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玖蕙
聚焦基層 推動繁榮
——“江蘇省基層院團現代戲創作專題研討會”綜述
■顏玖蕙
由江蘇省戲曲現代戲研究會主辦的“全省基層院團優秀戲曲現代戲交流展演”,日前落下帷幕。這是江蘇第一次完全面對區縣級基層劇團而舉辦的全省性大規模展演活動,自8月22日至9月6日,共有11臺劇目參演。江蘇戲曲劇種多,戲曲團體也多,目前全省有近50家區縣級戲曲劇團,幾乎占到大半壁江山。而在現代戲創作中,區縣一級基層劇團則是一支不可小覷的主力軍,他們長期活躍在基層第一線,不斷克服生存和發展中的困難,努力創作,堅持演出,為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加展演的11臺劇目,是從各地近兩年來新創的數十臺劇目中遴選出來的,共有七個劇種,分別來自鹽城、淮安、蘇州、常州、泰州、南通、宿遷、連云港和徐州等九個地區,體現了劇種的豐富性和地域的廣泛性。它們是:鹽城市淮劇團《送你過江》,漣水縣淮劇團《留守村長留守鵝》,建湖縣淮劇團《蘆荻知秋》,張家港市錫劇藝術中心《江邊新娘》,常州武進區錫劇團《玉蘭花開》,靖江市錫劇團《呼喚》,海門山歌藝術劇院《臨海風云》,南通市通劇團和通州市歌舞團《瓦匠女人》,宿遷市柳琴劇團《古城拉魂》,贛榆縣京劇團《九月菊》,沛縣梆子劇團《苦楝樹下莊戶人》。
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江蘇省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會長吳曉林說:省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組織這樣的交流展演,旨在為各地基層劇團搭建一個展示平臺,激活他們的創作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交流演出,在全省逐步形成一個相互融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戲曲現代戲良性發展的生態環境。
展演活動期間,正值江蘇省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第五屆年會召開,選調了其中五臺劇目集中在鹽城地區演出,特邀首都戲劇專家歐陽逸冰、王安葵、姜志濤、賡續華、武丹丹等,和與會代表一起觀摩,并于展演結束后召開了“江蘇省基層院團戲曲現代戲創作專題研討會”。
研討會上,專家們對江蘇省戲曲現代研究會組織全省基層院團優秀戲曲現代戲交流展演十分贊賞,認為這是搭建了一個重要的平臺,非常必要,影響深遠,希望堅持下去。
原《中國戲劇》主編姜志濤說,江蘇現代戲的原創力,勢頭強勁,充滿活力,具有優勢,在全國名列前茅。淮劇《小鎮》剛剛獲得文華大獎,揚劇《花旦當家》、錫劇《三三》等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這次展演雖然只選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劇目,但管中窺豹,一葉知秋。參加國家級藝術活動的主要是國家院團和省、市一級院團,區縣級劇團參演機會不多,而廣大基層觀眾,接觸最多的卻還是這些小劇團。其實,小劇團的創作活力最強,受眾面最廣,他們的作品大多是表現當下生活,以小見大,有深刻厚重的主題立意,深受群眾歡迎。
《劇本》月刊副主編武丹丹說,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在前不久發表的論文《論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中引用了一位學者的話說,鄉村文化建設要抓住四緣:地緣,自然條件;血緣,親情紐帶;事緣,特色產業;情緣,情感認同。江蘇組織基層院團現代戲展演,就是體現這“四緣”的舉措,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匯演,是對基層文化建設中文化布局戰略的貢獻,是現代戲曲不斷優化生態的過程。她說,江蘇有這樣好的戲曲生態環境,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三十年前,全國大多數省都有省、市、縣三級劇目工作室,十八年前,我去《劇本》月刊工作時,已所剩無幾,而今天,怕是只剩江蘇一家還幾乎完好地保存著三級聯網的創作機構,這是江蘇重視戲曲創作的結果。武丹丹還舉漣水縣淮劇團為例說,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草根”小劇團,他們將劇團定位在寫小人物、小故事,而努力表現大情懷、正能量,他們的作品生活化、接地氣,這讓我們必須思考“我們的基層院團到底演出給誰看”,“我們的基層觀眾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戲曲”,“我們的基層院團怎樣生存”,《留守村長留守鵝》恰恰是符合了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觀眾的需求,回答了“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問題。這樣的基層劇團,只要找準合適的題材、選擇合適的編劇和導演,彼此有常年默契的磨合,就會有良好的藝術狀態。
原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著名戲劇評論家歐陽逸冰說,這次展演,充分證明了“好戲在民間”的真理。他說,《玉蘭花開》里的陳警官,代表著黨和人民的利益,在尖銳的社會矛盾和群體事件中,她選擇站在人民中間,體恤民情,化解矛盾。《留守村長留守鵝》里的村長是中國最小的“官”,說出了“你不想吃虧,就別當干部”,這是對時代、對黨、對所有公務員提出的要求。《江邊新娘》中的方亦紅,面對著職業選擇,其實作出的是人生的抉擇。《蘆荻知秋》的主人公原本是要到重慶結婚,陰差陽錯,來到了鹽城魯藝,最后堅決要求參加新四軍,是魯藝、是新四軍、是當地百姓感動了她。《送你過江》在“打過長江”的宏偉樂章中,寫出了感人至深的柔美樂段,寫出了這場戰爭真正要解決的是精神的束縛、封建的束縛。歐陽逸冰認為,這幾戲的共同特點,就是都從本劇團、本劇種出發,寫熟悉的人物,寫百姓喜歡的人物,塑造生動鮮活的人物,這才是觀眾所需要的,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故事。
原《中國戲劇》主編賡續華說,戲曲創作,其實就需要你對腳下這個地方有情,了解了這里的風土人情,才能說好故事,才能寫出真正的優秀作品。江蘇的劇作家們正是守住這片土壤,勤奮耕耘,方有那么多的佳作。
原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著名戲劇評論家王安葵說,戲曲創作,一定要用本地群眾熟悉的語言,講好本地故事,才是一個好的方向。江蘇的現代戲創作遵循了這個方向,值得肯定。
參演劇目中,有許多是直接反映當下百姓生活的題材。錫劇《江邊新娘》《玉蘭花開》,淮劇《留守村長留守鵝》等,就是寫身邊人、身邊事的作品。
賡續華說,看錫劇《江邊新娘》時,原本以為“花錢租女友”的情節看過很多,司空見慣了,擔心會落俗套,卻不料只是以此切入,作者真正的表達是一個大的社會問題:一個走出去的人,即所謂的鳳凰男、鳳凰女,飛出去還愿不愿意再回來?作品寫的不是鄉愁,是體現著在這個巨變的時代里,作者對社會發展的憂患意識。主人公方亦紅是有典型意義的。扶貧到底扶什么?不是光給錢,是要扶精神層面的東西,要激活生命,改變命運。這里涉及到社會、情感和道德評判等,是人情、鄉情和恩情這三個“情”,把一個靠資助讀完醫科大學的女大學生最終留在了農村。她尋找恩人的過程,也正是思想提升的過程,是她逐漸成長和感悟人生的過程,立意很深刻。
姜志濤認為,錫劇《玉蘭花開》的成功之處就是敢于直面人生,敢于表現生活中真實而尖銳的矛盾沖突,敢于直接寫警察維護農民工討薪等情節,從而引起了觀眾的極大共鳴。劇中的人物很真實,警察與農民工的溝通也很真誠,主人公因此立了起來。作為一部真人真事作品,能找到和觀眾的共鳴點,就成功了。
淮劇《留守村長留守鵝》是一出輕喜劇,剛剛在第二屆全國基層院團優秀劇目交流展演的開幕式上獻演。武丹丹說,輕喜劇不好寫,因為生活中簡單的、快樂的東西不多了,因此戲曲現代戲的這種風格很可貴,很難得。這部戲的最大特點就是在輕喜劇風格的追求上,編導演高度的一致。還有一大特色就是語言本土化,生動幽默風趣,很多比喻讓人完全相像不到,但是一旦唱出來、說出來,則繪聲繪色,令人拍案叫絕。這是因為它是從生活中來,帶著泥土的味道,又緊跟時代。
此次展演中有兩部革命戰爭題材的作品,受到了專家的關注。王安葵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非常重視革命歷史題材的戲劇創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難免地受到一些觀念的影響,有時代的局限性,特別是如何突破樣板戲的模式?淮劇《送你過江》和《蘆荻知秋》作出了可喜的探索,找到了新的表現角度,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建湖是淮劇發源地,當地淮劇團根據新四軍魯藝題材創作了《蘆荻知秋》。王安葵說,鹽城在歷史上是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把華東魯藝搬上舞臺并作為該戲的背景,寫一個從巴黎回國的文藝女青年林嵐,被誤接到魯藝,之后的幾天時間里,她遇到了種種不理解的事情,更是時不時耍耍洋小姐脾氣。當二杠頭為了給她找藥而遭遇鬼子中彈,章保強隊長為了阻擊日寇,和一個班的戰士全部犧牲,她被震撼了,被新四軍和老百姓深深感動了,后來決意加入這支隊伍。這種設置很有意思,很有新鮮感,這個題材也是值得做的。留洋小提琴家在劇中的幾次拉琴,也很有深意。
《送你過江》在第二屆全國戲曲劇本孵化計劃評比中名列榜首,此次由鹽城市淮劇團首演,不同凡響,大獲成功。歐陽逸冰認為,該戲的創作角度新穎,主人公江常秀與郭教員、江更富三者之間的情感糾葛,寫出了人性中封建的束縛,是中國三座大山里的第一座大山,就應該用解放軍的大炮轟碎的!人物情感的描寫,構成了一段柔美的樂章,在有如宏偉交響樂一般的整場戲中,這段樂章是最本質、最具內涵的。王安葵說,《送你過江》不僅成功地描寫了渡江戰役那場偉大的戰爭,更是深入到人的情感世界,在描寫革命者流血犧牲的同時,著重刻畫了一段不可避免的感情悲劇,這是可取的。
研討會上,專家們對江蘇編劇隊伍的整體實力給予了較高評價。歐陽逸冰認為,江蘇劇作家們在創作中,有一種自覺的意識,就是十分注重戲劇文學性。他說,在陳明的潛意識里,戲劇文學的內涵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經過多年的磨煉,作為一個成熟的劇作家,《送你過江》顯示出他對戲劇文學的最深刻的感悟和本質的升華。賡續華對此很有同感。她說,現在整個社會有一種浮躁的東西,有許多迷惑,但江蘇的幾部戲卻讓我們看到了縷縷春光。如陸倫章的《江邊新娘》很接地氣,讓人看到了作者在追求一種平靜,一種文化價值。武丹丹說,這次演出的幾部戲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體現了戲劇文學上的造詣,這是江蘇作者獨特的傳統,也已形成了全國現代戲中的一個重要現象——江蘇現象。特別是鹽城地區,有一批優秀的編劇,如陳明、徐新華、楊蓉、袁連成……這幾年推出了《小鎮》《花旦當家》《三三》《送你過江》《半車老師》《青衣》……等等,也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鹽城現象”。
專家們對參演團演員們的努力充分的肯定,認為幾部戲的主演都很稱職,甚至有些很具光彩。他們說,沒想到基層院團的演員有如此的藝術修養和創造角色的能力,出乎意料,令人欣喜。
研討會上,專家們和參演團主創人員進行了充分的交流,他們還對參演劇目指出了不足,對如何進一步打磨提出了中肯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