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麗
摘要:在課堂上,把多媒體和有效的傳統教學方法結合起來不僅能激發孩子探究歷史的興趣,增強孩子高階思維能力,而且能優化歷史課堂教學結構,從而把歷史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讓歷史課堂魅力無限。
關鍵詞:多媒體;初中歷史教學;優勢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所有教學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將依賴于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媒體。”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使抽象、枯燥的學習內容通過圖形、動話、動漫、影視等表現形式而變得圖文并茂、聲像俱佳,不僅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同時也促進了孩子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增強他們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和感受,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是豐富多彩的,中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
如在講授八年級下冊《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課中“香港回歸”時,播放flash香港回歸交接儀式,讓學生在視頻中感受香港回歸時激動,自豪的心情。看完后設問:香港在那一年回歸祖國?在回歸前被那個國家統治?在觀看視頻中學生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再如講八年級上冊《紅軍不怕遠征難》內容時,先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紅軍》,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和圖片中感受到長征途中先烈們不畏艱難、排除萬難、不斷前進的堅強意志。聽完后設問:這首歌反映了哪一歷史時期的什么歷史事件?紅軍為什么長征?你知道長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在聽歌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長征故事,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紛紛講述長征故事,在這種興趣昂然的學習氛圍中,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聽完提問后,學生會帶著問題主動思考、分析。這樣,就把以前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愉快的學習。
在歷史教學中利用這些課件,打破時空限制,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圖文聲像并茂,生動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創造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學習主動積極性。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教師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材中的有些內容比較抽象或復雜,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抽象,學生感到陌生,教師也難以用語言講清講透,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也很難突破這些難點。而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感知,這樣有利于教師突破這樣教學重難點。
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紅軍不怕遠征難》時,中央紅軍的長征的路線是這節課的重點。那么紅軍的長征路線學生難以形成正確的時空概念,我在課堂上使用了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展示的是一幅《長征路線示意圖》電子地圖,配上活動箭頭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過程加以演示,這樣就把過去難以講清的路線,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解釋清楚,有效突出教材的重點。并配以聲音講解,這一重點就迎刃而解了。學生看了演后示動畫效果很好,從而突破學生難以樹立空間概念這一重點。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記憶效果
歷史科知識具有過去性、具體性的特點,而學生在認識歷史的學習活動中,雖說其全部心理過程都起作用,但感知是認識歷史現象整個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學生對于年代久遠的歷史事件難以提高記憶。而多媒體就具有在這方面提高記憶的效果。
如在講述八年級上冊《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中的“火燒圓明園”內容時,采用了播放歷史錄制片“火燒圓明園”,這樣有效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生動的歷史形象時,掌握了有關知識和空白概念。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印象,提高了學生記憶歷史知識的質量。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擴大課堂的信息量,更好達到課堂教學目標
多媒體可以進行高密度知識傳授,對歷史信息進行優化處理。它利用文字的閃現、圖形的縮放與移動、顏色的變換等手段,不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盡管整節課的容量很大,但學生學而不感其難,也彌補了部分同學閱讀面狹窄、思維閉塞的不足。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用文字、圖像、聲音的巧妙結合,可以大大增加課堂的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素質。
例如在講八年級下冊歷史《外交事業的發展》中“美關系正常化”時,此時出示投影了1971年7月15日北京、華盛頓同時發表的公告;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中國;1971年7月基辛格訪問中國;1979年尼克松訪問中國,如此通過相關豐富的相關的圖片資料,加深了學生對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深刻認識。
多媒體教學以其特有的聲像同步、三維動畫演示、模擬實物形成過程等特點,直觀展示教學過程,為歷史教學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平臺,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富有時代動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因此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終身學習,把多媒體與有效的傳統教學進一步優化,高效的歷史課堂就一定會魅力無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