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容
【摘要】 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采取方便抽樣法抽取50例于2014年1月-2016年
1月來筆者所在醫院行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的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2.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6.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前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后6個月和1年時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對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正常活動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早期康復護理; 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 功能恢復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8.0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8-0065-02
臨床數據提示,目前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的數量有逐年升高之勢。前交叉韌帶損傷會對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和正常生活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如果患者在發生損傷之后沒能夠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嚴重損壞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臨床上對于前交叉韌帶損傷治療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但是對于患者來說,在采取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后,要想獲得良好的療效,必須要配合有效的康復方案。筆者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患者實施了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取方便抽樣法抽取50例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來筆者所在醫院行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的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本次研究中排除了有同側膝、髖、踝等關節手術史或外傷史的患者,排除了行半月板全切除術的患者,以及由于其他原因導致無法或不利于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患者[1]。觀察組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齡22~56歲,平均(41.9±2.7)歲。對照組患者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齡21~58歲,平均(40.4±3.4)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
1.2.1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在掌握患者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對其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手術前良好的心理護理對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前,護理人員要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采取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的意義、目的及手術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同時要向患者介紹主治醫師的情況,及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臨床優勢,并講述一些治療成功案例,消除患者對手術治療的恐懼、緊張心理,從而以良好的心理狀況面對手術治療。同時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講解術后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能夠幫助其恢復良好膝關節功能,使患者做好術后早期康復鍛煉的心理準備。
1.2.2 康復指導 在患者手術治療前,指導患者進行關節活動和鍛煉,教會患者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方法。指導患者掌握股四頭肌訓練方法,讓患者采取坐位或仰臥位,然后保持其膝關節伸直,足尖向上,繃緊大腿肌肉的姿勢,以該姿勢保持10 s的時間,然后放松,然后依此方法反復進行練習,每次練習的時間保持在10~20 min,每天練習的次數保持在3~4次。并且由于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其活動講話受到較大的影響和限制,無法正常上廁所,因此在手術治療前,護理人員還需指導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
1.2.3 術后護理 在患者手術治療結束后,患側肢體需持續進行72 h的冰敷治療,以此來幫助患者緩解由于關節腫脹而導致的疼痛感。術后護理人員需加強對患者的患肢及手術部位進行觀察,嚴密監測其是否發生腫脹,以及正常血運是否受到了影響,積極預防由于肢體腫脹而引發的骨筋膜室綜合征。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要密切觀察患者患肢的皮膚顏色、溫度、足背動脈及脛后動脈搏動的情況。密切注意患者的引流管是否通暢,觀察并記錄引流管中引流物的顏色、性狀及量的變化情況。當患者術后麻醉藥物的藥效逐漸解除之后,護理人員即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指導其進行早期的適當運動,以此來促進其膝關節功能的恢復[2]。
1.2.4 早期康復訓練 患者術后早期康復訓練主要分為4個階段進行實施:(1)初期(患者手術結束后的0~4周),首先在手術當天,待患者的麻醉消退之后,護理人員主要指導患者活動腳趾、踝關節,嘗試進行床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在手術后第1~3天,指導患者術后24 h可扶雙拐腳不著地行走,僅限患者去廁所。這段時間指導患者盡可能多做踝泵、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指導患者進行仰臥位直抬腿、側臥位側抬、俯臥位后抬腿練習,每次練習保持至力竭,10次/組,2~3組/d,每組之間休息30 s的時間。在手術后4 d~4周內,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下肢肌力練習,酌情扶拐將支具鎖定在0°時行走,時間、距離由少到多,同時指導患者進行關節活動度練習。(2)中期(患者手術結束后的5周~3個月),在這段時間內,護理人員主要指導患者進行下肢肌力練習,行走時間、行走距離由少到多。手術后10周指導患者開始屈膝20°~30°靜蹲練習,2~5 min/次,5~10次/組,2~3組/d。同時指導患者進行關節活動度練習,每天最多進行1次。術后9~12周進行被動屈膝練習,12周后主動屈膝正常[3]。(3)后期(患者手術結束后的4~6個月),在這段時間內,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開始進行膝環繞練習、跳上跳下練習、側向跨跳練習、游泳(但早期禁止進行蛙泳)、跳繩、慢跑。對于運動員來說,這個階段可以開始基項動作的專項練習[4]。(4)恢復運動期(患者手術結束后的7個月以后),在該階段指導患者逐漸恢復劇烈活動或專項訓練,1年后復查,手術取出固定物[5]。endprint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1)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優: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在95~100分;良:患者會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在80~94分;可: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在60~79分;差: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在60分以下。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2)對比兩組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6]。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的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13.0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2.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6.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6個月和1年時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前交叉韌帶損傷后非常容易引起創傷性關節炎和關節不穩定等問題,從而對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對于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早期臨床診斷和治療十分關鍵。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是目前臨床上主要的前交叉韌帶損傷治療方法。臨床研究指出,對于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的患者,術后正確的護理與康復指導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手術成功率,同時還能夠積極預防術后并發癥,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本次研究中,筆者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在術后早期實施了康復護理干預,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主要包括術前護理、術后護理及康復護理三方面的內容,通過術前的心理護理和康復訓練指導,一方面能夠促使患者樹立起良好的手術心態,另一方面能夠為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奠定基礎[7-9]。術后護理主要是對患者患肢的各項指標進行觀察,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而康復護理,則是通過術后5個階段的循序漸進的康復鍛煉,來逐漸幫助患者恢復膝關節功能[10-12]。
綜上所述,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對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正常活動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祝濤.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病人術后功能鍛煉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1,9(13):1153-1154.
[2]江瓊蘭.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觀察[J].醫療裝備,2014,27(1):93-94.
[3]朱素芹.關節鏡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移植物的選擇及康復護理進展[J].中國臨床護理,2013,5(3):268-271.
[4]曹洪,況麗,燕敏,等.可調式膝關節支具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8):739-740.
[5]謝偉紅.康復護理干預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功能恢復的影響[J].貴州中醫學院學報,2012,4(34):105-106.
[6]李英英.早期康復干預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4,54(18):105.
[7]王秀娟.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康復護理[J].中國療養醫學,2012,21(3):241-242.
[8]李曉華.關節鏡下重建膝前交叉韌帶術的康復護理[J].吉林醫學,2010,31(6):17.
[9]張蘭英,魏艷琳.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雙束重建術后的護理[J].航空航天醫藥,2010,21(12):2318-2319.
[10]王虹.關節鏡下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的術后護理[J].護理學報,2010,17(7B):34-35.
[11]李芳.關節鏡下交叉韌帶修復及重建術后護理要點[J].疾病監測與控制雜志,2009,3(4):239-240.
[12]謝偉紅.康復干預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4):158-159.
(收稿日期:2017-06-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