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蓓
劉文金二胡作品創作研究述評
■徐蓓
中國民間器樂發展,走過了一條由伴奏到合奏再到獨奏的路程。從最初作為綜合藝術中的一種而存在,到逐漸從中脫胎而獨立演奏,其在樂器性能的改進、演奏技術的拓展與提高以及藝術表現力的加強與豐富等方面日臻成熟。據宋代陳旸《樂書》載:“奚琴本胡樂也。出于弦鼗而形也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倍从谒逄茣r期“奚琴”,歷經宋元,由竹片改為馬尾弓“胡琴”,至明代形成與現代二胡形制相同的胡琴。二胡作為胡琴類樂器的代表成員,明清以來在各類戲曲、說唱類藝術中伴奏,在各地的民間合奏樂種中參與合奏,逐步形成自身的演奏技巧與風格,并隨著歷史演進從傳統走向了現代。
1915年,劉天華先生創作了二胡獨奏曲《病中吟》(又名《安適》),表達了一位身處新舊文化交織沖撞期的知識分子對舊文化前途的焦慮與反思和對傳統藝術未來前途的思考。劉天華創作了二胡史上的第一首獨奏作品,也為20世紀民族器樂藝術開辟了一條專業化發展道路。
1959年至1960年,《豫北敘事曲》和《三門峽暢想曲》相繼創作完成,劉文金先生在作品創作上根植傳統、求新求變,將富于地域音樂風格的曲調融于多樣化的創作手法中,以宏大的藝術表現方式展現具有時代精神的主題,推動了新時期中國二胡藝術的發展,也為專業作曲家介入二胡作品創作領域開了先河。隨即他又有《春詩》《山村變了樣》等一批作品相繼問世。此后,從1982年四樂章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曲》到《秋韻》,到2000年之后以蘊含人生哲理思考的無伴奏二胡套曲《如來夢》,再到2006年為紀念長征70周年而作的二胡協奏曲《雪山魂塑》,劉文金先生所創作的二胡音樂既恢宏磅礴又細膩精準,從旋律曲調、多樣化的創作手法、二胡演奏技術的拓展以及藝術表現力的豐富等方面,體現著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時代意義。理論家、演奏家曾對劉文金先生的二胡作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過深入研究,目前僅中國知網可查的相關文獻就有200余篇,其中包括碩博士論文50余篇,本文選取其中部分文論進行再梳理。
喬建中《劉文金二胡音樂四論》(《人民音樂》2013.08)一文中,從劉文金先生二胡音樂的歷史地位、敘事方式、音樂風格和審美追求四個方面進行討論。從《豫北敘事曲》到《雪山魂塑》,他對作品的創作進行了歷史梳理,并特別以2000年創作的無伴奏二胡套曲《如來夢》為釋例,從作品的題材、曲體、結構、樂思及技巧運用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該作品,并認為此作品是“近百年來二胡作品的一個“全新的創格”,是劉文金先生二胡作曲不斷創新與超越自我的體現。并從《長城隨想曲》《秋韻》《雪山魂塑》等恢宏的敘事出發,認為劉文金先生的作品創作內涵既豐富又能喚起人們的無限想象,作品背景融于歷史發展中,氣勢恢宏雄壯。喬建中借助宋詞“豪放”“婉約”風格,反觀20世紀二胡藝術音樂風格,認為劉先生的二胡創作為豪放風格,“開一代新風”。文章中更是深刻談及“雅—俗”關系,認為劉文金先生的二胡作品能夠將深刻的思想、精湛的技藝、優美的形象以及動聽的旋律用簡樸的形式展現出來,恰好達到平衡,跨越時代,使人們產生情感共鳴。
宋國生《簡議劉文金在二胡發展中的歷史定位——兼談對有關大型作品的幾點看法》(《中國音樂》2013.03)一文中回顧了其與劉文金先生相識的50年,認為“他應該是繼劉天華之后,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二胡發展,至少是二胡專業創作領域中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文章從二胡藝術發展趨勢、劉文金先生的貢獻以及二胡創作方向三個方面,對二胡藝術不同時期的發展歷程和劉文金先生不同時期的二胡創作進行了梳理,就當代大中型二胡作品創作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大中型作品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胡藝術發展的最高水平。樂曲的規模應該由題材內容決定,因材而作,不可盲目求大,在專業作曲家引領下,鼓勵從事演奏與教學的二胡工作者參與到創作實踐中。
劉再生《藝術創新與時代特色——〈三門峽暢想曲〉誕生的歷史回顧》(《人民音樂》2011.07)、《根植傳統 求新求變——聽劉文金民族作品音樂會有感》(《人民音樂》2006.05),喬建中《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致劉文金》(《人民音樂》2007.11)等文章以及林感、盧珊珊、段超、高恒、譚蔚等碩士畢業論文,以《豫北敘事曲》《長城隨想曲》《雪山魂塑》等二胡作品的創作、演奏體驗等方面,分別對二胡作品的時代性必然以及音樂創作的創新性等方面,就劉文金先生的民族作品創作進行了闡釋和評價。
“力求人文至上,力圖雅俗共賞”是劉文金先生的創作理念,我們總能在他的作品中體會到深情的人文氣息,感受到傳統的琴韻風情,自豪于民族家國的宏偉壯麗、生生不息??v觀當代二胡藝術作品創作和當代演奏家對新時期作品的詮釋,我認為唯有吸收前輩藝術家深刻的藝術精髓,從題材內容出發,在樂曲更快的速度、更高的難度中繼往開來,綻放民族音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