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超
(安陽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高等師范院校配器課教學模式初探
張超超
(安陽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配器課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旨在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他們對管弦樂作品的理解及賞析能力,并能通過學習進行簡單的樂隊編配。但是,長期以來,受各種條件的制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教學模式的有益探索,以期為高師音樂理論課教學提供一些新思路。
配器;教學模式;電腦音樂;微信平臺
配器課一般由樂器法、配器法、配器分析三部分內容組成。樂器法主要研究樂隊的橫向結構,著重介紹管弦樂器的名稱、音域、發音原理、各音區的音色特點及技術性能等,以理論教學為主,是課堂講授的重點。配器法主要研究樂隊的縱向結構,著重介紹各樂器組的色彩、音響的編配組織原則、各種織體類型的編配等,以創作實踐為主,是教學的難點。配器分析則是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經典的樂隊作品,讓學生對管弦樂隊的縱橫結構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以往的配器教學一般都先教授各個樂器的樂器法,然后才集中教授配器法。在教授樂器法的時候,只注重理論的介紹,缺乏創作實踐的滲透,等到學習配器法時,學生的樂器法知識已經基本遺忘,很不利于配器法的教學。為了避免這種問題,筆者在教學中將樂器法、配器法和配器分析相結合,比如在介紹弓弦樂器的樂器法時,同時介紹其配器法,通過對經典的弦樂四重奏或弦樂隊作品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弦樂器的編配原則,并開始創作實踐,這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學樂器法的同時學習配器法,由簡及難、由小見大,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改變著我們的行為習慣。現在大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最主要媒介就是手機和平板電腦,目前主要通過騰訊QQ、微信、新浪微博等客戶端進行一些碎片化閱讀。基于這個特點,我們在教學中便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以輔助教學。筆者在教學中先后開通了新浪微博、新浪博客、中國原創音樂基地、微信公眾平臺、網絡學習空間等平臺,并恰如其分地通過這些平臺發布信息資源,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
騰訊公司2012年8月份上線的微信公眾平臺,為師生互動提供了便捷。它在微信的基礎上,采用一對多的網狀傳播方式,直接將文字、語言、圖片、音頻、視頻等推送到學生手機上。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只需要訂閱教師的公眾號,即可在微信朋友圈查閱教師推送的內容,微信公眾平臺的這些特點解決了長期以來師生互動的障礙,音、視頻的推送擺脫了以往純文字模式的枯燥乏味,更有利于音樂類相關課程的教學。
筆者也于2016年初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超超樂坊”,該平臺主要由音樂雜談、原創音樂、配器知識、視唱練習等四個模塊組成,根據模塊的不同,定期或不定期向學生推送與音樂相關的文章。所謂定期即每堂課之前,廣泛搜集與課程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將其整合、歸類、編輯再推送給學生,作為課堂的延伸來輔助教學。除此之外,筆者也會不定期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者原創音樂向學生推送,以拓寬他們的學術視野。學生在課余時間,只需要點開微信朋友圈,不用下載,就能輕松訪問微信平臺內容,從而達到課前預熱的效果。
平臺文章的轉載量、閱讀量等后臺數據可以反映文章的受歡迎程度,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反饋信息,能夠幫助筆者及時修訂和調整文章內容。微信平臺的評論、留言功能,也為師生在線實時互動創造了條件,教師可以在線即時解答學生的各種疑問。另外,由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開放性,也為我們與其他院校的同行或學生的互動提供了可能性,通過與大家的互動,了解差距和不足,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從而真正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翻轉課堂”即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由教師轉移給學生,教師由課堂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種模式將傳統課堂教學的兩個階段(知識的傳授、知識的內化)進行了倒置,從而真正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在配器教學中,我們于每學期初,將學生按興趣愛好進行分組,并向學生發布該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及教學進度表,將一學期的教學內容與各個小組進行匹配,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資料,完成課件制作。
每堂課的第一個環節即學生帶著自己制作的PPT課件進行樂器法知識的講授。第二個環節,我們會邀請音樂學院器樂專業的學生進行現場樂器示范,并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從而讓學生直觀理解樂器的音色、性能、特點等。通過學生試講及現場演奏示范來鍛煉他們的自學能力、課件制作能力和現場講授能力等。課堂的最后一個環節即教師通過言語直觀、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進行深化、補充,帶領學生分析一些經典的合奏作品。通過“翻轉課堂”的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配器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理論課程,以往的教學以“課本-圖片-音響”為主要教學模式,學生只能對樂器及音響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待自己編寫總譜時,很難對各個樂器的音色、布局有一個合理的認識,所以作品編配一直停留在“想象”層面,教師批改、評講作業也只能“紙上談兵”,即便學校有樂團,也很難有機會演奏學生的習作。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把配器課搬到了“數字化音樂教室”,學生便可以通過over ture、Finale、Sibelius、Cubase等電腦音樂軟件進行作品的編配,讓學生在編配作品的過程中能實時試聽自己的作品,從而對音響、音色布局有一個直觀把控。教師在評講作業時,邊修改邊播放,通過音響的對比,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各種編配原則的不同效果,并能準確鑒別自己作品的優良、好壞。
配器課本來就是一門以創作、編配為主的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所以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在課堂上,教師除了對著名作曲家的經典作品進行賞析之外,最好能分享自己的原創作品,為學生講授作品的構思及創作體會,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每年都會擇優選擇部分學生編創的合奏作品進行排練演出,并鼓勵他們參加學校的原創作品大賽。通過參與這樣的比賽,使學生編創的作品真正走上舞臺,從而提升他們編創作品的信心。
教學評價也是促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配器課的教學應堅持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并重的原則。在筆者的教學中,將學生的考勤、翻轉課堂制作的PPT課件、學生創作的作品三部分內容作為過程性評價的重要依據,計入學生的期末總分;在總結性評價環節,為了評價的科學性,在試卷的命題中,除了注重樂器法等基礎知識的考核外,也要加大對學生創作、編配能力的考核,真正做到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并重的原則。
以上這些教學模式只是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嘗試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筆者一直以“未來教室”的模式來要求自己,希望學生能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學好這門課,也希望這些教學模式能為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1]房曉敏.配器課程教學改革構想[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2(7).
[2]朱婷婷,邵陽,趙強.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研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12).
G42
A
1007-0125(2017)15-0154-02
張超超(1987- ),男,安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