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稻田養魚技術的研究進展

2017-11-17 06:53:37周江偉
湖南農業科學 2017年10期
關鍵詞:水稻

吳 濤,黃 璜,陳 燦,周江偉,谷 婕

(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南方糧油作物協同創新中心,湖南 長沙 410128)

我國稻田養魚技術的研究進展

吳 濤,黃 璜,陳 燦,周江偉,谷 婕

(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南方糧油作物協同創新中心,湖南 長沙 410128)

稻田養魚是將稻田種稻和養魚結合起來,把兩個生產場所重疊在一起,充分利用稻田生態環境,發揮水稻和魚互利共生的作用,獲得有機水稻和有機魚的雙豐收。稻田養魚技術在我國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以時間為軸,以生物多樣性為主線,將我國稻田養魚分為三個階段:傳統稻田養魚階段(東漢末年至新中國建立前)、探索發展階段(新中國建立后至20世紀80年代末)、現代稻田養魚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回顧了我國稻田養魚技術的研究進程,總結分析了我國稻田養魚技術的發展現狀與特點,重點突出稻田養魚技術的進步與創新。

稻田養魚;生物多樣性;綜述

隨著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化肥、農藥被投入到農業生產中,農業生態環境逐步惡化,農殘現象大量出現,對人類身體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危害。此外,耕地資源與淡水資源愈發緊張,人地關系矛盾突出,越來越多的耕地變為城區。稻田養魚作為一種傳統生態種養模式,能大量減少農藥、化肥等化學藥劑的施用,不但有效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使得稻田產出的農產品也相對安全,促進稻谷穩產增產,還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稻田,緩解人地關系沖突,在淡水資源持續減少的情況下發展漁業,對農民增收、農業與環境協調發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1 傳統稻田養魚

有史書記載的稻田養魚到新中國建立前的時期可稱為傳統稻田養魚時期。東漢末年的《魏武四時食制》中有明確記載:“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1]。“子魚”,即小魚,“黃鱗赤尾”指的是“鯉魚”。可見東漢末年就已經有了文字記載的稻田養魚的歷史。這一期間,由于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以及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稻田養魚長期停滯于稻田生產力效率低下,效益不明顯的階段,發展緩慢。

1.1 稻田條件

傳統的稻田養魚技術,依賴于我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多以農民自主經營為主,家庭生產,零星分散,多分布在偏僻的山區,以天然的稻田為主,稻田規模依據天然而定,大小不一。對稻田的改造停留在種植水稻的基礎上,缺乏對魚類生長的思考;抗洪抗旱保水保肥能力差,魚的防逃措施不夠完善。

1.2 魚類養殖

傳統的稻田養魚中,魚類養殖品種單一,多以鯉魚為主,草魚為輔。在自然經濟的狀態下,農民在稻田中養殖鯉魚多以自家食用為目的,規模小,且受制于當時的養殖技術和條件,粗放粗養,稀放單養,平均生產100~120尾/667m2[2]。把魚苗投放到稻田后,缺乏管理,基本上很少甚至不投放餌料,任由其自生自滅,致使魚苗存活率低。此外,我國古代耕作制度經歷了生荒、熟荒、休閑、輪種和多熟等五個階段[3],雖然多熟制萌發較早,但發展緩慢,實行推廣速度慢且普及率不高,因此,魚類養殖的時間很短,在水稻收割前就要捕撈,導致鯉魚個頭偏小,產量不高。

1.3 水稻種植

水稻雖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但是幾千年來水稻品種仍然存在著品種單一的問題。建國以前,由于自然經濟與歷史條件的限制,水稻的育種工作發展緩慢,種植的多是以單季稻為主的品種,該品種表現為高桿,抗病性較弱,生育期短[4]。導致稻魚共生期短,鮮魚產量較低。

圖1 稻田養魚原理示意圖

2 稻田養魚探索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80年代末這一時期為稻田養魚的探索發展期。新中國成立后,稻田養魚迎來蓬勃發展的時期,雖然期間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由于當時片面強調發展養魚業,加上水稻種植制度的改革,以及大量化肥和有毒農藥的施用,損失很大,挫傷了農民養魚的積極性[5],稻田養魚始終停留在個別的自發性生產階段,技術難以提高,且大多是平板式養殖[6],單產很低,但是稻田養魚技術仍然有了長足的進步,比如適合稻田養魚的水稻品種的研發問世,對稻田的改造來降低曬田、打藥對魚類帶來的傷害等等。尤其是在利用稻田生物多樣性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出現了如“稻+魚+萍”“稻+魚+菇”等新的種養模式。

2.1 稻田條件

(1)選擇不易被洪水淹沒的田塊進行種養場地,對稻田田埂進行加高加固,來加強防洪防旱能力,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魚的逃跑率[7]。

(2)一些稻田開始出現魚溝、魚溜,從建國初期的少數試驗到八九十年代的普遍推廣實行,魚溝、魚溜、魚涵所占的稻田面積也從1%增加到5%[2]。

(3)注水、排水措施較傳統稻田養魚技術也有所進步。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建立注水口,地勢較低的地方建立排水口,并對注、排水口用防護欄來防止魚類逃跑[8]。

2.2 魚類養殖

2.2.1品種增多隨著高產技術的推廣普及,養殖品種除了早期的鯉魚、草魚外,已經增加到有卿魚、鏈魚、編魚、青魚、鰱魚、鳙魚、羅非魚和革胡子鯰等[9];

2.2.2改寄養田培育魚苗為秧母田培育魚苗于水稻播種7~10 d后,秧苗呈3葉一心,水漫上廂面,施足追肥,即可放魚至稻田中[10],或秧母田直放連養,拉長稻魚共生期。栽秧時轉放本田養殖,成活率高,成長快。

2.2.3改稀放單養為合理密度混養以鯉魚、草魚為主,400~600尾/667m2,輔以鯽魚、青魚等,投放約200尾/667m2,既能充分利用稻田的餌料生物,又可達到糧魚雙增收的目的[11]。

2.2.4放小規格魚苗為大規格魚種和隔年二齡魚種改投大規格魚種3~5 cm或6~8 cm的隔年二齡魚種下田,養到收割水稻時,一般田魚個體可達400~450 g,大的約0.5~1 kg[12],商品質量高,經濟效益好。

2.3 水稻種植

2.3.1品種改良我國50年代后期研發的矮稈水稻的問世,70年代初雜交水稻的育成,給我國水稻生產帶來了歷史性的飛躍,使水稻單產提高20%~25%[13]。而將改良后的水稻品種用于稻田養魚,可使水稻產量進一步增加5%。

2.3.2種植制度的進步由于在水稻育種上的突出成就,80年代初雜交水稻的進一步推廣,在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保證總產量穩定增長的前提下,我國南方稻區相當數量的雙季稻種植面積調整為單季稻(中稻或單季晚稻),導致種植結構發生了變化,并縮減了全國水稻種植面積[14]。在稻魚共生模式下,緩解了稻魚季節上的矛盾,延長了稻魚共生期,有利于水稻、魚類雙豐收。

2.3.3農藥、化肥開始使用20世紀50年代,有機農藥崛起并獲得廣泛使用,為農藥工業奠定了基礎。1963年,我國開始進口化肥并用于農業。農藥、化肥的使用極大地農作物的單產,推動了農業的迅速發展。稻魚共作模式下,打藥、施肥之前將魚集中在魚溝、魚溜,待到藥效所剩無幾后再讓魚回到稻田中,有效地避免了農藥化肥與養魚的沖突,對水稻豐收和魚的產量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4 從生物多樣性來看種養模式的變化

2.4.1稻—萍—魚模式稻萍魚立體種養技術是充分發揮水田各方面資源,擴大立體增產層面,生態環境科學利用,優化和協調稻田生態系統,促進增產增收的有效途徑。

(1)壟稻田壟面和壟溝的要求為:溝寬為33 cm,溝深35 cm,壟面寬67 cm,共100 cm,壟面種4行稻,寬行窄株,插足基本苗[15]。

(2)選好適宜萍種,主要有細綠萍、卡洲萍、小葉萍、紅萍;選擇多萍種混養[16],使魚在大田飼養期間有較均衡的萍餌料供應。

(3)一般在水稻生育前期的寬行間養好萍,插秧約15 d,在水稻的寬行間進行開溝,并結合進行倒萍和薅二次秧之后1~2 d就投魚入田[17]。田套養期,放萍 200~300 kg/667m2。

(4)在萍類的繁殖盛期(5~10月)往往會覆蓋稻田的整個水面,這時應該撈出一些綠萍,以防止因其在晚間停止光合作用時,水中缺氧而使魚類窒息[18]。撈出的萍可作雞、豬等的飼料,也可將其直接投入池塘喂養草魚。

2.4.2稻—菇—魚模式即壟溝養魚,壟上種稻,行間投人菇袋的壟作立體栽培模式。在壟稻魚技術的基礎上種植菇,利用三者共生期間的相互影響彼此促進。

(1)菌袋制作。可用稻草或玉米芯77 kg、米糠20 kg、石灰2 kg、過磷酸鈣2 kg、25%多菌靈0.2 kg,加水130 kg,經堆制發酵,裝袋接種,經過25 d培養發菌,即可布滿全袋[19]。

(2)菌袋要在水稻有效分蘗期結束之前放入稻田中,平均放2 000袋/667m2。將菌袋放在壟上水稻行中間,切記要將菌袋打開拉直或者用小刀縱向劃幾個2 cm長的小口子,便于菌體順利長出[20]。

(3)菌種下田后約10 d即可采摘,當菇充分長大還沒有開傘之前為采摘的適宜期,應及時收獲。

3 現代稻田養魚階段

進入20世紀90年代,稻田養魚在原有的技術上,迎來了新的發展。從個體性的分散經營向著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發展,重視種稻效益和養魚效益的全面提升。隨著人們對農藥、化肥帶來的危害認識越來越深刻,且魚對水稻的作用有限,人們開始探索另一種模式,來滿足對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追求。于是,稻—魚—鴨種養模式誕生了。它是一種充分利用稻田空間的立體式復合生態種養模式,水稻扎根土中,魚在水中,鴨在水面,在稻魚的基礎上引進鴨,充分其發揮除草吃蟲、鴨糞肥田、中耕活泥、減少紋枯病、促進水稻增產的功能。

3.1 稻田要求

3.1.1稻田選擇稻—魚—鴨種養的田塊要求地勢低平,無污染,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防洪抗旱能力強,同時保水保肥能力必須要好,稻田規模不限,大小宜0.33、0.67 hm2,1.67~2 hm2為一個單元。

3.1.2稻田改造(1)開挖魚溝、魚坑。插秧前在養魚稻田的四周離田埂約0.8~1.0 m的地方開挖一條環形養魚溝。養魚溝的寬度0.4~0.6 m,溝深0.4~0.5 m,可以根據需要來確定,如果想多養點魚,就把溝挖寬一些。稻田中間可以開挖一條主溝,寬度0.4~0.6 m,溝深0.4~0.5 m。據田塊的大小在稻田的中間開挖幾條寬0.3~0.4 m、深0.2~0.3 m的溝道,與大田四周的養魚溝、主溝相通,其形狀為“十”“井”或者是“豐”。

魚坑宜設在靠近進水口的田邊、田角,也可以設在田中心,設1個長1.8~2.0 m/667m2、寬1.5~1.8 m、深 1.0~1.2 m的魚坑,并與魚溝相通。

魚溝與魚坑的總面積約占稻田總面積的8%~10%。

(2)加高加固田埂。養魚稻田的田埂要加高至0.4~0.6 m,低洼地區的稻田田埂要加高至0.8 m,田埂截面呈梯形,底部寬40~50 cm,頂部寬20~30 cm,可用開溝的土方加高加固田埂,并層層夯實,做到不滲、不漏。

(3)進、排水設施。進排水口要設在稻田相對兩角的田埂上,在較高處設進水口,在較低處設出水口,可使稻田進水水流均勻。進出水口都要安裝攔魚設備,攔魚柵的材料可選擇聚乙烯網片或鐵絲網,網目大小以魚種不會逃逸為前提。前期要安裝密眼網,后期換成較大網目的網片,防魚外逃,但還要做到經常疏通攔魚設備上的雜物,保證進出水流暢。

(4)構建防逃設施,鴨棚。稻田四周用尼龍網設置圍欄,每隔2 m用木樁固定,木樁插入土中20 cm,高出地面1.8~2.0 m,圍欄向內傾斜。在稻田四周中的任意一邊留一塊空地,來搭建一個鴨棚,供休憩、喂食用,大小根據稻田來設定。

3.2 魚類養殖

魚類養殖技術在壟稻溝養魚技術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除了增加魚的品種、合理密度混養、秧母田培育魚苗以及改用大規格的魚種外,在以下幾個方面進步,進一步提升了稻魚的效益。

3.2.1魚苗消毒魚苗在投放到稻田之前要先進行消毒處理,用2%~3%的食鹽水浸泡3~5 min,再將魚苗投放至田中[21]。注意放養前的水溫與稻田的水溫不相差3℃。

3.2.2人工喂養稻—魚—鴨生態種養模式中,由于鴨這一生物的加入,使得魚的食物在原有的基礎上減少,魚除了覓食田間的雜草、動植物等,還可以采用堆肥堆和施有機肥結合的方法來加速田中浮游生物的生長繁殖速度[21],增加魚的食物供給。除此之外,還可以人工投放飼料來喂養魚類。主要是在一周后投放,飼料包括麥麩、米糠、精飼料,以及木薯葉、甘蔗葉、青菜葉、青草或綠萍等青飼料。

3.2.3魚病防治稻田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當水溫達到15℃以上時,稻田中的病原就會危害魚類。優先采用鴨來控制蟲、草害,其次使用農藥,但必須是無毒或者低毒、無殘留的高效農藥,且使用時應注意:一是使用前將田水加深約10 cm,使用粉劑農藥要在清晨露水未干時噴施,使用水劑、乳劑農藥在下午4∶00~5∶00噴藥,噴霧要細噴、彌噴,噴頭向上橫掃水稻莖葉,保證藥液的藥效,在下雨或雷雨前不要噴施。二是采取分段、隔天打藥的方法。即第一天在一半稻田施藥,將魚集中到魚坑或者未施藥的一側;第二天施另一半,將魚集中到魚坑或者已施藥的一側來。以此來避免、減少農藥對魚類的傷害[22]。

3.3 鴨的養殖

“稻+魚+鴨”生態系統與“稻+魚”系統相比,不僅是引進了鴨這一生物,稻魚鴨系統內的營養層次依次增多,食物鏈增長,食物網更加復雜,可以減少稻田中的能量浪費,進一步將其轉化和循環,并作用于稻魚鴨,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

3.3.1鴨的品種用于稻魚鴨復合系統的鴨必須滿足幾個特征:覓食能力強、體型小、適應性廣、活動量大、活動時間長。體型大的鴨容易吃秧苗,壓倒秧苗,且行動遲緩,覓食能力差[23]。一般選用野鴨和家鴨的雜交品種。

3.3.2鴨的放養要求一般在水稻插秧后約7~10 d,待秧苗長出新根系,葉片返青后,將2周齡以上的雛鴨放養。放養密度大概為10~15只/667m2[24]。放養后,保持廂面水位高度剛好在鴨的腳能夠觸碰到泥土的高度,隨著鴨的生長適當加深。

3.3.3人工喂養鴨子喜食稻穗,在水稻抽穗前要將鴨子捕獲或者趕離稻田,導致稻魚鴨共生時間不長,為了保證鴨的成長速度,可每天進行一次人工喂養。飼料以碎米、米糠、玉米為主,或者是玉米加魚粉的混合飼料,也可以采用成鴨的配合飼料,飼料量的多少根據稻田內的雜草、水生小動物的數量來判斷。

3.4 水稻種植

“稻+鴨+魚”模式與水稻單一栽培模式有所不同,水稻生產技術也有所差異。在稻魚模式原有的種植基礎上,水稻栽培技術更加注重單位產量的提高,在一些技術細節上更加追求效率。

3.4.1施 肥稻魚鴨稻田中施肥應堅持施足基肥,減少追肥,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基肥大概占全年施肥的70%~80%,一般以廄肥、綠肥、糞肥為主,也可摻一定量化肥,在耕田時施入[25]。一般施用有機肥量為 400~500 kg/667m2。

3.4.2水稻品種為使水稻生育期與鴨放養時間基本同步,耕作模式上應選用一季稻栽培模式。水稻品種應選擇高產優質、抗病性強、耐肥抗倒伏、生育期適中的雜交水稻[23]。

3.4.3適時早播,合理密植為了延長水稻與魚、鴨的共生期,可適時對水稻進行早播或者早移栽,一般在4月下旬或者5月上旬進行移栽,采用寬行窄株,東西向種植,增加通透性,有利于魚和鴨的生長。一般稻田采用20 cm×27 cm規格移栽[26],同時,應適當增加魚溝兩邊的栽插密度,發揮邊際優勢。

4 總結與展望

4.1 我國稻田養魚技術發展的特征

(1)物種上的進步。從水稻單種到稻魚共作,再到“稻—魚—萍”“稻—魚—菇”甚至“稻—魚—萍—鴨”模式,由一種生物到四五種生物,乃至更多的浮游生物在內,物種的增加卻并沒有破壞生態平衡,體現了生物之間互利共生的生態學原理。

(2)類型上的進步。水稻屬于禾本科植物,魚屬于水產生物,萍類屬于蕨類植物,鴨、雞屬于家禽。在稻田這一生態環境中,各種生物緊密連接卻又形成錯綜復雜的食物網,不斷衍生出新的種養類型,體現了我國稻田養魚技術的創新。

(3)數量上的進步。從開始的每畝單養幾百尾到現在混養上千尾,加上萍、菇、家禽等其他物種的養殖數量,表現為稻田承載量的增加。增加數量后對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求有更多的餌料;二是在不影響水稻生長前提下盡量增加水深。

4.2 稻田養魚技術進步的驅動力

(1)主體生物。稻魚共生系統中,產出更多種類、更多數量的水產品是稻田生產的基本要求,不僅提高經濟效益,同時能產生生態效益。稻魚共生系統與稻魚鴨共生系統比較,后者的除草效果更好,滿足主體生物水稻豐產的要求。

表1 我國稻田養魚技術不同階段的技術特點

(2)食物鏈。稻龍蝦共生系統中,水稻并不能為小龍蝦提供餌料,需要另外種植伊樂藻、黑葉輪藻供小龍蝦咀食。在稻魚共生系統中食物鏈是維持、保障系統運行的核心,為了形成可持續的食物鏈,增加物種作為餌料,防止魚群內部相互殘殺。

4.3 展 望

供給側結構改革和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是當下農業政策的重點,其要點有以下兩點:一是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即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二是要求農業可持續發展,強調資源高效利用的同時,保證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推動農業向集約化前進。稻田養魚正是集約化經營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它以市場需求為主要導向,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稻田的綜合效益。

雖然我國稻田養魚技術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且已經頗有成效,但在一些技術環節上還有待完善,比如物種增加后放養的順序是否對產量有影響;放養的時間是否可以通過調整來避免一些矛盾沖突;在不影響生態平衡的前提下稻田空間是否允許再引入其他物種來提高效益;如何調整放養物種的數量、大小、性別等不同因素來實現效益最大化等等。實現生物多樣性基礎上的序、時、空有效耦合,將是我國稻田生態種養技術的發展方向。

[1] 李昕升,王思明. 江蘇稻田養魚的發展歷史及生物多樣性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39-144.

[2] 張林林. 稻田養魚技術模式演變及發展趨勢分析[J]. 現代農業科技,2007,(18):160-161.

[3] 楊懷森. 中國古代耕作制度的演變[J]. 河南職技師院學報,1987,15(1):7-13.

[4] 楊 勇. 稻漁共作生態特征與安全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研究[D]. 揚州:揚州大學,2004.

[5] 蔡廣徽,磨玉光,吳寶干,等. 稻田養魚技術的示范與推廣[J]. 廣西農業科學,1987,(1):52-56.

[6] 任建煌. 我國稻田養魚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 古今農業,1992,(2):76-78.

[7] 劉奇文,周 珩. 生態稻田養魚技術[J]. 水產養殖(福建農業),2013,(7):31-32.

[8] 夏如冰,王思明. 中國傳統稻魚共生系統的歷史分析——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為例[J]. 中國農學通報,2009,(5):245-249.

[9] 游修齡. 稻田養魚——傳統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典型之一[J]. 農業考古,2006,(4):222-224.

[10] 黃際潭,尹若壁. 稻田養魚技術的新發展[J]. 四川農業科技,1986,(3):36-37.

[11] 張玉臣. 對稻田養魚技術的探究[J]. 吉林農業,2013(3):250.

[12] 姚建生. 稻田養魚技術研究及效益分析[J]. 農業與技術,2015,(12):172-173.

[13] 夏如兵. 近代中國水稻育種科技的發展歷程[J]. 農業考古,2010,(4):34-38.

[14] 張伯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稻田種植制度的變革[J]. 耕作與栽培,2002,(4):4-6.

[15] 文進軍. 壟稻溝魚持續高產高效的原因與配套技術[J]. 耕作與栽培,2001,(5):17-18.

[16] 余國良. “稻—萍—魚”立體種養增產增收機理及“五改”配套技術[J]. 中國稻米:生產經營,2006,(5):51-52.

[17] 梁昌恆,林友增,楊澤蘭,等. 稻魚萍種養新技術[J]. 西南師范學院學報,1983,(3):101-109.

[18] 廖小徽. 壟稻溝魚萍立體種養高產配套技[J]. 四川農業科技,1991,(2):35-36.

[19] 許士發. 稻田種菇養魚技木[J]. 種植技術,2002,(5):11.

[20] 王 華,張佳慶,余衛榮. 稻魚菇耳立體開發效益可觀[J]. 中國漁業經濟研究,1995,(1):35.

[21] 黃 璜,陳 燦,劉小燕,等. 作物多熟制生態種養[C]. 長沙:作物多熟種植與國家糧油安全高峰論壇論文集,2015.

[22] 楊新才. 養魚稻田的病蟲害防治技術[J]. 云南農業,2004,(9):13-14.

[23] 陳章云,張建武,龍繼銳. 稻鴨魚共生模式及技術[J]. 作物研究,2003,17(4):194-195.

[24] 牛立國,鄭殿全,孫士德. 稻、魚、鴨共生養殖技術探討及效益分析[J]. 中國漁業經濟,2004,(2):42.

[25] 高光明,袁建明,周汝珍. 稻田生態綜合種養理論與實踐[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63-70.

[26] 饒漢宗,張強康,洪廷光. 稻—魚—鴨生態種養技術[J]. 內蒙古農業科學,2003,(S2):225-227.

Research Progress of Fish Farming Technique in Paddy Field in China

WU Tao,HUANG Huang,CHEN Can,ZHOU Jiang-wei,GU Jie
(College of Agronomy, Hu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uther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Grain and Crops in China,Changsha 410128, PRC)

Paddy field fish is a combination of fish and rice farming, the two production sites are overlapped together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paddy field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mutual benefit of rice and fish, thus achieving a double harvest of organic rice and organic fish. Rice-fish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taking the time as the axis and the biodiversity as the main line, the rice-fish farming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raditional rice-fish farming stage (before the end of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 (fro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the end of 1980s),modern rice-fish farming stage (from the end of 1980s to the present),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rice-fish farming technology in China,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ice-fish farming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highlights the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of fish farming technology in paddy field.

fish farming in paddy field; biodiversity; review

S964.2

A

1006-060X(2017)10-0116-05

10.16498/j.cnki.hnnykx.2017.010.032

2017-08-01

長江中游南部(湖南)水稻豐產節水節肥技術集成與示范(2013BAD07B11)

吳 濤(1993-),男,湖南永順縣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農業生態學發面的研究。

黃 璜

(責任編輯:肖彥資)

猜你喜歡
水稻
水稻和菊花
幼兒100(2023年39期)2023-10-23 11:36:32
什么是海水稻
機插秧育苗專用肥——機插水稻育苗基質
有了這種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鹽了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軍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樣實現機插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40
中國“水稻之父”的別樣人生
金橋(2021年7期)2021-07-22 01:55:38
海水稻產量測評平均產量逐年遞增
今日農業(2020年20期)2020-11-26 06:09:10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av在线5g无码天天| 五月婷婷综合色| 97se亚洲综合不卡|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黄色福利在线| 亚洲乱伦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91精品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欧美色综合网站|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亚洲天堂网视频|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999|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三级|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日本免费精品|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亚洲自拍另类| 成人日韩精品|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亚洲天堂2014|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成人蜜桃网|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免费高清a毛片|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欧美色视频在线|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级色|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四虎AV麻豆|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亚洲香蕉在线|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日韩国产 在线| 国内视频精品|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