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明
摘要:目的 探究應用“經筋刺法”配合推拿對于周圍性面癱面神經功能的影響效果。方法 選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的10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做研究對象,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患者采用“經筋刺法”配合推拿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針刺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經筋刺法”配合推拿對于周圍性面癱面神經功能療效明顯優于單純針刺法,臨床可推廣使用。
關鍵詞:經筋刺法;推拿;周圍性面癱;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1-0084-02
周圍性面癱一般是由受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經功能不穩等引起的局部神經營養缺失、血管痙攣,導致的面神經缺血水腫。由于面神經管為骨性腔隙,且容積有限,如果面神經水腫的太過明顯,面神經便會受到壓迫,可致不同程度軸突變性,給患者的恢復帶來極大的影響[1]。周圍性面癱一般表現為口眼向一個方向歪斜,雖說周圍性面癱不會對患者生命產生威脅,但迥異的面貌還是給患者身心帶來不利的影響,也給患者本人及親屬心理帶來極大的負擔,周圍性面癱的治療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治療的10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進行觀察研究,100例患者中男67例,女33例,年齡19~45歲 ;病程為1~90 d。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年齡為19~45歲,平均年齡(30.5±7.6)歲,對照組年齡為20~43歲,平均年齡(31.6±6.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數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根據《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中“面神經炎”的相關診斷作為標準,患者面部一側表情肌癱瘓,患側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眼裂不能閉合,鼓腮,口角下垂,伴有聽覺過敏,多累等;大腦CT/MRT檢查正常[2]。
1.2方法
1.2.1觀察組 應用“經筋刺法”配合推拿治療。①經筋刺法: 患者取仰臥位,施針醫者以癱瘓經筋部位的透刺、排刺、圍刺為主施針,陽白以四枚針分別刺向患者的上星穴、絲竹空穴、頭維穴、攢竹穴方向,刺入1~1.5寸,針尖與表皮間呈15°角,施針時捻轉平補平瀉1 min。在患者的地倉與頰車穴位間進行多針淺刺,每間隔0.5寸刺一針,刺入0.5寸,針尖與表皮間呈15°角;下關穴施針采用直刺法,進針0.5~1寸,行針時施平補平瀉;晴明穴施針時垂直進針0.5寸,不做任何手法。上述施針后均留針30 min,行針1 次/d,連續14 d為一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休息1 d,治療總療程為1個月[3]。②推拿: 讓患者取坐位姿勢,先用一指禪的推拿手法沿患者的印堂穴、陽白穴、晴明穴、四白穴、迎香穴、下關穴、頰車穴直至地倉穴往返,推拿約5 min。然后用大魚際先按揉患者的患癱側面部,再按揉患者的健康側面,過程約5 min。之后用拇指按揉患者的風池穴、合谷穴、翳風穴各1 min,按揉2~5次。推拿治療1次/d,連續14 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休息1 d,治療總療程為1個月[4]。
1.2.2對照組 采取常規針刺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在患者患癱側的翳風穴、下關穴、顴髎穴,雙側的合谷穴、足三里穴,用直刺法施針,刺入0.5~1寸,行針時施平補平瀉法,面部的其余穴位地倉穴、頰車穴、四白穴、陽白穴用斜刺的施針方法,刺入0.5~1寸,行針時施平補平瀉法[5]。在患者的地倉穴和下關穴,陽白穴和太陽穴的穴位接入G6805-1型號的電針治療儀,選取疏密波,用患者可接受的強度,留針30 min。行針治療1 次/d,連續14 d為一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休息1 d,治療總療程為1個月。
兩組患者均輔予刺絡拔罐治療,每7 d進行1次。進行刺絡拔罐時在患者的患癱側太陽經、少陽經、明陽經的經筋位的陽白穴、下關穴、顴髎穴、頰車穴等穴位中選擇兩個穴位,用三棱針點刺3點后迅速運用閃罐法施治,每個部位出血1~3 ml,主要觀察患者的出現狀況,留罐時間不宜超過5 min。
1.3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患者的患癱側抬眉高度與健側相同,眼瞼完全閉合,無流淚,鼓腮時人中溝居中;呲牙時雙側露出的牙齒數量相同。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以?字2檢驗。當P<0.05時,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面癱患者治療方法均可縮短面部神經傳導的潛伏期。治療前后面神經運動神經傳導潛伏期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應用“經筋刺法”配合推拿對于周圍性面癱面神經功能療效明顯優于常規的針刺法,臨床可推廣使用。
3 討論
周圍性面癱面神經功能屬于經筋發病,為面神經管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引起的周圍性面肌癱瘓。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無法完成抬眉、閉眼、鼓腮等動作。是常見病、多發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女發病率相近,絕大多數為一側性,雙側者甚少。
兩組面癱患者治療方法均可縮短面部神經傳導的潛伏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運動神經傳導潛伏期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應用“經筋刺法”配合推拿對于周圍性面癱面神經功能療效明顯優于常規的針刺法,臨床可推廣使用。
為免感染,在針刺前應對針具、施針部位、醫生手指等進行嚴格的消毒,影響針刺的治療效果。應用“經筋刺法”配合推拿對于周圍性面癱可以明顯地改善面局部的微循環,改變面神經的缺血、缺氧病理,同時促進神經水腫的快速吸收和消退,提高面神經的興奮度,也可改善患者神經抑制狀態,因此應用“經筋刺法”配合推拿對于周圍性面癱面神經功能療效,臨床可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趙忠輝,黃香紅,成建平,等.“經筋刺法”配合推拿對周圍性面癱面神經功能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10):1197-1199.
[2]陳悅,王立新.針刺配合自我推拿治療周圍性面癱60例效果分析[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5,12(6):53-56.
[3]楊臻玉,高俊紅.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2):177-178.
[4]陳悅,王立新.針刺配合自我推拿治療周圍性面癱60例效果分析[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5,12(6):53-56.
[5]李艷霞,陳莉秋,張春俠,等.經筋刺法聯合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62例[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6,41(10):1334-1336.
編輯/王朵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