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勛
(成都師范學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音樂表演的優化與提升
毛建勛
(成都師范學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快速推動了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傳統的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完全滿足不了現代教育的發展需求,有著明顯的滯后性和局限性。新媒體是一種集網絡技術、數字技術于一體的新型傳播媒介,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帶來重要影響,而高校音樂表演專業教學就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上進行優化與提升,既能使教學流程更加靈活多變,也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生動有趣,還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更具開放性。本文簡單分析了新媒體的基本概念及其傳播特點,以及在高校音樂表演教學中運用新媒體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并提出幾種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音樂表演的優化與提升策略。
新媒體;高校教學;音樂表演;優化策略
目前,高校音樂表演教學中仍然側重課堂理論教學,給予學生的實踐機會較少,這就很難體現出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科特點,學生會在課堂上感覺索然無味,其興趣不大。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新媒體這種新型傳播媒介也得到快速發展和廣泛運用。作為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如何將音樂教育與新媒體有機結合,以此提高音樂表演的教學效果,是必須要面對且深入思考的問題。因此,教師首先要認識到音樂表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新媒體的內涵與優勢,然后學習和研究新媒體融入到音樂表演教學中的可能性和具體方法,從而促進音樂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
新媒體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等。新媒體結合了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是一種全新的傳播形式。特別是平板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全面普及,再加上微信、微博、在線視頻等社交軟件的創新發展,這就直接引起了人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休閑方式、商業方式、廣告宣傳等方方面面的重大改革。
在數字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到處都可見到新媒體。在10年前,對新媒體的定義只是停留在數字媒體和互聯網的層面。經過10年的高速發展,對新媒體的定義則更深入、更全面。當前,我國移動互聯網技術也經過幾次重大變革,人們的通信也更便利,這也使得新媒體的傳播形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最初的數字報刊、數字廣播、短信通訊、數字技術等,到現階段的移動電視、微視頻、觸摸媒體、電子書刊、慕課教學等形式更加多樣化。
當然,新媒體的傳播方式皆是以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盡管其表現形式豐富多樣。目前,新媒體的特征非常明顯,包括涉及面廣、信息量大、互動性強、操作便捷等,慢慢成為廣大民眾較為喜歡的查詢信息、接受信息的工具。新媒體的這些特征與優勢,在教育領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如在音樂藝術方面,傳媒方式有了發展與創新,傳統的藝術傳播媒體就是電視、廣播、音樂廳等,而新媒體以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為基礎讓藝術傳播方式更多樣化,有著非常強大的潛力和活力,也會在今后推動音樂藝術的快速發展,極大地影響到音樂欣賞、音樂創作、音樂傳播甚至音樂教育。
碎片化獲取信息是新媒體的明顯優勢,傳統的學習方式基本是由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理論知識,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相對固定,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自由,而借助新媒體學生就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喜歡的知識,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這就能保證學習成果,還增強了學習效率。目前,大學生對新媒體都非常熟悉,且使用平板電腦、手機的時間較長,如果能引導學生利用新媒體有效地學習知識,就會大大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雖然碎片化的學習方式也有缺點,但整體上看,其利大于弊,只要教師引導正確,對學生的音樂表演學習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的互動較少,教師需要講解繁多的理論知識,且課時十分有限,沒有過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和互動。而音樂表演教學,則需要引入更多的實踐環節,讓學生邊學邊實踐,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利用新媒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將新課重點內容提前通過新媒體發送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預習,進而在課堂上只需講解重點內容即可,大大縮短了理論講解的時間,這就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互動交流,進而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認真聆聽學生的觀點,多鼓勵、多表揚。由此,整個課堂教學氛圍就變得輕松活躍,也讓師生關系更和諧。同時,在課余時間,教師也可以借助新媒體多與學生互動交流,為學生提供針對性較強的教學視頻,或者偶爾發一些趣味性強的小視頻,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音樂表演知識。目前,微信和微博等社交軟件在大學生中運用較多,教師可以建立班級微信群、微信公眾平臺或微博號,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一步加深師生關系。
新媒體的傳播形態是多樣化的,如數字廣播、數字電視和數字網絡等,通過這些數字傳媒就可以為音樂表演專業教學提供大量的教學資源,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興趣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就會增強教學效果。特別是音樂表演專業教學,有著非常強的藝術性,要想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就必須通過不同渠道各種方式來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此外,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能夠把動畫和音樂巧妙結合,進而創造出能激發學生興趣的交流和學習的新形式。針對某些教學環境較差的高校,利用新媒體就能獲取比較先進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由于教學資源的種類豐富,學生的自主選擇性也更強,即使學生對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不感興趣,也可以在課后自行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感興趣的音樂表演知識,發揮自身的特長。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音樂表演教學中可以利用更多的信息資源,而信息的種類過多,這會讓學生感覺學習任務過重而產生較大的學習壓力,同時也會讓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方向,自身的知識體系混亂。因此,教師在利用新媒體進行音樂表演教學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學習能力而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整合信息,做好信息歸類,梳理學生的知識體系,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比如,新媒體中與音樂表演相關的QQ群、微信公眾號、微博號、網站等,教師可以先自行瀏覽這些新媒體社區,認真篩選出適合學生學習的資源,推薦給學生瀏覽學習。目前,關于音樂表演的微信公眾號和微博比較多,而且各具特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每天都會推送新的音樂內容,既包括經典音樂,也包括當下時髦的音樂形式,這就能豐富學生的音樂視野,讓學生與時俱進。當然,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是不同的,有的喜歡流行音樂,有的喜歡古典音樂,還有的喜歡戲曲,這些都可以在新媒體中找到相應的學習資源,所以,教師就是要指導學生學會查閱對自身有用的學習資源,從而提高音樂表演水平。
音樂表演專業教學的實踐性比較強,僅僅通過大量的理論知識講解和少量的實踐是很難掌握其技巧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合理分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教學時間,盡量多給予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表現音樂、感悟音樂。借助新媒體,學生可以做好課前預習,教師將新課內容提前發送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預習,這就減少了課堂教學的任務。仿照互聯網思維中的O2O模式,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校園音樂演出活動,在社交平臺上建立音樂社區,將全校的師生聯結在一起,增加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把對音樂表演興趣較大的人群聚集在一起進行經驗交流,并且一起進行音樂表演,這就使得整個校園的音樂文化氛圍非常濃厚,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此外,通過新媒體,學生還可以與校外音樂人士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就有了很多音樂實踐的機會和平臺,在實踐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不斷改進和提高。
高校音樂表演教學中,教師首先就是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要樂于接受這些新事物、新方式,深入研究新媒體與音樂表演教學相結合的可能性,并找到有效的方式借助新媒體來促進教學。高校大學生已經成年,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和思想,尤其是對于音樂藝術這門學科也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和創造力。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喜歡的音樂表演類型,并將其發揮到極致。在課堂教學中,也多設計精彩生動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去參與音樂表演,并對他們的表現進行激勵性評價,充分調動他們對音樂表演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也要嘗試去接觸新媒體,如數字音樂、數字傳媒等,摸索如何使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軟件來促進學生學習,既減輕自己的教學壓力,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音樂表演教學有了創新的契機,教師需要重視新媒體給音樂表演教學帶來的積極作用,并認真思考新媒體環境下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轉變方向,以學生的個人發展為出發點,巧妙利用新媒體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增強音樂表演的實踐,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發展,讓學生能快速適應現代化發展的步伐。
[1]項路璐.高校音樂表演能力的培養分析[J].戲劇之家 .2017(01).
[2]丁琰彥.構建應用型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J].戲劇之家 . 2016(04).
[3]楊小棠.音樂表演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與創新[J].陜西教育 (高教 ).2014(11).
[4]許雯雯.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音樂教學探討[J].學子 (理論版 ).2016(19).
[5]張一.新媒體時代高校音樂教育創新研究[J].北方音樂 .2016(14).
G427
A
1007-0125(2017)15-0144-02
毛建勛(1982-),男,漢族,甘肅武威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音樂表演,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