種法律理念,其注重消費者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并且對其權益加以維護。而金融消費者權益這一概念,則是隨著近年來金融活動的興起所產生的,從概念的內涵來說,其應當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組成。關于這點,其最早出現于美國聯邦政府1960年所制定的《消費信用標志法案》。在該法案中認為,銀行與消費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從而使得消費者在整個金融活動中占不利地位。該法案是金融消費者權益第一次登上律法的舞臺,也是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標志性事件,這意味著金融監管活動中消費者主權時代的到來。而在后來的研究中,多數研究者均認為對消費者缺乏有力的保護措施,將會使得其喪失在金融活動中的積極性,從而使得金融活動發展存在限制,金融危機可能就此產生。為了保證金融秩序,2010年美國出臺了相應的消費者保護法案,在法案中明確“通過改善金融體系的問責制與透明度以促進美國金融穩定,終結大而不倒的現象,通過結束緊急救助以保護美國納稅人,防止濫用金融服務業務以保護消費者,并實現其他目標”。從目標中可以明確的看出,金融消費者權益與金融活動的聯系,對其進行保護也將成為金融活動秩序保障的根本。
二、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差異
就我國當前的相關律法而言,金融消費者權益也就與一般消費者權益等同。然而,隨著互聯網的運用,互聯網金融也隨之產生,人們逐漸意識到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與金融消費者權益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其主要體現于如下幾個方面:
(一)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內涵與外延均超出了傳統的消費者理念
雖然當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界定在我國仍舊模糊,但是可以將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加以比較,可以發現,傳統的消費者概念無法將其囊括。這主要是因為金融消費者其本身就不是為了生活消費而接受金融服務。在學術上來說,金融消費者是指與金融經營者形成金融關系的交易個體。而這個個體并不是指個人,其也包含了組織與團體。在這樣的關系里,明顯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消費的概念大于傳統消費者。
(二)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利益團體化
常規的消費者權益具有明顯的個體性,而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其將會以互聯網為紐帶,從而形成一個集團。且,這個集團的大小,直接取決于互聯網的高鏈接性。互聯網金融與傳統的經濟活動不同,其具有天然的社交功能,這就使得消費者在一開始就可以借助這個平臺進行社交,且逐漸形成集團化的利益。
(三)適當性原則的使用難度
金融活動本身就屬于風險性活動,在多數金融產品進行零售的過程中,都會提醒消費者注意適當。適當性原則是消費者衡量自身購買力與風險承受力的必要原則,在整個金融產品消費中,消費者很容易因為收益的誘惑而忽略自身的承受力,從而導致后期收益受損時自身處于破產狀態。而常規消費者則不存在這一顧慮,其購買力與承受力無必然聯系。
(四)信息與隱私差異
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其本身處于一個信息共享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其數據信息與自身隱私信息都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威脅。尤其是在以往的法律法規中,都沒有明確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這就使得其在整個活動中,受損的可能性提高。而常規的消費者權益在這方面相對明確,且保護較好。
三、互聯網金融視野下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措施
在上文中可以明確看出常規消費者與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存在明顯的差異,而這個差異就使得當前的《消費者保護法》在互聯網金融中的適用性不不強。這也就導致我國當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缺損,嚴重影響著我國金融活動的秩序與消費者權益的深化。筆者認為,要實現互聯網金融視野下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其主要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構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
制度是所有活動開展的基本依據,在構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中,應當從加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教育、加強信息強制披露、對格式條款的責任加以明確、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制度、強化消費者與經營者的信息關系、禁止不正當金融活動、明確各方職責。
(二)明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概念
結合當前與金融相關的律法以及消費者的基本概念,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基本內涵與范圍加以界定,從而保證其在整個金融活動中的主體權利得以保護,并且使得法律法規的適用性更強。
(三)強化適當性原則的使用
超前消費意識的存在使得多數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忽略了自身的承受力。要保證金融消費者權益,就必須要提高其對于適當性原則的認知,從而使得其在整個活動中,能夠以自身的基本狀況作為出發點與落腳點,維護普惠金融的基本原則。
(四)加強信息與隱私的保護
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所從事的一系列活動都需要以互聯網為平臺,而互聯網本身具有的信息共享性使得其中很多信息與隱私都存在威脅。因此,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必須要明確信息與隱私保護的重要性,以律法的方式來進行威懾。
參考文獻
[1]李勇堅.互聯網金融視野下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37(09):54-61.
[2]孫璇.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