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琴
【摘要】 目的:比較腹腔鏡與開腹兩種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子宮肌瘤效果差異。方法:選擇2014年1月-2016年12月經婦檢及B超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并要求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組),同期開腹行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30例(對照組)進行對照,觀察組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對照組實施經腹子宮肌瘤切除術。結果:兩組子宮肌瘤患者切口全部甲級愈合,術后病理診斷符合平滑肌瘤,無臟器損傷、嚴重感染等嚴重手術并發癥。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恢復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天數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肛門恢復排氣、術后下床、住院時間,取得了良好療效,是安全的可行的,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子宮肌瘤; 腹腔鏡手術; 開腹手術; 效果比較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7.0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7-0176-03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見良性腫瘤,發病率為20%~30%,可引起月經量增多、異常子宮出血、貧血、不孕等,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升高,藥物治療多無效或雖有效但療效持續時間短,多數患者最終需要手術治療[1],近年來腹腔鏡治療成為子宮肌瘤患者的微創傷手術治療選擇[2],本文就筆者所在醫院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同期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人民醫院婦產科2014年
1月-2016年12月經婦檢及B超檢查確診為子宮肌壁間或漿膜下肌瘤并要求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組),子宮活動且無盆腔粘連,無附件疾患及生殖器惡性腫瘤,年齡24~61歲,平均(39.22±6.25)歲,臨床表現月經量過多16例(導致明顯貧血8例),痛經6例,下腹部包塊5例,有壓迫癥狀3例。另取同期開腹行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30例(對照組)進行對照,年齡23~55歲,平均(40.27±5.27)歲。臨床表現月經量過多19例(導致明顯貧血10例),痛經7例,下腹部包塊6例,有壓迫癥狀4例,兩組均無嚴重心、肺、肝、腎等疾病,術前均作宮頸TOT、陰道鏡檢查排除宮頸癌可能,診刮排除內膜病變,彩超了解肌瘤血供及肌瘤數目、位置,無惡性腫瘤傾向,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采用持續硬膜外麻醉,觀察組取頭低足高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后,臍孔或臍上為穿刺點注入CO2氣體、形成CO2氣腹(壓力維持在12~14 mm Hg),置入腹腔鏡,在腹腔鏡指導下,避開腹壁血管,在左右下腹部分別作切口,Trocar穿刺進腹,置入手術器械,先探查盆腔內有無粘連,并檢查子宮肌瘤的大小及數目,用穿刺針于子宮肌瘤的假包膜處注射稀釋的縮宮素20 U,在子宮肌瘤旁邊的子宮肌層注入催產素或腦垂體后葉素;用單極電凝在子宮肌瘤最突出的表面行切口處理以便充分露出肌瘤;利用大抓鉗通過恥骨聯合上方的操作孔夾住肌瘤、邊牽拉邊旋轉;對于肌瘤過大者,可用旋切器將其分成幾塊取出,常規送病理檢查;多發肌瘤者則應給予仔細檢查以便保證沒有遺漏,最后給予關閉瘤腔、皮內縫合皮膚切口。
1.2.2 對照組 實施經腹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取仰臥體位,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法麻醉后,常規消毒鋪巾,于下腹正中切開腹壁,將子宮體充分暴露,然后于宮體注射20 U縮宮素以減少術中出血,切開瘤體包膜,將肌瘤完整地鈍性剝離切除,然后檢查有無其他肌瘤及出血部位,檢查無誤后常規關腹。
1.3 觀察指標
(1)術中出血量。(2)手術時間。(3)手術后肛門恢復排氣時間。(4)手術后下床時間。(5)住院天數。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子宮肌瘤患者切口全部甲級愈合,術后病理診斷符合平滑肌瘤,無臟器損傷、嚴重感染等嚴重手術并發癥。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恢復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天數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多發于生育期婦女,肌瘤的癥狀一般取決于其生長部位、大小、數目的多少,生長速度、變性均有密切關系,主要表現為:月經量多、月經紊亂、經期延長、貧血、腰骶部脹痛、下腹墜脹、盆腔包塊及其所致的壓迫癥狀[3],但很多無癥狀,在婦科檢查中發現。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法為子宮切除及保守治療,傳統的手術方式是開腹進行子宮次全或全部切除,具有腹壁切口大,術野暴露清楚,手術操作易掌握優點[4],但此手術方式影響美觀,引起創傷大、對腹腔干擾大、術后恢復慢等缺點,且會改變生殖器官的結構,同時也會導致內分泌紊亂等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給患者及家屬帶來一定的心理創傷,所以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雖是一種傳統的術式,越來越多的患者不愿意選擇此種術式[5];激素治療僅能短期控制經量減少,但不能抑制肌瘤生長,且副作用多,服藥周期長[6];最新方法為子宮動脈栓塞術,此方法手術難度大,有一定風險,并發癥較多,且在基層醫院由于設備及技術方面的問題,尚不能全面開展此項手術[7]。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女性患者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美的渴望越來越迫切,傳統的手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不了她們的要求,隨著腹腔鏡技術在婦科領域的廣泛應用,用于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報道也越來越多[8],子宮肌瘤剔除術,既去除病灶,又保留了正常的子宮體,而腹腔鏡手術原則上講,可用于各種類型的子宮肌瘤剔除術,根據部位及數目不同,手術難易程度也不同,與開腹手術相比,其具有損傷小、疼痛輕,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諸多優點[9-10]。本文結果顯示兩組子宮肌瘤患者切口全部甲級愈合,術后病理診斷符合平滑肌瘤,無臟器損傷、嚴重感染等嚴重手術并發癥。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恢復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天數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endprint
綜上所述,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既去除了病灶又保留了子宮的生理功能,對保障年輕婦女的身體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只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均能順利完成手術[11],而且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縫合技術的熟練,手術時間將進一步縮短,術中出血進一步減少,手術效果將會更好,因此認為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安全的、可行的[12]。
參考文獻
[1]胡秋霞.開腹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效果比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7,23(1):44-45.
[2]曹印花,崔中華,姜曉娜.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治療及特點研究[J].醫藥論壇雜志,2015,36(11):122-123.
[3]馮怡辰,李敏,韓英,等.修改后的手術難度評分系統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3,24(2):163-166.
[4]梅芳,楊華琴,石柳.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內翻縫合與“8”字縫合的對比研究[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5,24(5):522-524.
[5]周正芳.腹腔鏡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療效評價[J].福建醫藥雜志,2016,38(6):46-47.
[6]王瑞敏,侯懿.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重慶醫學,2014,43(7):852-853.
[7]林建國,何恒君.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近期臨床療效及組織損傷程度觀察[J].河北醫學,2014,20(8):1256-1258.
[8]田玉翠,代蔭梅.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殘留和復發的臨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4,49(8):594-598.
[9]李春香.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5):146-147.
[10]蔡興苑,盧丹,代蔭梅,等.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影響患者妊娠結局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5,15(9):769-772.
[11]郭萍,李玲.子宮肌瘤剔除術的不同手術方法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73-76.
[12]許寶珍,應小燕,沈娟.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切除術的臨床比較[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4):13-14.
(收稿日期:2017-05-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