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琴+熊智慧
摘 要:思政教育對于社會群體向國家及社會需求的方向發展意義重大,而積極心理學融入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思政教育教學內容。因此,文章以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現狀為研究背景,結合積極心理學理論,分析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最后通過調查研究思政教育未來發展現狀,進一步探討如何通過積極心理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從而提升思政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積極心理學;應用
“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使我國的經濟和文化向國際化趨勢發展。因此加強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是目前我國高等院校面臨的一項迫切的任務。所謂大學生思政教育是指:同構的通過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堅定理想信念,凝聚社會發展力量。而積極心理學是指;通過激發學生內心潛在的積極力量,克服自身心理疾病。積極心理學是通過心理輔導的方法,引導人們正確看待事件的發生和社會的發展。鞭策高校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品質。因此,文章以“如何通過積極心理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從而提升思政教育教學質量”為話題,深度展開研究。
一、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現狀
1.形式主義
高校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是最容易誤入歧途的年齡段,也是思想教育最困難的年齡段,高等院校的學生由于智力發展成熟,且主觀意識較強,因此,在高等教育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出現了排斥的現象。導致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滲透力不強,沒有發揮實質性作用。其次,高等院校的教學內容主要為理論知識教學,通過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思想概論》等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思政類的教材,需要通過深層次的剖析,在剖析逐漸感悟正確的政治思想,因此,目前我國高校知識灌輸式的思想教學方式,無法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2.教學教材單一化
根據調查表明,目前我國高校思政課堂的主要教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思想概論》、《思修與法律基礎》、《思想政治教學原理》等政法類的書籍。而思修的教育課程涉及到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需要通過《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書籍進行輔助教學。為大學生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深刻領悟正確的政治思想,感悟民族精神提供一個有利的平臺。大學生作為我國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高校思想政治必要把內容,同時也是大學人生發展過程中必備的一項精神品質。
二、積極心理學特征
1.以培養積極樂觀的心理為目標
對待同一件事物,人們會出現不同的看法,除了思維模式不一樣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心理因素。積極心理的人,生活發展過程中,會將事物的好處無限放大,甚至掩蓋事物不好的一面。而消極心理的人,在生活發展過程中,看待事物的態度則恰恰相反。積極心理學的教學目標,就是通過消除人們的消極心理,提升未來生活發展過程中人們的發展動力。
2.研究領域兼顧了個體與社會層面
傳統的思政教育課堂中,研究領域局限于學生個體和學校。而在積極心理學將研究領域擴展為個體和社會層面。因為對于學生來說,學校只是人生發展過程中,一個短暫停留的領域,他們一生中,與社會接觸的時間達到87%。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課堂中融入積極心理學,能使教學內容更為全面,同時也能提升學生對思政課堂的重視程度,能讓他們清楚的認識到,思政教學課堂,對他們未來生活發展過程,具有實質性的幫助。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積極心理學應用探討
1.優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構建積極心理學課程體系
高校思政課堂與積極心理學結合具體表現為:通過在高校思政課堂中增設心理學課程的方式,來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提高心理素質水平。其次,通過互聯網,優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個更廣泛的平臺,人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獲取信息和交流信息。通過網絡健康教育體系的完善,人們可以通過教育系統有效的學習心理知識,并加以運用。也可以通過網絡的心理測試找出問題,在進行網絡治療和網絡指導。通過網絡的時效性、開放性、互動性來改變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這不僅是技術上的創新也是思理念上的創新,讓教育不在局限于時間和地點。第二,網絡的逐漸普及也可以讓心理健康教育與日常的工作結合在一起,讓大學生隨時了解與自身密切相關的信息和問題。通過完善和規范的網絡教育體制,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駕護航。
2.構建高危人群預警機制
因為我國現在高校心理咨詢師的配置比較低,他們通過傳統的測試工具,機械的測試后,進行人為的篩選。對測試結果顯示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關注和教導,而測試結果正常的同學會相對忽略。這種不完善的人為體制,會忽略因為突發事件比如家庭變故、交通事故、重大挫折而導致心理問題的學生。而這種重大突發事故給人情緒上造成的波動往往是最明顯的,如果未能在第一事件關注和指導,將會導致后果不堪設想。所以應建立一個緊密的高危人群預警機制,通過學生在網上的言論動態,提高預防。建立一個由寢室長、班干部、輔導員、學院領導這樣一個危機意識快速反應渠道。隨時反應學生異常情況。從而進行關注和指導,避免因為心理問題而造成的嚴重后果。第二是建立心理教育檔案體系,它包括了學生的綜合資料、測評資料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測量和收據數據兩個方面來建立新生的心理檔案。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的以培養積極樂觀的心理為目標、研究領域兼顧了個體與社會層面的特征,能夠有效解決目前思政教育過程中形式主義、教學教材單一化等缺陷。為實現兩者的完美結合,需要通過優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構建積極心理學課程體系、構建高危人群預警機制這兩個方面,優化高校思政教學模式,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海賢,張帆,梁社紅,朱婉兒.積極心理學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30(09):59-60+162.
[2]李雪婷.探討高校思政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J].高教學刊,2015,(13):174-175.
作者簡介:
胡曉琴(1989—),女,漢族,江西高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熊智慧(1990—),女,漢族,本科學歷,江西南昌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