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偉
(海南師范大學 初等教育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略論中文專業學生提高戲曲素質的必要性
杜 偉
(海南師范大學 初等教育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粹,也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本文論述了戲曲素質對于中文專業學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體的培養措施。
戲曲素質;中文學專業;傳統文化
戲曲,特別是傳統戲曲如京劇、豫劇、曲劇、黃梅戲、越劇、粵劇等,都是中國傳統藝術精粹,唱念做打等不僅是傳統藝術形式的體現,也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此外,這些傳統戲曲中更是包含著深厚的傳統藝術精神,蘊含著傳統的倫理思想和民族精神。千百年來,沒有受過教育的基層民眾就是通過這些通俗易懂的戲曲得到了審美享受,同時也受到了深刻的道德教化。從某種程度上看,這些戲曲就是基層民眾的道德教科書。
在當代的文化生活中,戲曲仍然起著重要的娛樂與教化作用,中央電視臺開設了專門的戲曲頻道,很多地方電視臺也都開設了地方戲曲頻道,以滿足基層民眾的娛樂要求,這些戲曲頻道接地氣,有市場,得到了當地廣大戲迷的熱情支持。可以說,對戲曲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應該是中文專業大學生的基本知識儲備之一。
戲曲知識的素質對于中文專業大學生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有了戲曲知識的儲備,學生們才能充分了解民間文化與文學,進而了解基層民眾的喜怒哀樂,真正了解母語的韻律與美,了解來自民間的語言文學。其次,有了充分的戲曲知識的儲備,學生們才能了解民間藝術的形式與精神,了解中國文學藝術的起源與發展變化。第三,掌握了有關戲曲的表演技能,學生們一方面可以得到藝術的熏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運用戲曲才華做好職業準備。最后,戲曲知識和技能還能陶冶大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其藝術欣賞水平。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燕升的成功經歷就證明了戲曲藝術對中文專業從業者的重要性。白燕升的父親白金林是教地方戲河北梆子的老師,他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熱愛戲曲藝術,在村里戲曲前輩的教導下,上中學的白燕升就學會了十幾部河北梆子戲,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每個行當都能夠表演,而且經常和劇團到鄉下演出,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戲曲演員。正是這些來自戲曲的訓練和熏陶,使他在中央電視臺從事戲曲主持工作時,如魚得水、游刃有余,因為他本身就是優秀的戲曲演員,可以隨時客串和表演。
雖然戲曲知識對中文專業大學生有著重要作用,由于各種原因,國內很多高校的中文專業在培養計劃中都沒有把戲曲課程列為必修課程,甚至在選修課中也沒有開設戲曲課程。如著名的清華大學中文專業,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開設了豐富的通識類課程,其“通識課程”可以分為兩個類別:一是人文社科基礎課程;二是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其人文社科基礎課程沒有關于戲曲知識的。復旦大學中文系開設的選修課有“人文科學與藝術類”“社會科學與行為科學類”“自然科學類”“醫學與藥學類”等,即使是藝術類課程,也多是音樂和美術方面的課程,而沒有一門是戲曲課程。即使是專業性較強的學校如北京大學,其開設的中文專業必修課中也沒有與戲曲相關的課程,只是在選修課中列出了“古代戲劇史”“元曲”“昆曲”等古代戲劇課程,缺乏當代戲劇的知識與實踐課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戲劇興趣與實踐活動。
考慮到戲曲相關課程在人文學科與藝術學科的重要作用,所以中文專業的培養計劃應該明確把戲曲理論課程或者戲曲實踐課程列入其中,其做法有以下三種。
第一,把戲曲知識課程如《中國戲曲史》等列入必修課,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中國傳統戲曲的知識和傳統藝術的精神。
第二,把戲曲表演和訓練列入戲劇實踐課程,結合各地情況和個人愛好,學生可以選擇具體的地方劇種,如京津地區可以選京劇、評劇;東北地區可以選二人轉;華北地區可以選豫劇、曲劇、越調和墜子等;江浙一帶可以選越劇;安徽、湖北可以選黃梅戲等;廣東和海南可以分別選粵劇和瓊劇等。這些實踐表演課程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從業能力,使其具備基本的戲曲表演能力,為日后從事的文化和文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把有關戲曲的課程列入“選修課程類”,供有興趣的中文專業大學生選擇學習,為有志于日后從事戲曲推廣事業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
正如教育學者陳向明所說的,“在通識教育模式下,學生需要綜合、全面地了解人類知識的總體狀況(包括主要知識領域的基本觀點、思維方式和歷史發展趨勢)……發展全面的人格素質與廣闊的知識視野。”[1]而戲曲課程對于中文專業大學生來說,就是這種必不可少的通識課程。為了擴大中文專業大學生的知識面,夯實專業基礎,相關戲曲課程必須開設。
[1]陳向明.對通識教育有關概念的辯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5.
G42
A
1007-0125(2017)15-0191-01
杜 偉(1971-),河南汝州人,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海南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16-2017學年高級訪問學者。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與民間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