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麗
【摘要】 目的:探究護理干預對胃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9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根據臨床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及生活質量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后排氣時間為(50.39±6.65)h,住院時間為(11.95±4.30)d,并發癥發生率為12.00%,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3個月,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SF-36量表評分為(63.29±5.37)分,觀察組為(84.32±4.08)分,觀察組患者軀體疼痛、生理智能、總體健康、活力度、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理干預之間參與胃癌患者整個治療康復過程,根據患者護理需求制定護理方案,加強臨床護理關節的協調與連接,規范護理操作,全面提升護理質量,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減輕患者痛苦。
【關鍵詞】 護理干預; 胃癌; 生存質量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8.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8-0093-03
胃癌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消化系統惡心腫瘤之一,對患者的胃腸道功能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胃癌發病率逐年上升且趨于年輕化發展[1]。在胃癌臨床治療中,以根治術治療和化療為主要治療方法,使胃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出現極大的變化,患者容易出現消化功能減弱、餐后飽漲等癥狀,免疫力下降并發癥發生率高等[2]。臨床有研究指出,護理干預對常規護理流程進行細化和優化,在開展生理護理的同時注重心理護理,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個體化制定飲食方案,促進患者營養吸收改善體質,減少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在改善患者總體健康、軀體功能、精神健康方面均發揮重要作用[3]。本文為探究不同護理方式對胃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在參考國內外臨床研究的基礎上,選擇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開展常規護理和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9月-2016年2月收治的
50例胃癌患者,男40例,女10例,患者年齡24~89歲,平均(59.25±3.57)歲,所有患者均符合胃癌臨床診斷標準且經病理學檢驗證實,其中腫瘤Ⅰ期患者2例,Ⅱ期患者17例,Ⅲ期患者20例,Ⅳ期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給予胃癌根治術治療,其中近端半胃切除16例,遠端半胃切除29例,全胃切除5例。回顧性分析50例患者臨床病例資料,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25例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標記為對照組,25例采用護理干預患者標記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根據胃癌內科護理要求對患者開展護理工作中,在患者入院后,密切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引導患者進行血常規、X線等各項檢查,準備手術室,做好術前準備工作,術后做好防感染和引流管的護理工作,積極預防并發癥[4]。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我院成立專業胃癌護理干預小組,綜合評價患者病情,在患者臨床治療各階段開展連續性護理工作,從加強基礎護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用藥指導、并發癥預防、功能鍛煉等多角度開展全面的臨床護理干預。(1)加強基礎護理,密切監測項生命體征變化,術前引導患者進行疼痛護理,引導患者進行減緩疼痛訓練,術后密切觀察引流袋內的引流液顏色及流速,保持引流管通暢[4]。(2)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胃癌患者會伴隨有不同程度的生理疼痛,生理上的不適感給患者帶來恐懼、緊張、悲觀的消極情緒,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及家屬的文化程度針對性開展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病情、胃癌的病理機制及優質護理干預措施,使患者和家屬對整個治療護理過程有正確的認知,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屬的各類疑問[5]。(3)并發癥預防,肺部感染、粘連性腸梗阻、吻合口瘺是胃癌切除術患者術后常見并發癥,患者術后給予流質飲食,引導患者更換體位,觀察患者咳痰痰液的顏色情況,定時測量體溫,做好相關記錄[6]。(4)功能鍛煉,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制定訓練計劃,引導患者在術后1 d開始翻轉活動,術后2 d建議下床行走,訓練過程循序漸進,培養患者康復訓練適應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7]。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情況及生活生活質量SF-36量表評分各項指標。SF-36量表評分標準:共分為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總體健康、活力度、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八項內容,每項0~100分,根據患者的病情權重評分,評分越高則代表生活狀態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排氣時間為(50.39±6.65)h,住院時間為(11.95±4.30)d,并發癥發生率為12.00%,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存質量比較
護理后3個月,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SF-36量表評分為(63.29±5.37)分,觀察組為(84.32±4.08)分,觀察組患者軀體疼痛、生理智能、總體健康、活力度、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在胃癌患者的護理干預中,護理人員參與患者臨床治療管理的各個關節,從管理者、協調者、合作者等多角度開展護理工作,引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消除或減輕不良心理因素對治療的影響[8]。在生理護理方面,護理干預綜合分析患者治療前后各項生理指標,根據患者治療預后情況調整護理計劃,在飲食指導上給患者最合理、科學化的營養支持,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生存質量[9]。本次課題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3個月,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SF-36量表評分為(63.29±5.37)分,觀察組為(84.32±4.08)分,觀察組患者軀體疼痛、生理智能、總體健康、活力度、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根據不同胃癌患者開展有計劃、有針對性的護理管理,有效滿足患者護理需求,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優化護理人員配置,加強臨床護理安全管理,有效杜絕風險事件的發生,促進患者治療康復[10]。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之間參與胃癌患者整個治療康復過程,根據患者護理需求制定護理方案,加強臨床護理關節的協調與連接,規范護理操作,全面提升護理質量,改善患者生存質量。護理干預可提升護理人員操作技能,加強風險管理,在胃癌術后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胃癌預后,減輕患者痛苦,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青,王瑤康,侯君慧.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胃癌化療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6,10(18):258-259.
[2]張雅敏.綜合護理干預對胃癌患者化療后心理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7):102-103.
[3]任景麗,俞耀軍.心理護理干預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負性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30):149-152,156.
[4]孟彩娟,俞耀軍,蔣月林.心理護理干預對胃癌患者疼痛、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15):140-143.
[5]周麗芳,李莉.全程護理干預對胃癌根治術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5,12(6):970-973.
[6]鐘華.全程護理干預對胃癌根治術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4):1294-1295.
[7]陳媛,陳光艮,袁萍.綜合護理干預對胃癌患者心理狀況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9):1015-1017.
[8]孫巖,唐晟.護理干預對胃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36):4089-4091.
[9]顏曉萍,林榮金,陳麗娟,等.護理干預對胃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2(7):52-55.
[10]張家鳳,吳修鳳,劉亮寶.綜合護理干預對胃癌化療后心理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4):699-700.
(收稿日期:2017-06-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