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潤川,鄭安平,張耀文(安陽市腫瘤醫院放療科,河南 安陽 455000)
多西紫杉醇和順鉑聯合三維適形放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
任潤川,鄭安平,張耀文
(安陽市腫瘤醫院放療科,河南 安陽 455000)
目的探討多西紫杉醇和順鉑聯合三維適形放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的臨床療效。方法5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據干預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n=26)和研究組(n=26)。研究組采用多西紫杉醇和順鉑聯合三維適形放療治療,對照組僅采用三維適形放療。結果研究組總有效率(84.61%)高于對照組(57.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白細胞減少發生率(42.31%)、血小板減少發生率(38.46%)、胃腸道反應發生率(46.15%)均高于對照組(15.38%、11.54%、15.3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研究組1 a生存率(84.62%)與對照組(80.7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研究組2 a生存率(69.23%)高于對照組(38.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多西紫杉醇和順鉑聯合三維適形放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療效確切,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改善中期生存,不良反應發生率雖較高,但均可耐受。
多西紫杉醇;順鉑;三維適形放療;中晚期食管癌
食管癌為發病于食管上皮組織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其發病率約占惡性腫瘤總發病率的2.0%,具有一定侵襲性[1]。食管癌進展迅速,長期生存率較低,已得到臨床高度重視。多數食管癌患者確診時疾病已進展至中晚期,局部病灶已廣泛浸潤或發生遠處轉移,錯失手術切除機會[2-3]。因此,放療成為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主要治療措施。三維適形放療主要利用CT圖像對腫瘤結構予以三維重建,據此實施高精確度的放療,相較于傳統放療治療,其能有效改善中晚期食管癌病患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但整體療效仍難滿足臨床預期,局部復發率及遠處轉移率較高[4]。多西紫杉醇和順鉑聯合化療方案在多種惡性腫瘤疾病臨床治療中應用較為廣泛,且取得了顯著療效。本研究選取我院5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通過分組探討多西紫杉醇和順鉑聯合三維適形放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的應用價值。
1.1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中晚期食管癌相關臨床診斷標準[5];經病理學檢查證實;未發生遠處轉移及穿孔征象;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者;具有放療及化療禁忌證者;預計生存期不足3個月者。
1.2一般資料入組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據干預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n=26)和研究組(n=26)。對照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43~74(58.91±6.33)歲;TNM分期:Ⅱ期8例,Ⅲ期9例,Ⅳa期9例;病變部位:上段7例,中段10例,下段9例。研究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42~76(58.87±6.29)歲;TNM分期:Ⅱ期9例,Ⅲ期7例,Ⅳa期10例;病變部位:上段6例,中段12例,下段8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TNM分期、病變部位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
1.3.1 研究組 采用多西紫杉醇(海南中化聯合制藥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4015)和順鉑(云南生物谷燈盞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888)聯合三維適形放療治療。化療:靜脈滴注多西紫杉醇135~175 mg·m-2,靜脈滴注3 h,第1天;順鉑80~100 mg·m-2,靜脈滴注,第2~3天。使用多西紫杉醇前12 h和6 h時分別服用10 mg地塞米松,治療前0.5 h肌肉注射20 mg苯海拉明、靜脈注射300 mg西咪替丁。3周為1周期,共化療3周期。三維適形放療:平臥位,通過熱塑體膜固定體位,于體表處行標記處理,引導患者平靜呼吸并對上腹部、肺部、頸部實施螺旋CT增強掃描(層厚:5 mm);將CT獲取圖像輸送至三維適形放療計劃系統,在計算機平臺內勾畫靶區,參照食管鏡檢查顯示病變長度與CT檢查顯示外侵深度范圍對GTV予以定義,將GTV前后左右分別外放約5~8 mm,上下各外放約30 mm作為CTV,再次將CTV外放5 mm作為PTV,并勾畫周邊雙側肺、心臟、脊髓等組織與器官;根據等劑量曲線圖和劑量體積直方圖選取最佳治療方案;通過6 MV-X線進行治療,每天1次,劑量2 Gy,每周5次,處方劑量為95% PTV 60~70 Gy/30~35次。1、2 a后分別進行隨訪。
1.3.2 對照組 僅采用三維適形放療,治療方案同研究組。
1.4觀察指標主要包括臨床療效、不良反應、中期生存率。
1.5療效評定標準病灶基本消失,且持續時間≥1個月者評定為完全緩解;腫瘤病灶減小30.0%以上,且持續時間≥1個月者評定為部分緩解;腫瘤病灶減小不足30.0%,或增大幅度<20.0%,且持續時間≥1個月者評定為病情穩定;出現新病灶,或腫瘤病灶增大≥20.0%者評定為進展。以完全緩解+部分緩解計算總有效率[6]。
1.6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比較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84.61%)高于對照組(57.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研究組白細胞減少發生率(42.31%)、血小板減少發生率(38.46%)、胃腸道反應發生率(46.15%)均高于對照組(15.38%、11.54%、15.3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n(%)
2.32組中期生存率比較研究組1 a生存率(84.62%)與對照組(80.7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研究組2 a生存率(69.23%)高于對照組(38.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中期生存率比較 n(%)
食管癌具有較高發病率,且多數病患確診時疾病已進展至中晚期,可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的患者僅為25.0%左右。針對不宜手術或無法手術患者,放療為其重要治療措施,但單純實施放療患者5 a生存率僅約為9.8%,且局部復發為主要失敗原因[7-8]。如何對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進行有效治療,改善其臨床療效及預后效果,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內容。
常規放射治療主要通過食管鋇餐予以定位,但食管鋇餐造影常難以有效呈現食管管腔外部腫瘤大小及其最大浸潤深度,如果僅將食管鋇餐造影顯示的管腔作設野中心,則極易導致部分患者的部分腫瘤漏照。而三維適形放療可通過影像診斷圖像和計算機對信息進行處理,對機體中腫瘤靶區與其周邊器官組織予以三維重建,并在不同方向設定不同照射野,同時采用和病灶較一致的適形擋鉛,可有效確保放療高劑量區和病灶形狀于三維方向中吻合,進而對腫瘤組織進行最大化殺滅,且能有效減少對病灶周邊組織造成的損傷。
由本研究結果可知,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主要是因同步放化療能夠有效減小腫瘤容積,改善腫瘤血運狀態,減少缺氧細胞數量,本研究化療方案中應用的多西紫杉醇屬新型抗微管藥物,不僅具有抗腫瘤活性,且放射增敏效果較為顯著。多西紫杉醇增敏機制是其能促使腫瘤細胞同步于G2/M期,可提高射線對腫瘤細胞的殺滅效果,且能誘導腫瘤細胞凋亡。而順鉑為無機鉑金屬絡合物,屬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具有藥效強、抗瘤譜廣、和同種抗腫瘤藥物具有協同作用且無交叉耐藥等多種優點。順鉑和多西紫杉醇均具有顯著放射增敏效果,2種藥物聯合應用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遠處轉移發生率。研究組2 a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其原因為:化療可誘導細胞周期同步化療,促使細胞氧合,以此增強放射線敏感性,提高放療療效,且能有效殺滅轉移灶及亞臨床灶,延緩疾病復發時間,提高患者生存率。本研究還發現,雖然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但以Ⅰ、Ⅱ度為主,有效佐證多西紫杉醇和順鉑化療聯合三維適形放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不僅能取得良好療效,提高生存率,且不良反應可耐受。
綜上所述,采用多西紫杉醇和順鉑聯合三維適形放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改善中期生存,不良反應發生率雖較高,但均可耐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汪庚明,張雷,張亞軍,等.三維適形同步化療與單純三維適形放療對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3):6832-6834.
[2] 李曉寧,王瀾,李潤霄,等.三維適形放療和放療聯合化療對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預后影響的比較[J].中國腫瘤臨床,2016,43(3):111-115.
[3] 張東峰,趙學紅,張艷明.三維適形放療聯合紫杉醇、順鉑同步化療治療老年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臨床研究[J].腫瘤研究與臨床,2014,26(4):268-270.
[4] 范瑞華,張鐵成,姚榕,等.三維適形放療聯合小劑量多西他賽+順鉑治療晚期食管癌患者近期療效和安全性[J].疑難病雜志,2015,14(11):1118-1121.
[5] 張合林,石彥濤,劉瑞林.食管惡性腫瘤診療技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
[6] 吳磊,王浩,惠慧,等.三維適形放療聯合多西他賽與順鉑同步治療中晚期食管癌的療效觀察[J].西部醫學,2013,25(9):1334-1336.
[7] 楊留中,李秋萍,寇衛政,等.紫杉醇或順鉑聯合氟尿嘧啶同步三維適形放射治療中晚期食管癌療效比較[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3,30(5):381-383.
[8] 王楓.三維適形放療聯合多西紫杉醇、順鉑化療治療老年中晚期食管癌患者80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79-180.
任潤川(1979-),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腫瘤放療工作。E-mail:baijinjunxm@163.com
10.3969/j.issn.1673-5412.2017.05.020
R735.1;R730.58
B
1673-5412(2017)05-0432-03
20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