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紅
摘要:在新課程實踐中,歷史教師要緊扣課標和目標,認真備好每一課;注重導語設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注重挖掘學生的潛能,開展探究性學習;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等,從而使歷史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實踐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行與實施,高中歷史教學在新課標下有了更高的要求。現階段,由于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以及歷史教材改革的滯后性,使得傳統的應試教育仍普遍存在。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應轉變思想#大膽改革,探索出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在高中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活化教學內容,同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設置開放式的問題并進行有效的教學評價,只有這樣才能使素質教育的宗旨得以貫徹,實現教學目標。
一、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過去傳統的歷史教學一般都是教師“填鴨式”的灌輸知識點,課堂教學以講授和問答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聽、被動的記憶,是一種機械性的教學方式。而在新的時期,新課標的帶動下教師依然是課堂的主導者,但學生已轉變為學習的主人,在歷史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這個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開動腦筋,暢所欲言,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斷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讓他們能夠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并在學習活動中及時給予指點和引導,使他們學會學習,真正成為學習主體。
二、活化教學內容,創設精彩的課堂教學氛圍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把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部分。如何實現這三大目標就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活化教學內容。因為死的、機械的、抽象的教學,學生只會感到枯燥乏味,毫無精神,課堂也將變的沉悶,沒有吸引力。教師只有通過自己的積極探索,摸索出一條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將課上的精彩,學生有所收獲。因此,教師應活化、具體化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用通俗、易懂的術語去講述歷史事件、人物,揭示內在的思想、情感,將原本沉悶的教學內容活化,使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一節課也將因此而精彩。
三、問題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的運用
教學模式的理論所述,“教學目標”“理論支持”“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四部分內容是教學模式的基本構架,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越來越感到茫然不知從何做起、怎樣去做,原有的知識體系和知識儲備已無法滿足新課程下教學的需要,雖然進行過新課程培訓,但新課程理念并未形成,雖然初步學習歷史新課程標準,但由于“以本為本”的老的思維定勢難以一時改變,帶著老經驗,憑著對新課程的朦朧感覺“盲人摸象”地走進新課程的課堂,與此同時,一系列的困惑接踵而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是當代中國加快現代化發展進程賦予教育的歷史使命。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務,在貫徹新課程的實踐中,在教學過程中應凸顯新課程的理念,尤其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站在新課程理念高度的要求,以適應教育教學的新趨勢。新的歷史課程旨在統一“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目前的歷史課程日常教學實踐中,以歷史教科書為核心的歷史教材仍然是學生最主要的歷史課程資源。依據批判性思維的教學理論,我指導學生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教材,發現教材編寫時的疏漏之處,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新課程改革下,推動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是情境教學。情境教學是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和提高課堂質量、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我進行了高中歷史情境教學法的探究與運用,創設的情境主要有:影視情境、文字情境、物具情境、試題情境、角色情境。
四、新課標改革的能力培養
新課標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目標,處處滲透以人為本的新理念。首先是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體現了以人為本。課程目標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知識不再是獨立的直接的目標,知識是培養能力、培養學習習慣和方法及進行德育的載體。也就是說,不能只重視認知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關心。教學的目標是育人,是使學生養成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教育的與時俱進,許多教師在該思想的指導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于是出現研究性學習、合作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并努力嘗試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一種學生本位的新模式。歷史課堂生活化使對教材的處理更接近學生的接受現狀,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終提高課堂效率。我們可以通過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資源、豐富生活化教學的形式等途徑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五、快樂教學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較高追求
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獲得成長和發展。這是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較高要求。課堂教學的內容是通過一定的課堂教學形式表現出來的,并且通過它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形式是為科學、有效地完成教學內容服務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內容。筆者認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大綱中都有明確的規定基本是恒定的。而為實現它們所使用的教學模式、形式、方法、手段則可以是靈活多樣的。歷史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善講者講;善說者說;善于輔導的要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善唱的也可以把知識點編成唱詞。這樣才能在從事多年的教學實踐活動以后形成自己的風格擁有自己的特色和強項。當然不管采用什么模式、擁有何種風格落腳點必須是確保這節課的科學、高效確保師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無論以何種模式進行教學,都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將歷史深刻地印在每一個學生心中,增強學生對歷史的領悟和對國家的熱愛之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