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然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論股東出資期限中的自由與限制*
劉浩然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公司資本制度改革進一步實現了股東在認繳出資上的自由,賦予股東更廣泛的自治權是本次改革的用意所在。在出資期限上,股東可以自行決定出資期限的長短,當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除非公司已進入破產程序或者非破產清算程序,股東出資義務不應適用加速到期規則。股東在出資期限上的自由并非是絕對的自由,而是有限制的自由。首先,出資協議中有關出資期限的約定需符合《合同法》中的相關規定。其次,以“資本顯著不足”否認公司法人人格是公司成立之初股東未投入適當經營資金情形下對債權人的救濟。最后,《破產法》中的出資義務加速到期規則確保了公司在破產階段股東能夠以其認繳的全部出資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
認繳資本制;出資期限;加速到期
2013年《公司法》對資本制度改革之后,我國公司資本制度實現了由有限制的認繳資本制到完全認繳資本制的轉變*根據趙旭東教授的觀點,資本制度改革后,將現行公司資本制度稱之為“認繳資本制”并不完全準確,因為此次改革取消了2005年《公司法》對資本認繳的幾項法定限制,使有限制的、不完全的認繳資本制成為無限制的、徹底的認繳資本制。本文采取此種觀點,將現行資本制度稱為“完全認繳資本制”。參見趙旭東.資本制度變革下的資本法律責任——公司法修改的理性解讀[J].法學研究,2014,(5).,公司資產信用的標準在法律層面得以確立。完全認繳資本制下,股東不僅可以自主決定認繳出資的數額,還可以無限制地約定認繳出資的期限。股東對出資行為的完全意思自治在保證出資靈活高效的同時也存在巨大的法律風險,也即股東有可能約定超長的出資期限,甚至在該股東有生之年出資期限都可能無法到來,一個極端的例子是,股東在出資期限到來之前,為逃避出資義務通過修改公司章程的方式將認繳的期限繼續延長。
在此背景下產生的問題是,當公司無力償還到期債務,且股東在公司章程中載明的出資期限又尚未屆至,此時,股東的出資義務能否加速到期。如不能主張加速到期,股東對出資期限的意思自治是否存在制約機制,債權人救濟的路徑何在?如能夠主張加速到期,出資期限未屆滿的股東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債權人承擔責任的法律及理論依據何在?有鑒于此,筆者在對出資期限之形成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現行法律規范和理論界的主要觀點進行解讀,并結合司法實務中的具體判例對完全認繳資本制下股東出資期限中的自由與限制進行深入探討,以期對我國公司法的理論和實踐有所裨益。
(一)出資協議對于出資期限的約定
出資協議屬于股東協議*由于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封閉性,股東有必要通過協議的方式就公司中的相關事項作出規定,這類股東之間就彼此權利、義務及公司經營等事項上作出的合意都屬于股東協議的范疇。之一種,是股東就出資過程中的具體權利和義務達成的合意,具言之,包括出資數額、出資期限和出資方式等方面的約定。一般認為,股東出資協議在性質上屬于商事契約,其目的不在于謀求股東之間的個人利益,而在于實現公司設立的目的,但其又符合一般民事契約的特征,在具體適用上可以準用一般民事合同的相關規定*朱慈蘊.股東違反出資義務應向誰承擔違約責任[J].北方法學,2014,(1).。股東出資的履行期限是出資協議中的重要內容,在公司資本制度改革之前,它受到《公司法》的嚴格限制,股東意思自治的空間相對較小,例如,2005年《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分期繳納的出資必須在兩年之內繳足。2013年資本制度改革之后,我國實行完全認繳資本制,該制度在認繳出資方面給予了股東更大范圍的自由,股東可以根據公司的實際需要安排出資。該制度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避免了資金的閑置和浪費;另一方面,能夠激發股東對公司的主人翁意識,不再消極地遵循《公司法》的強制性規定,而是自主地按照現實需要有計劃地安排和履行出資義務。
出資期限的長短完全依照股東的意思自治是否意味著股東在出資協議中可以約定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出資期限。從法律的層面來看,任何自由都是相對的,“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法]盧梭.社會契約[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4.股東也不例外,股東在出資期限上的自由也必然是有限制的自由。從市場經濟本質來看,鼓勵競爭、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資本制度改革之后的一些配套措施相繼出臺,其中就包括企業信用信息的公示,理性投資人在選擇交易伙伴的同時會對企業公示信息進行查詢,基于經濟人假設理論,出于對風險的防范和控制,在沒有額外擔保的情況下人們是不會輕易地與約定股東享有畸長出資期限的公司進行交易的,那些自作聰明企圖以小博大的公司終究難逃市場選擇。
(二)公司章程對出資期限的確定
出資協議并非《公司法》規定的公司設立要件,但為了在公司成立之前對股東之間的合意內容加以固定,實踐中股東都會訂立出資協議。與出資協議不同的是,公司章程作為公司的憲章,是公司設立的必備要件。公司章程的內容依其效力可以分為絕對必要記載事項、相對必要記載事項和任意記載事項。我國《公司法》第25條是對于公司章程絕對必要記載事項的規定,依該條第5款,公司章程應當載明股東的出資時間,據此,股東在出資協議中約定的有關出資期限的事項又被載入公司章程之中。與出資協議的私密性不同,公司章程具有公信力,章程或章程記載事項經過法定的公示即可產生使社會公眾信賴的法律效力。股東對于出資的約定不僅是其內部的一種安排,更涉及到股東對公司的義務和公司的對外信用,有關股東的出資期限等出資事項經過章程公示,在獲取信息的能力方面,能使具有公司外部人身份的公司債權人與公司內部人員股東之間達到一種平衡。
股東出資協議與公司章程中關于股東出資的記載將發生內容上的重合,但是兩者存在諸多不同之處。首先,在性質上,股東出資協議與公司章程同屬法律行為中的多方法律行為,股東出資協議屬于契約行為,更為具體地講是商事契約中的一種,而公司章程屬于協同行為,是至少有兩個人作出的一致的,具有相同指向的意思表示*王澤鑒.民法總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42.。股東出資協議的訂立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而公司章程按照多數決原則即可訂立。其次,在約束力上,股東協議對于簽訂該協議的出資人具有約束效力,而公司章程不僅對簽署協議的股東,還對董事、監事、公司高管具有約束力。再次,在外部性上,公司章程具有較強的公開性,需要經過公示或者備案程序,對公司外部人公開,股東協議是股東之間的契約,一般不需要對外公開,但是,如果股東協議的內容記載于公司章程之中,則事實上取得公開之效果*蔣大興.“合同法”的局限:資本認繳制下的責任約束——股東私人出資承諾之公開履行[J].現代法學,2015,(9).。最后,在效力上,股東出資協議和公司章程在履行上可能發生重合,公司章程是股東、董事、監事以及高級管理人員必須遵守的“公司憲章”,因此,股東如果違反公司章程中關于出資的記載,需要向公司承擔法定責任。此時的股東協議并未因內容被記載于公司章程之中而被章程取代從而失去效力,在認繳資本制下,股東很有可能約定了較長的出資期限,在公司成立之后,股東對公司還有具體的出資義務,股東出資協議并未履行完畢,仍然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未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還需要向其他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我國《公司法》第28條第2款就是對這一規則的具體體現*《公司法》第28條第2款:“股東不按照前款規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已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
(一) 理論爭議
公司資不抵債情形下,股東是否喪失出資協議中約定的期待利益,最為直接的依據為《企業破產法》第35條之規定,這一規定明確了公司在破產場合下的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規則,即對進入破產程序的公司而言,股東的出資責任不受出資期限的限制*《企業破產法》第35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務人的出資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的,管理人應當要求該出資人繳納所認繳的出資,而不受出資期限的限制。”。在非破產場合下是否可以適用股東出資期限加速到期規則在理論界尚存在爭議,目前,爭議的焦點集中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以下簡稱《〈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的解讀上,根據上述條款:“公司債權人請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對于該條款中的“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是否包括股東出資期限尚未屆至的情形,司法實務界普遍認為,股東未違背認繳承諾,出資義務尚未到來,就不存在上述法條中所述“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情形,在此情形下債權人請求出資期限未屆滿的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缺乏法律依據,因此,法院對此類主張通常不予支持*參見吳紅兵訴冠星公司等委托合同糾紛案,泰州高新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6)蘇12民終2111號;張慶懷與博塔木業(天津)有限公司、任桂芬租賃合同糾紛案,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5)一中民四終字第1082號;常熟市華峰建筑有限責任公司水電安裝分公司與常熟淙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宗開元等民間借貸糾紛案,江蘇省常熟市人民法院(2016)蘇0581民初5584號;上海川島艾美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與上海澤翔洗滌有限公司、上海天使被服水洗有限公司等買賣合同糾紛案,上海市青浦區(縣)人民法院(2016)滬0118民初3575號;楊明星與鐘祥市國勤裝飾有限公司、肖輝、楊婕買賣合同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湖北省鐘祥市人民法院(2016)鄂0881民初510號。。但在理論界對于該條款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路徑,從而形成兩種觀點。
1. 肯定說——出資義務應加速到期
持肯定說的學者認為,在公司有限責任制度中,股東應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當公司陷入危機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情況下,為平衡完全認繳制中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權利失衡,無論股東的出資期限是否屆滿,股東都將喪失出資的期限利益,可以對《〈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的規定做擴大解釋要求股東承擔相應的責任*參見李建偉.認繳制下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研究[J].人民司法,2015,(9);周珺.論公司債權人對未履行出資義務股東的直接請求權[J].政治與法律,2016,(5);梁上上.未出資股東對公司債權人的補充賠償責任[J].中外法學,2015,(3);郭富青.論公司債權人對未出資股東及利害關系人的求償權[J].北方法學, 2016,(4);袁碧華.我國公司資本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107.。其主要的理由可以歸納為:(1)股東有關出資的協議屬于內部約定,無法對抗作為第三人的債權人。股東的出資規定在公司章程中,而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內部規章,不具有法定的對抗效力,過長的出資期限是股東、公司之間對出資作出的優惠安排,并非債權人給予股東的寬限,所以該約定不具有對抗股東的效力。(2)股東在公司不能清償的情形下喪失出資的期待利益是認繳資本制的需要,認繳資本制將更多的自由賦予股東,無論是從權利義務對等還是從利益均衡的角度出發,債權人利益在認繳資本制下比股東利益更值得保護。此外,因為股東有可能會濫用認繳出資的權利,約定出資期限較長的合同,當股東約定的出資期限屆滿,債權可能已經過了訴訟時效,債權人已經無法根據股東的實際出資情況向其請求補充賠償責任。(3)符合成本效益原則,若在公司非破產的情形下出資期限未屆滿的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可使公司免于漫長的破產程序,不僅節約司法資源,且救濟成本低、效率高。(4)境外公司法的有益借鑒。加利福尼亞的商事公司法明確規定,股東必須至少按照股票的面值出資。州最高法院適用該條時,解釋該條是為那些相信公司股東已經實際出資的公司債權人的利益而設。因此,《〈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也可以解釋為公司債權人對未繳納出資股東的直接請求權,進而賦予公司債權人對未屆出資期限的股東直接主張請求權。
2. 否定說——出資義務無須加速到期
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即使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也不可剝奪股東對出資的期限利益,使出資期限未屆滿的股東承擔出資補足責任。“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并不包括股東出資期限尚未到期的股東,使股東喪失該期限利益的唯一方法是向法院申請債務人公司破產*參見葉林.公司股東出資義務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8,(4);王東敏.公司法資本制度修改對幾類民商事案件的影響[A].奚曉明.商事法律文件解讀[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總第111輯).120;林曉鎳,韓天嵐,何偉.公司資本制度改革下股東出資義務的司法認定[J].法律適用,2014,(12).。具體理由可以概括為:(1)剝奪股東出資期限利益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根據我國現行《公司法》,并未有具體條款將股東出資的期限利益予以剝奪,認繳出資的期限提前到期僅限于公司破產的情形下,在司法實務中,法官也會以債權人的請求缺乏法律依據而不予支持。(2)法律解釋的必然結果。首先,“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包括出資義務不履行、不完全(不適當)履行和惡意規避出資義務,并不包括股東尚未到期的未違約出資的情形。其次,如果認為《〈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的“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可以解釋為包括尚未到期的非違約行為,顯然,第1款和第2款相互矛盾,同一文字在同一法律條文解釋為不同的含義,違反法律解釋的基本規則。(3)《破產法》在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對債權人保護有顯著優勢,在公司不能清償股東債務時,在《破產法》的框架下,債權人實現的是公平受償而非非破產場合下的個別清償,顯然,當公司已經滿足破產條件時,債權人在公司尚未進入破產程序的情況下請求出資期限未屆滿的股東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如得到法院的支持將嚴重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可受償比例。
(二)理論修正
1.《〈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性質認定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開宗明義明確該法的立法目的是使法官在審理公司設立、出資、股權確認等糾紛案件時能正確適用法律。在出資方面,《〈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全面地規定了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與相應的法律責任,主要涉及:出資遲延*〔13〕〔14〕〔15〕參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6條、第9條、第11條、第12條、第14條。、出資不實〔13〕、瑕疵給付〔14〕、抽逃出資〔15〕、墊付出資*“墊付出資”規定在原《〈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5條,2014年司法解釋修正時該條款被刪除。等幾個方面。《〈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的立法理由也在于規制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在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前提下,為債權人提供相應的救濟路徑,即賦予其對公司股東的直索權。債權人的直索權不僅可以督促股東全面履行出資義務,而且避免了債權人直接向法院申請公司破產,令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直接對債權人承擔責任,使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公司獲得暫時的喘息機會。
根據我國現行立法,公司無論在破產情形下還是非破產情形下均可以適用出資期限加速到期規則。破產情形下股東出資期限加速到期制度規定在《破產法》第35條,對于該制度在非破產情形的適用,沒有爭議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以下簡稱為《〈公司法〉司法解釋(二)》)第22條,該條款規定了公司在解散時,股東尚未繳納的出資應當納入清算財產的范圍,并明確尚未繳納的情形包括分期繳納期限尚未屆滿的出資。從現行法律明確規定的兩種適用股東出資期限加速到期的條款來看,該制度的適用都是基于公司清算的目的,公司清算分為破產清算和非破產清算,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需要以其認繳的全部出資為限對公司的債務承擔清償責任,而公司清算的目的是在公司注銷之前了結公司現有的債權債務,因此,無論股東是出于何種原因未繳足出資,此時都有義務按照認繳額繳足。而《〈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的立法目的則在于督促股東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在股東違反出資義務時為債權人提供救濟的路徑。該規定與我國法律制度中規定的加速到期規則在立法目的、適用情形以及作用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在性質上該條款不屬于非破產情形下的出資期限加速到期條款。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與出資期限加速到期條款之對比
2.對肯定說的評判
持肯定說的學者對同一法律條款的不同解釋嚴重影響到具體案件的認定,值得深思。筆者認為,在當前完全認繳資本制下,肯定說存在重大缺陷,不足為采。具體理由如下:
第一,股東出資協議區別于公司章程。肯定說未對兩者作出區分,認為章程關于出資的約定仍然屬于股東內部約定,不能對抗債權人的說法顯然混淆了股東出資協議和公司章程。上文已經論述了股東出資協議和公司章程的區別,兩者既存在重合又有明顯的不同。公司章程具有較強的公開性,需要經過工商登記備案程序,對公司外部人公開,股東協議是股東之間關于出資的安排,不具有外部性,但是當股東協議的內容被記載于公司章程之中時,客觀上取得了公開的效果*蔣大興.“合同法”的局限:資本認繳制下的責任約束——股東私人出資承諾之公開履行[J].現代法學,2015,(9).。此外,2013年資本制度改革之后,為使債權人更清楚地了解公司股東出資狀況,從而對交易作出合理判斷,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例如《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第8條規定:“企業應當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報送上一年度年度報告,并向社會公示”。第9條規定了企業年度報告所應涵蓋的具體內容,其中第四項明確規定應包括:“企業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其股東或者發起人認繳和實繳的出資額、出資時間、出資方式等信息”,根據該條例,債權人可以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股東的認繳出資額、出資時間、出資方式等信息,并對即將發生的債權債務作出合理預期。
第二,認繳資本制下的股東出資行為并非可以恣意任為。認繳資本制確實賦予股東更大范圍的自由,但是該自由并非絕對的自由,由于股東協議具有民事契約的屬性,所以惡意約定畸長的出資期限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合同法》的規制,除此之外,上文已述,股東出資的具體內容都通過網絡的方式向社會予以公示,公司主要的債權人都為自愿債權人,能夠合理相信其是在充分了解公司經營現狀和出資到位情況后于公司進行業務往來的。除此之外,對于股東出資期限屆滿,債權可能已經超過訴訟時效的說法脫離了實際,在司法實踐中,公司的債權人往往不止一個,到期不予清償時債權人會向法院提起違約之訴,絕不可能等出資期限屆滿的股東向法院提起訴訟。在法院強制執行完畢后還無力清償的公司有可能通過執行轉破產程序走向破產清算。在公司破產情形下,股東喪失出資期限利益,未繳納的出資將作為公司剩余財產在債權人之間進行公平分配。
第三,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并不能降低對債權人的救濟成本。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前提下,股東喪失出資的期待利益,出資期限加速到期不僅不符合公平原則,且有可能提高救濟的成本,降低司法效率。首先,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有可能已經達到事實破產的程度,此時喪失出資期限利益的股東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債權人所作的清償為個別清償,嚴重侵害了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其次,破產法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使債權人可分配財產的最大化,因此法律賦予管理人對破產申請受理前的個別清償的撤銷權*《企業破產法》第32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六個月內,債務人有本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仍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的,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但是個別清償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除外”。,之前的個別清償行為無疑給破產程序帶來了諸多不便。最后,只有在公司破產申請被受理情形下股東喪失期限利益才是保障債權人利益的可靠方式,因為“在公司頻臨破產之際,尚未交付的期票,會比已經消耗殆盡的現金對價,更能為債權人提供真實的保障。待繳資本或許比實繳資本,更能成為債權人的依靠。”*傅穹.重思公司資本制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06.
第四,“他山之石”可能“水土不服”。根據加利福尼亞的商事公司法,州最高法院的解釋雖然為債權人創設了債權人對股東的直接請求權基礎,但其前提也非常明確,即“該條解釋是為那些相信公司股東已經實際出資的公司債權人利益而設”。而我國2013年《公司法》確定了公司資本的完全認繳制,且通過查詢公司章程或者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平臺,可以準確及時地知曉股東認繳出資的數額、認繳出資的期限和實際繳納的出資,此時可推知的是與公司建立債權債務關系的理性債權人在掌握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已經對即將發生的債權債務作出了合理的預期。因此,《〈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即使可以解釋為公司債權人對未繳納出資股東的直接請求權,也僅限于股東出資期限已經屆滿或者股東存在其他違反出資義務的情形。
3.否定說的缺陷及完善
筆者對否定說的理由予以贊同,但該說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漏洞,忽略了非破產情形中的公司解散。上文已述,公司解散時,依《〈公司法〉司法解釋(二)》第22條的規定,適用出資期限加速到期規則。除了以上不足外,筆者認為還可以從以下角度進一步論證非破產、非清算情形下股東出資期限不適用加速到期規則的合理性。
第一,擴大解釋存在根本障礙。在對具體法律條文進行擴大解釋時,涉及到為他人創設負擔的情況,應作嚴格解釋,否則將無限制地擴張個人義務,變相縮減個人權利,從而違背民法保護個人權利的目的*〔22〕王利明.法律解釋學導論——以民法為視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39.237.。將“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擴大解釋為包括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使未違反出資義務的股東承擔出資補足責任,剝奪了此類股東享有的期待利益,變相地限縮了該類股東的權利,擴張了股東履行出資協議的義務,實屬不妥。
第二,“同一解釋原則”客觀上賦予股東以出資期限利益。按照法解釋學中的同一解釋原則,同一概念在同一法律部門,甚至在不同的法律部門之中,都應盡可能保持含義的一致〔22〕。“未履行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在《〈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出現的次數多達5次之多,在整個司法解釋中出現的次數為10次*參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16條、第18條、第19條。,其中除明確了其他股東可以追究“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的責任外,還多次與“抽逃出資”并列使用,由此可以推知,此類股東不應包括未違反股東出資協議的享有約定期限利益的股東。
第三,股東對是否繼續享有出資期限利益能進行合理判斷。權利雖然不能被剝奪,但卻可以放棄。公司在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情況下,倘若尚存經營價值能為股東帶來收益,股東作為公司的所有人便不會輕易放棄公司,一旦公司破產申請被受理,股東同樣將失去出資期限利益。換句話說,如出資期限未到期的股東放棄其期限利益就可以拯救公司于危難之中,公司的股東作為理性經濟人是不會愿意看到公司進入破產程序的,其會自行將出資補足。因此,在公司未被申請破產場合下,股東作為熟知公司經營狀況的知情人,能對是否應放棄自身期限利益作出理性判斷。
(一)公司發起設立階段
完全認繳資本制給股東提供更大限度的自由,目的是為了使公司能夠根據自身經營業務和范圍盡可能地高效率利用資金。在公司發起設立階段,股東會提前就雙方的權利義務達成一致合意,以確保公司順利成立,股東出資協議的訂立主體雖為股東,但該協議簽訂之目的在于共同出資以使公司成立,因此,股東出資契約屬于向第三人履行債務之契約*蔣大興.“合同法”的局限:資本認繳制下的責任約束——股東私人出資承諾之公開履行[J].現代法學,2015,(9).。“保護公司債權人的需要并不一定意味著這種保護必須由公司法來完成,這項工作也可以全部留給當事人的契約自由去完成,或由調整債務關系的一般法來完成。”*[美]萊納·克拉克曼等.公司法剖析:比較與功能的視角[M].劉俊海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71.基于出資協議的合同性質,從合同角度對其進行約束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合同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所調整的對象不僅限于當事人之間,還涉及當事人與社會間的利益,在涉及當事人與社會利益的關系中,誠信原則要求當事人不得通過自己的民事活動損害第三人和社會利益,必須在權利的法定范圍內以符合社會經濟目的的方式行使他們*徐國棟.誠實信用原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3.。在股東出資協議中,股東約定的超長的出資履行期限顯然具有逃避出資義務的目的,股東的這種行為不僅將嚴重損害債權人的利益,還給正常的市場經濟活動帶來負面影響,有學者將此類公司稱之為“無賴公司”*甘培忠,吳韜.論長期堅守我國法定資本制的核心價值[J].法律適用,2014,(6).。誠實信用原則要求當事人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尊重他人的利益,避免出現損人利己的行為*徐國棟.誠實信用原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3.。股東在出資協議中約定超長出資期限的行為是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違反,司法實務中的法官應根據案件的具體情形認定股東應承擔的責任范圍。
第二,《合同法》關于無效合同的認定標準。《合同法》第52條規定合同無效的種類包括“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又被稱為“利他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向合同關系外第三人為給付,該第三人即因之取得直接請求給付權利的合同*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08.。股東的出資協議在性質上屬于此類利他合同,合同的當事人雙方是股東,合同的收益方為公司。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股東出資協議在準用《合同法》第52條第2項中的“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中的“第三人”不僅包括公司,還包括債權人。股東的出資是公司經營的基礎也是公司資產信用的資金源頭,股東對債權人承擔責任的額度為其認繳出資的大小*《公司法》第3條第2款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在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情形下,出資協議中對于股東出資期限的不適當約定直接影響到債權人的債權償還比例。因此,出資協議的內容與債權人的利益息息相關。股東如在出資協中約定了超長的出資期限,目的就是逃避出資義務,會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屬于違反上述條款之情形,應認為該超長出資期限屬于無效約定。除此之外,因股東濫用自身認繳出資的權利致使公司不能償還債權人的債權,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第三人侵害債權理論,在該理論下,債權人可以向股東提出侵權請求,雖然學者們對此制度的建立已經呼吁多年*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03.,但我國《合同法》尚未確立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故此處不再贅言。
(二)公司經營階段
2013年《公司法》頒行后,我國正式進入弱資本約束時代,股東為切實保持公司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對外展現良好的償債能力與履約能力,可能約定數額極大的注冊資本和超長的繳納期限,企圖僅僅投入相當少的資金就使公司具備良好的信用能力外觀,這使得公司經營過程中的“資本顯著不足”狀況頻發。除此之外,由于有限責任公司的封閉性,股東還可能利用自己的內部關系,在出資期限到來之前通過修改公司章程的方式繼續延長出資期限。針對以上問題,從《公司法》角度對股東行為進行規制的路徑為:
第一,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被廢除和資本認繳的無期限約束都意味著法律層面上將更多的企業自主權交還給了股東,于此相應的就必然要規制股東肆意利用自身有限責任規避債務,蠶食公司資產的行為。上述問題具有可行性的解決路徑便是適用“資本顯著不足”否認公司法人人格。當一個公司設立伊始的資本安排就不足以滿足正常運轉所需,就更談不上對其自身履約能力和債務清償能力的擔保,“資本顯著不足”具有推定股東惡意利用法人人格進行趨利避害的行為,當股東所從事的業務與股東的出資相比微乎其微時,應推定其將公司作為工具規避債務并將潛在的經營風險轉嫁給公司外部的債權人*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44.。可以預言,資本制度改革使得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下被掩蓋的資本不足問題得以顯露,資本顯著不足情形下刺破公司面紗令責任股東承擔責任的空間將大大提升*鄒林海.我國司法實務應對公司注冊資本制度改革的路徑選擇[J].法律適用,2014,(5).。但仍需指出的是,公司法人格否認僅為公司有限責任原則外的一種極為特殊的情況,有限責任才是法人最本質的特征,在適用該制度時要嚴格把握其度,切不可本末倒置。
第二,公司章程的外部效力。在完全認繳資本制下可能會發生這樣一種情況,出資協議的約定并不違反《公司法》的相關規定,股東在公司成立之際投入的資金符合公司資本充足的標準,但是在股東出資期限到來之前,基于有限責任公司的封閉性,股東因內部人身份可能通過種種途徑延長出資期限,使出資期限仍然處于未到期狀態。此種情況下,基于債權人簽訂合同時對所掌握信息的合理預期,在此認定股東出資期限是否屆滿應以債權人與公司形成債權債務關系之時經工商登記的公司章程為準。在“中清化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等上訴鑫苑(中國)置業有限公司房地產咨詢合同糾紛一案”中*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6)京03民終9248號。,鑫苑公司與中清化公司債權債務發生時,中清化公司的公司章程及工商登記顯示的股東史大紅認繳的出資期限為2015年10月28日,鑫苑公司債權期限屆滿請求中清化償還時,中清化無力償還,而股東史大紅原本應該到期的出資期限此時已經工商登記延長至2030年8月8日。法院在查清案件事實后認為認繳制不代表公司的股東可以利用該規則的變動,恣意侵害債權人之利益,債權人具有對抗債務公司股東的出資期限應適用債權債務發生時經工商登記的公司章程所確定的股東出資期限。
(三)公司破產情形下
《破產法》上的加速到期規則是為公司已進入破產程序股東尚存出資期限未屆滿情形而作出的專門規定,在公司被宣告破產之際,無論公司章程約定的出資期限是否到期,股東都需要實際繳納其認繳的全部出資額。《破產法》中的股東加速到期制度相比公司非破產且非破產清算場合下股東喪失出資期限利益具有十分明顯的優越性。首先,上文也已經提及如若公司尚存經營價值可以為股東帶來利益,與其在公司破產后出資期限利益喪失情況下承擔出資義務不如提前承擔該義務以使公司免于破產。《破產法》上的這一規定不僅能夠打消股東在出資協議中約定超長出資期限的念頭,還能在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情況下迫使股東自動放棄出資的期限利益將認繳的全部出資交付公司。其次,在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股東不愿放棄出資期限利益的情況下,申請公司破產是對債權人最有利的選擇,“當公司接近支付不能的狀態時,股東榨取公司資產或者從事高風險投資項目的賭博動機也迅速膨脹。為扼制這種動機,各國都設計方案誘導支付不能的公司在合理的實踐內盡快提出破產申請”*[美]萊納·克拉克曼等.公司法剖析:比較與功能的視角[M].劉俊海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85-86.。破產制度之所以能對債權人形成有效保護,就在于該制度能清理債務人公司的全部債權、債務關系,實現債務人公司可供分配財產的最大化*韓長印,何歡.破產界限的立法功能問題——兼評《企業破產法》司法解釋《規定(一)》的實際功效[J].政治與法律,2013,(2).。最后,破產程序作為一種終結債權債務的機制,目的在于確保債權的公平受償。破產狀態下的債權公平受償對比非破產狀態下的個別清償能最大限度確保債權人的整體利益最大化。
TheFreedomandRestrictionofShareholders’CapitalContributionPeriod
LIU Hao-ran
(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Hubei430073,China)
The company capital system reform which has the intention of giving shareholders more autonomy has achieved greater freedom for stockholders to subscribe capital contribution. Shareholders can determine the length of the investment period, in the situation that the company cannot pay due debts, shareholders’ capital contribution obligation does not apply to the accelerated expiration rule unless the company has entered the bankruptcy proceedings or non-bankruptcy liquidation procedures. The freedom of shareholders’ capital contribution period is not the absolute freedom, but the restriction freedom. Firstly, Shareholders’ capital contribution agreement requires compli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Contract Law. Secondly,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under the situation of “undercapitalization” is the relief for creditors when the shareholders did not invest the appropriate operating capital. Finally, the accelerated expiration rule in the Bankruptcy Law ensures shareholders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company debts with their full subscribed capital contribution during bankruptcy proceedings.
subscribed capital system; capital contribution period; accelerated expiration
2017-03-19
該文已由“中國知網”(www.cnki.net)2017年5月9日數字出版,全球發行
劉浩然,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2016級民商法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商法學。
DF411.91
A
1672-769X(2017)05-0055-08
DOI.10.19510/j.cnki.43-1431/d.2017050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