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得平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重慶 402167)
我國高校競技體育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
馬得平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重慶 402167)
競技體育如今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體育是否發達、國力是否強盛的鮮明標志之一。高校競技體育是我國競技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高校競技體育發展已成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在國際競技體育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國高校競技體育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無論是在培養高水平體育人才數量還是參加世界大型比賽規模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運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對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的管理體制、項目布局、經費投入、學訓矛盾、運動員來源、教練員隊伍進行了剖析。提出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對策:改革現有的管理體制,改善運動項目布局,優化競賽經費資源,改變學訓矛盾態勢,擴大運動員招收渠道,提升教練員訓練水平,確保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高校;競技體育;影響因素
1987年,原國家教委、原國家體委提出:學校開展課余訓練的主要任務是促進普及和提高相結合,提高學校體育運動技術水平,培養高素質的運動人才,參加國內外體育競賽與交流。2005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指出,學校體育是國家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的基礎,學校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體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是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學校創辦高水平大學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我國競技體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1]。2017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指出,建設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主要目的是引領學校體育課余訓練和競賽發展,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高水平體育人才,完成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及國際、國內重大體育比賽任務。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是加強學校體育綜合改革、探索培養高水平優秀體育人才、推進競技體育改革和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2]。由此可見,高校體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建設“體育強國”的背景下,高校運用“教體結合”的模式大力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已成為我國體育界和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高校發展競技體育,是我國競技體育打破傳統的單一和壟斷格局,全面走向市場、走向社會的重要舉措,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國運動員的文化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型體育人才,而且能夠充分利用高校的多學科和高科技優勢,增加競技訓練的科技含量,加速運動水平的提高,為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后備人才。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及維普數據庫以“高校競技體育”“高水平運動隊”為檢索詞檢索了2003-2017年發表的相關論文40余篇,其中核心論文30余篇;在重慶圖書館、重慶大學圖書館查閱相關專著20余部;在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北京教育考試院、百度文庫等門戶網站收集了相關數據和資料,深入了解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為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并利用excel等數理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1987年,原國家教委頒布了普通高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通知,首次確立了全國51所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試點院校。自此,中國大學競技體育便開始有計劃、有組織的發展。1995年,試點院校調整為53所,2000年被確定開展競技體育項目的高校有161所[3],到2017年可以招收高水平運動員資格的高校達到了275所,其中東北33所、華北59所、華東82所、華南20所、華中32所、西南24所、西北25所[4](表1)。隨著我國高校競技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高校體育已經成為中國競技體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中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提供了保障。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中國共派出396名運動員,其中具有大學本科和碩士學歷的運動員達218人,占運動員總數的55.1%,獲金牌比例約占60.5%,獲銀牌比例約占85.2%,獲銅牌的比例占7.4%。高校運動員已經成為中國競技體育的中堅力量,無論是參賽人數還是獲獎人數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中國高校競技體育與美國相比還相差甚遠。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美國代表團共派出555名運動員,其中有417名運動員都是來自美國大學NCAA體系的學生運動員,僅美國斯坦福大學在里約奧運會上就獲得了27枚獎牌,這與中國的大學競技體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5]。因此,探索中國大學生競技體育存在的問題,對中國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表1 2017年中國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區域分布及項目統計情況
2.1 管理體制不健全 現階段中國大學競技體育的管理體制已經從由單一的教育部管理模式轉向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和教育部體衛藝司共同管理的模式,處于以教育部管理為主,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協助的“政府社會型”階段[6]。這比以前政府完全包辦前進了一大步。但是,大學生體育協會仍然是教育部的直屬機構,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非營利性的體育社會組織。因此,現階段中國高校競技體育的管理體制仍然受制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教育部仍然是主要的責任者和最大的利益主體,大學生體協作為直屬機構,處于從屬地位。另外,大學生體協的各級負責人大都由教育部、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提名,即使是經過民主選舉產生的,也都需上報教育行政管理機關進行審核、批準,這種選舉和任命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虛擬化現象,缺乏公開性和透明化。從政府的角度看,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是社團性組織,但協會的秘書處是教育部正司級的直屬機構,教育部可以根據國家教育管理職能與職責的需要,劃分為各職能部門,而各職能部門又都根據自己的職能范圍和職責大小,制定出相應的部門和專項業務的管理規章制度,如此,高校競技體育管理的相關業務被劃分到不同的職能部門,職能比較分散[7]。2.2 項目布局不合理 中國高校競技體育在比賽項目設置上存在諸多問題,從中國高校組隊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項目布局上看,高居前5位的是田徑、籃球、足球、排球、游泳。從圖1可以看出招收這5個項目高水平運動員的高校數量分別為146、108、74、60、43所。除了游泳之外,我國其他幾個大項在世界大學生比賽上不具備奪得獎牌的實力,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奪金項目主要集中在跳水、游泳、體操等幾個優勢運動項目上,但跳水、體操等優勢項目在中國高校中的開展極為有限。這說明目前中國高校競技體育項目的設置基本是“熱門”普及項目比較集中,而對一些新興“冷門”項目開設較少,這種與中國體校、體工隊開設項目相差無幾的布局勢必造成中國高校運動員運動水平的低下。通過圖1及近幾屆奧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可以看出,中國開展競賽體育項目的高校數量不多,在開展競技體育項目的31個省(市、自治區)中,只有275所高校可以招收和培養運動員資格,東、中、西部區域差異較大,其中東部154所,中部80所,西部41所,而且各個地區的高校在項目設置大體相似,這使得大學生運動員奪金項目窄、奪金人數集中[8]。2.3 經費投入 對美國大學生體育聯盟的收入來源分析發現,美國大學生體育經費主要來源于比賽門票、出售轉播權、政府支持和商業贊助。2013年,美國阿肯色大學僅門票收入就達到3 684萬美元;2009年,各聯盟高校分別以8.25億美金和22.5億美金與CBS、ESPN簽署了為期15年的賽事轉播合同,使每個學校從電視轉播中獲得1 740萬美金。政府支持也是美國高校經費來源的一部分,2011年俄勒岡大學體育部、喬治亞理工大學體育部分別從當地州政府得到96萬美金和167萬美金的資助;另外,會員和企業家贊助也是美國高校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2013年沃爾瑪和耐克公司為阿肯色大學體育部資助了1 069萬美元。與美國高校體育經費來源相比,我國高校體育經費來源比較單一,主要靠學校和相關政府部門撥款,且撥款金額較小,雖然有贊助商資助,但由于賽事水平較低,觀眾數量較少,新聞媒體關注力度不夠,缺乏廣告經紀公司和體育經紀人的中介作用,導致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從而影響著中國高校競技體育的良性發展[9]。2.4 學訓矛盾尖銳 在美國,大學生運動員必須完成NCAA規定的獲得比賽資格的學分,運動員在校的學年成績不能低于所在學校普通學生的平均成績[10]。在中國,高校強化了大學生的運動員身份,參加比賽獲得獎牌被賦予了更高的價值,運動員可以無限制地參加各種形式的比賽。為了讓大學生運動員既能參加比賽又能修夠學校規定的學分,有些高校便對取得一定成績的運動員的學分和文化分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如按競技成績分檔獎勵文化分和學分、按入校運動等級定額加分等,這雖然緩解了運動員學習壓力,但是從長遠利益來看不利于大學生運動員的發展,當他們畢業步入社會以后在擇業、就業上會面臨很多問題。另外,中國大學生運動員的管理訓練方式上主要采用半天學習半天訓練、純粹的業余時間訓練、在籍不在校學生的訓練3種,這3種方式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學訓矛盾。“半讀半訓”使運動員訓練的時間基本得到了保證,但是對學習的影響較大,因為運動員的文化基礎本身較差,主要的學習時間被占用后,學習效果會受很大影響;而“課后業余訓練”的方式,顯然學習時間有了一定保證,但訓練時間得不到保證,受到較大影響,要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就比較難;對于在籍不在校的運動員來講,他們是在專業隊訓練,文化學習是送教上門,學習效果難以保障[11]。
圖1 2017年中國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各體育項目匯總
2.5 運動員來源 中國高校招收大學生運動員途徑主要有4條:分別是降分錄取的在役和退役專業運動員;降分招收的省級專業體校、一般業余體校或傳統體育項目高中的學生;附屬小學、中學體育重點學校一條龍訓練出來的運動苗子;正常錄取入學的學生。一直以來中國競技體育受由國家體委一家承辦優秀運動員培養體制的制約,大多具有運動天賦和潛力的運動員在未進入大學之前就被體校和體工隊分流,只有小部分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嚴重影響了高校競技體育向高水平發展的趨勢。為了緩解高校大學生運動員的不足,許多高校只能以降低或免試的方式招收省市體校一線或二線部分運動員,而這部分運動員由于長期從事體育訓練,進入高校后面臨巨大的學習壓力,訓練工作難以落到實處,運動成績也很難有大的提高。另外,一部分高校為了提高學校的競技體育水平和知名度,直接引進一些專業隊的退役運動員,但是這些退役運動員由于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運動成績大都已達高峰,加上傷病等原因,他們的運動成績很難再有大的突破。部分高校,如清華大學采用附屬中小學、重點學校、高校這種“大、中、小學一條龍”的人才培養方式培養出了李翔寧、劉青等一批優秀的運動員,成為中國高校培養優秀運動員的新模式,但是這種模式在中國高校普及率不高,培養的運動員數量有限。
2.6 教練員隊伍 科學化、職業化是現代競技體育發展的重要特征,教練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訓練的成效和運動員的發展[12]。目前,我國高校引進教練員的途徑有4種,分別是教師轉崗、人才引進、臨時聘用和兼職。而中國高校教練員主要來源于兼職,學校選拔一些專項能力突出的教師擔任教練員工作,這些教師扮演的是教師和教練員的雙重身份。教師轉崗主要是公辦體育院校長期從事訓練工作的體育教師隨著訓練年限的增長和執教能力的提升,逐漸從教師崗位轉變為教練員崗位,單一的負責高水平運動隊的訓練工作。人才引進主要是集中在一些競技體育成效卓著的高校,如清華大學的跳水隊,北京理工大學的足球隊等引進了一些國內知名的教練員,但這在中國高校中所占的比例很小。通過對中國高校教練員調查統計發現,有92%的高校教練員是由體育教師兼任的,年齡主要分布在30~40歲區間內,具有本科學歷的教練員占82%,具有高學歷層次的教練員和有過國家隊運動經歷的則很少,這充分說明了中國高校教練員趨于年輕化,專業化程度偏低,執教經歷嚴重不足,缺乏系統的專業訓練知識和大賽臨場經驗。另外,在教練員培訓方面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培訓機會少、目的性不強、形式單一、組織程度不高等,嚴重挫傷了教練員參加培訓的積極性[13]。
3.1 改革現有的管理體制 高校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本質就是體制轉變和制度創新的過程,只有改變現有管理體制的約束,中國高校競技體育才能成長壯大起來。1)政府部門應該轉變職能,實現政社分開、政事分離的目標,教育部應將高校競技體育中觀、微觀業務管理職能全面移交給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2)應重新定位教育部和大學生體育協會職能,理清教育部和大學生體育協會的組織屬性、組織關系和職能界限,強化教育部對大學生體育協會的扶持力度,加快大學生體育協會的能力建設和社團化進程,使其能夠真正承擔起高校競技體育行業管理的職能。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自身也應盡快健全組織系統,進一步完善行業管理制度,真正意義上把項目競賽管理權、區域會員管理權移交給大學生單項運動分會和省級大學生體育協會;中國大學生單項運動分會應形成具有大學生特點的運行機制和項目管理制度,依據項目發展特點,實行項目等級分級管理或區域聯盟管理。
3.2 改善運動項目布局 中國高校在運動項目布局上應根據奧運會、大運會、全運會的布局進行有必要的調整,既要大力發展重點優勢項目,又要避免把有限的物力、財力都投入到少數的幾個項目之中,應該利用區域差異和高校散而多的特點,利用區域優勢選擇適合各校體育的競技項目重點發展。各地方高校在發揮優勢項目的基礎上,要打造精品項目、一校一品,力求做到“少而精”,形成“優勢增長極”,除此之外還應強化大學生比賽與其他賽事的關聯度,重視非奧運比賽項目的建設與發展,以校園文化帶動競技體育,形成形式多樣的項目布局,豐富高校體育文化生態環境,培育更多的競技體育項目。
3.3 優化競賽經費資源 競賽經費資源是保障高校競技體育良性運營的重要保障,為了使更多的大學生運動員成為中國的競技體育人才,就必須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尋求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1)政府和高校應加大經費投入和扶持力度,不管是大學生體育協會,還是各高校都應把解決經費問題放在重要位置。2)提高大學生體育競賽水平,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努力開辟一條以大學體育競賽為主體,向社會全方位籌措資金的主渠道,通過比賽門票、企業贊助、廣告費用、電視轉播等多渠道籌集大學競技體育經費。3)高校應轉變觀念,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優勢,以商業化為依托,將賽事推向市場。建立校—企、校—校、校—社合作平臺,積極主動地尋找合作伙伴,多維度地籌集資金,與知名企業、商家合作。同時成立校友會,爭取校友的支持等[14]。
3.4 改變學訓矛盾態勢 學訓矛盾是影響中國高校競技體育發展的一對主要矛盾,權衡好大學生運動員的文化學習和體育訓練是促進中國高校競技體育發展的動因。1)體育部門應改變以體為主的運動機制,將運動員的文化
學習放在第1位,合理安排學訓時間,多利用學生余暇時間進行訓練,教練員要定期對隊員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查,對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隊員可以采取停訓、停賽等相關處理。重大比賽之后學校應對運動員進行集體補課,對一些達不到學校畢業要求的學生應延長學習年限,以確保其達到國家教育部的學習要求,以便畢業后的擇業就業。為運動員提供運動獎學金和助學金,并對其進行資格限定,調動學生運動員學習興趣,緩解中國大學競技體育發展中的學訓矛盾。
3.5 擴大運動員招收渠道 “體教結合”是中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有利補充形式,是探索培養優秀競技體育人才的新途徑,我國應加大各高校體育運動員的培養規模,建立以大學為龍頭,充分發揮大、中、小學“一條龍”的資源優勢,在推進高校競技體育發展的同時,要大力發展中小學競技體育,沒有中小學競技體育地基的夯實,高校競技體育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木之本”。高校在招收學生運動員時,不應該以降低分值來引進學生運動員,要切實保證好學生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水平。加強與體育系統的合作,獲取政策等支持,各高校應積極設立運動獎學金和助學金,以減免學費、住宿費、教材費等多種經濟資助制度來擴大招生范圍。
3.6 大幅度提升教練員水平 教練員是訓練內容的安排者和訓練任務的執行者,其執教能力直接決定著運動員的水平。因此,構建一支既有高科技專業知識,又有執教經歷的新型教練員隊伍是中國高校運動員實現科學訓練的基礎。為此,應打破教練員傳統的任命制,建立科學合理的教練員選拔、聘任制度,引進高水平教練員,形成良好的流動和競爭機制。各高校體育部門應提升教練員待遇,吸引更多外來的教練員。做好引進人才與配置人才職位分析,建全教練員職稱評聘制度。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應完善教練員崗位培訓機制,對教練員進行定期學習和培訓,努力提高教練員的訓練水平,高校在教練員管理方面應采取一定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練員的積極性,使教練員主動地提高業務水平。
從體育大國走向體育強國,高校競技體育承擔著傳播體育文化的重任,是我國競技體育的“基石”,是向社會輸送體育人才的“主力軍”,是我國實現體育強國的途徑之一。大力發展高校競技體育符合我國體育戰略調整的需要和國際競技體育發展的趨勢,能避免培養競技體育人才中出現的資源過度浪費,使國家現有的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高校競技體育其實就是體教結合理念的產物,體育和教育高度融合才能使高校競技體育健康發展,我國高校體育經過30多年的探索,無論是在培養高水平體育人才數量還是參加世界大型比賽規模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與美國等競技體育強國相比,我國高校競技體育仍處于比較落后的水平,只有改革現有管理體制,完善高校競賽體系,優化競賽經費,解決大學生運動員的學訓矛盾,提高教練員水平才能使我國高校競技體育走向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 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7/moe_938/s 3279/200504/t20050418_80912.html,2017-06-10.
[2]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7/moe_938/s3279/201707/t20170717_309431.html,2017-07-06.
[3] 王永盛,潘耀濱,王超.美國大學競技體育發展對我國高校的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1):80-83.
[4] 北京教育考試院.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詳解[EB/OL].http://www.bjeea.cn/html/gkgz/zkzc/2017/0527/66275.html,2017-05-27.
[5] 許秋紅.美國高校高水平競技體育發展的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3(1):51-55.
[6] 董眾鳴,何志林,朱桂林.新形勢下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模式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7(1):108-112.
[7] 董眾鳴.新形勢下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8.
[8] 尹從剛,姚頌平.從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看中國高校競技體育項目布局[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33(3):72-74.
[9] 周文軍,金宏偉,楊樺.大學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08,22(5):116-119.
[10] 池建.美國大學競技體育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4.
[11] 陶然成,龔波,何志林,等.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學訓矛盾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10):86-89.
[12] 華鳳巖,范鵬,張慶春.對普通高等學校競技體育工作現狀的調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88-90.
[13] 鄒勇,何志林,龔波,等.我國高校競技體育教練員人力資源管理現狀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33(3):42-46.
[14] 朱桂林,董眾鳴,何志林.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競賽體系的資源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27(6):111-114.
Research on In fl uential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 De-ping
(City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2167, China)
Competitive spor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a country's level and its national strength. College athletics spor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ategies of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esents a good development momentum, whether in the quantity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sports talents or for the world’s largescale game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but there also exists many problems. The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 examine our countr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etitive sports from such aspects as management system, project layout, funds inpu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learning and analyzed the sources of athletes, coaches, team.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improve the layout of sports; optimizing the resources of competition funds; change the con fl ict of learning; expanding recruitment channels for athletes; improve the training level of coache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ompetitive sport; in fl uencing factors
G807.4
A
1004 - 7662(2017 )07- 0019- 05
2017-05-18
馬得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