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彩華 孫敏 蘇秦
【摘要】目的 評價MSCT頭頸部血管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機械取栓術前及術后隨訪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2月我院2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機械取栓患者的術前及術后MSCTA影像資料,并與術中DSA圖像對比。結果 20例患者中頸內動脈栓塞4例,大腦中動脈栓塞5例,頸內動脈合并大腦中動脈栓塞5例,頸內動脈合并大腦中動脈及大腦前動脈栓塞2例,椎基底動脈栓塞4例,判定責任血管術前CTA與術中DSA結果均基本一致,患者術后CTA責任血管再通者12例,部分再通7例,1例取栓失敗者仍閉塞。結論 MSCTA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機械取栓術前及術后隨訪中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CTA;急性;血管栓塞;腦卒中;取栓術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7..02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指腦動脈主干或皮質支急性循環(huán)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迅速引起局限性或彌漫性腦功能缺損的疾病[1],占全部卒中的60%~80%,AIS的預后與閉塞血管能否及時再通關系密切。機械取栓因血管再通率高、腦出血發(fā)生率低,治療時間窗延長等優(yōu)點[2-4],近年來廣受關注和應用。術前行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檢查,能較好發(fā)的預判病變血管的部位、狹窄(或閉塞)程度和范圍、狹窄類型,并能觀察病變血管遠側的血流代償情況,此外CTA能全面了解頭頸部大動脈的解剖結構、有無變異、是否合并其他血管畸形,為機械取栓術提供信息,以便擬定應對措施。術后CTA檢查對評價療效提供依據(jù)。本文旨在探討MSCTA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機械取栓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5年8月~2017年4月我院20例急性腦梗塞機械取栓患者的術前及術后MSCTA影像資料,并與術中DSA圖像對比。年齡45~82歲,平均年齡69.3歲,均為急性起病,表現(xiàn)為突發(fā)偏側肢體運動障礙、言語障礙等,發(fā)病時間2.5~8 h。所有患者均由一名急診科醫(yī)生和一名護士陪同,急診科建立靜脈通道、碘劑過敏試驗,簽知情同意書后送至影像科檢查。
1.2 方法
1.2.1 檢查設備及參數(shù)
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 256層螺旋CT,先行顱腦平掃,管電壓120 KV,管電流375 mAs,層厚5 mm。排除腦出血和腫瘤后行CTA檢查,經肘靜脈以5 ml/s的速率靜脈注射對比劑歐蘇(碘海醇50 m:17.5 gl),對比劑量為60~90 mL,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采用110 HU閾觸發(fā)掃描,管電壓為100 kv,管電流為220~250 mAs,螺距0.804,球管轉速為0.4 s/r,重建層厚0.8 mm,掃描范圍從主動脈弓至顱頂,掃描方向為足側向頭側掃描。
1.2.2 圖像后處理
掃描結束后對CTA圖像傳至后處理工作站進行重組,獲得容積成像(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曲面重建(curved plannar reconstruction;CPR)圖像,所有病例均在15min內得到診斷結果。
2 結 果
本組20例患者中單一頸內動脈栓塞4例,其中頸段及顱內段完全閉塞者3例,顱內段閉塞者1例,4例中患側大腦前、中動脈均可見對側前、后交通代償供血,顯影較對側減淡。大腦中動脈栓塞5例,其中M1段4例,M2段1例。頸內動脈合并同側大腦中動脈栓塞5例,其中2例為頸內動脈全程+同側大腦中動脈M1段閉塞,2例為頸內動脈顱內段+同側大腦中動脈M1段,1例為頸內動脈顱內段+同側大腦中動脈M1、2段。頸內動脈合并大腦中動脈M1段及大腦前動脈A1段栓塞2例。基底動脈栓塞4例。顱腦平掃顱內動脈栓塞者,除頸內動脈栓塞外,其余均可見血管致密征。判定責任血管術前CTA與術中DSA結果均一致。
CTA意外發(fā)現(xiàn)顱內動脈瘤3例,其中頸內動脈瘤1例,前交通及后交通動脈瘤各1例;3例左側椎動脈單獨開口于主動脈弓。
患者術后1月復查CTA顯示責任血管完全再通者12例;7例血管腔狹窄,1例取栓失敗者仍閉塞,遺留大面積腦梗塞。
3 討 論
目前,我國的腦卒中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心肌梗死,死亡率是心肌梗死3倍以上,而60%~80%以上的腦卒中屬于腦梗死,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5]。近年來,機械取栓因其較長的時間窗、血管再通率高、出血風險降低等優(yōu)點,得到臨床的廣泛關注及應用。但其屬于有創(chuàng)治療,易發(fā)生血管內皮損傷、腦動脈痙攣等風險,為避免過度治療,術前評估及篩選病例尤為重要。
臨床上應用血管檢查方法包括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及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等多種方法。超聲易受操作者經驗影像;MRA檢查時間長,且受幽閉恐懼癥及體內安置金屬異物不能檢查的限制;DSA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操作復雜、價格昂貴及一系列并發(fā)癥,且很難同時觀察全腦血管。MSCTA依靠其獨有的優(yōu)勢,得到臨床的廣泛應用。
MSCTA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準備及檢查時間短,患者在急診科建立靜脈通道、碘劑過敏試驗,簽知情同意書后送至影像科,多層螺旋CT掃描速度快,可在數(shù)分鐘內完成檢查,不影響患者治療搶救時間。②診斷快捷,Philips Brilliance iCT 256層螺旋CT具有強大的后處理軟件,在15 min內可得到MIP、CPR及VR圖像。③顱腦平掃能排除腦出血和腫瘤,MSCTA能等到頸部及全腦血管圖像,三維立體的觀察血管,確定責任血管的部位、狹窄(或閉塞)程度和范圍、狹窄類型,并能觀察病變血管遠側的血流代償情況,了解有無血管變異、是否合并其他血管畸形,為手術提供引導和應對措施。④MSCTA診斷血管狹窄價值高,文獻[6]報道,CTA在腦血管狹窄臨床診斷準確率達99%,敏感性為98.40%,特異性為98%。⑤CTA檢查費用低,能被大部分患者接受。⑥術后1個月復查CTA,觀察責任血管有無再狹窄,再狹窄的程度,為臨床進一步治療提供依據(jù)。endprint
雖然MSCTA具有諸多優(yōu)點,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易受金屬義齒偽影的影響,碘過敏者不能檢查,其輻射影響也一直備受爭議,李偉欽,朱光源[7]等在滿足診斷需要的前提下應用低電壓掃描,大大降低了輻射劑量,可值得推廣。
綜上所述,MSCTA有助于綜合評價頸部及全腦血管,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機械取栓術前評估及篩查病例中不可或缺,術后隨訪也為臨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學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李立恒,江桂華.機械碎栓與支架取栓結合動脈內溶栓治療急性腦動脈閉塞的臨床研究[D].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3-8.
[2] Choi JH,Park HS,Kim DH,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dovascular stroke therapy using urokinase,penumbra system and retrievable(solitare)stent[J].J Korean Neurosurg Soc,2015,57(5):342-349.
[3] Mokin M,Dumont TM,Veznedaroglu E,et al.Solitaire flow restoration thrombectom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analysis of early postmarket experience after FDA approval[J].Neurosurgery,2013,73(1):19-25.
[4] Saver JL,Jahan R,Levy EI,et al.Solitaire flow restoration device versus the merci retriev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aemic stroke(SWIFT):a randomised,parallel-group,non-inferiority trial[J].Lancet,2012,380(9849):1241-1249.
[5] 張麗萍,唐秉航,李良才,等.自發(fā)性腦出血的頭頸部CTA研究[J].放射學實踐,2014,8(27):156-157.
[6] 祁小龍,陳羅蔓.腦血管狹窄的無創(chuàng)性診斷研究現(xiàn)狀[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3,23(07):1119-1122.
[7] 李偉欽,朱光源,朱少文.64排VCT低電壓掃描技術在頭頸聯(lián)合CTA檢查中的意義[J].中國CT和M RI雜志,2014,12(12):116-118.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