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常好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促進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1],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礎。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2001年6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小學德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中國教育鼻祖孔子對從小養成習慣的重要性作了最好的解釋:“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蔡元培先生曾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索曾經說過:“人生幸福在于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根據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實際,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好學生的養成教育。
關鍵詞: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
一、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提升學習能力
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包括:
1、良好的上課習慣。良好的上課習慣即學會傾聽,上課專心聽老師講解,認真傾聽同學發言,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獨立思考,勤于思考問題,善于發現,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質疑,與人交流、合作,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共同解決問題。
2、良好的課前準備習慣。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做好課前準備,能提高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在一開學,我首先會和學生強調上課時要用到的學習用品,以數學課為例,我要求學生要準備好課本、練習本、草稿本、鉛筆、橡皮、尺子等,并要求學生在上課前鈴聲一響便回到座位,準備好學習用品,靜坐一分鐘。明確了要求后,學生自然“有章可循”。
3、良好的作業習慣。除了養成學生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以外,小學生的作業中最看重的一點便是書寫,養成書寫認真工整的習慣能夠培養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良好態度,因此,在做書寫時要求學生讀寫姿勢端正,會正確執筆,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頭,執筆處離筆尖一寸;書寫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潔凈,不亂用涂改液和修正紙;文字和符號都要規范,格式要美觀。
4、良好的自學習慣。自學習慣包括預習和復習的習慣。課前預習可以掃除課堂學習的知識障礙,提高聽課效果,及時復習的優點在于可加深和鞏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學習后發生的急速遺忘。不管是預習和自習的習慣最重要的是都能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減少對老師的依賴,增強獨立性。
二、培養良好衛生習慣,增強身體素質
青少年時期,既是長知識時期,又是長身體時期,因此,中小學生應該知識身體并重,在整個學習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班級的衛生主要體現在班級打掃工作中,而衛生打掃既為了搞好衛生,營造良好的學習與成長環境,還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我對班級值日的衛生清掃工作做了如下安排:第一,任務分配到每個人身上。我將班級衛生劃分為掃地、拖地、走廊、講臺、倒垃圾、門窗六個任務,然后落實到衛生小組中的個人身上。除此做好“包干制”,即自己周邊的衛生自己負好保潔工作。第二,打掃時間分為兩次。第一次是每天早上學生上學時;第二次是每天放學時。第三,打掃時衛生委員負全責,各個小組長管理本組同學的清掃工作,組內既有分工又要互相幫助。同時強調每一個人對班級的每一個負責區域都有責任,遇到不合格的地方要主動整改好。
在這樣的安排下,每個同學都承擔任務,每個人的任務很少,清掃幾分鐘就可以完成。由于天天清掃利于養成勞動習慣,使班級無論何時總是干干凈凈,各種物品擺放有序。
三、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完善學生人格
學校無小事,事事含教育。教師要珍惜對學生做的每一項工作,爭取在每一項工作中發揮最大的教育功能,將行為的養成教育融入到學生的校園日常生活中。
1、講文明,懂禮貌。熱愛祖國,升國旗奏國歌時自覺肅立,見到老師、客人主動問好,自覺使用“請”、“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禮貌用語。不打架,不罵人,公共場所不喧嘩,集合做到“快、靜、齊”。
2、守時間,遵秩序:晚上按時睡覺,早上按時起床,放學后按時回家,不在馬路上溜達玩耍,回家后,馬上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當天事當天完成。上下樓梯,輕聲慢步,靠右邊行,上下學排路隊,紅燈停,綠燈行,不亂穿馬路,不在馬路上追跑打鬧,集會時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場合遵守紀律,不大聲喧嘩。
3、講環保,愛父母。愛護學校、公園花草樹木和公共設施,不亂踩綠地,不隨手折花枝,不亂涂亂劃;愛護環境,不隨地吐痰,不亂扔雜物;見到廢紙等垃圾物要主動撿起放到果皮箱里。聽從父母、老師的教誨,不頂撞父母、老師,主動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我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時時注意對學生進行具體的學習行為訓練,注意良好習慣形成后的鞏固,并以此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以比賽、競爭等方式來鞏固學生的良好習慣。學生在師生雙邊活動中,行為習慣得到了及時提醒,人人都有良好的習慣,班風班貌自然得到了發展。
要做好以上三點的習慣養成,也要遵守三個原則:第一,因材施教、針對性強。在教育教學中,多關注個體,充分了解各學生的特點,根據各自特點有效施教。例如要培養學生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教師要研究學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指定不同的標準。第二,加強監管、持之以恒。一個好的習慣養成必須經過時間的錘煉,對于小學生來說,很多好習慣堅持不長久。因此教師要有細心、耐心,多觀察、多督促,持之以恒,不放棄,不拋棄,堅持以檢查為指導,用不同的培養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同時,加強家校聯手,形成教育合力。第三,環環相扣、循序漸進。養成好的習慣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步驟地進行。尊重學生的天性與學生之間的差異,循序漸進。
我相信,只要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他們也就可謂是學會了學習,教師也就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這樣就達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 楊禮祥.淺談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12(7):442+4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