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孜拉·達吾提
摘要:問題解決是指個體在一種新的情境下,根據獲得的有關知識對發(fā)現的新問題采用新的策略尋求問題答案的心理活動。數學問題解決是以數學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關鍵詞: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應用問題
如何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初步培養(yǎng)“問題解決”的五個意識,推進數學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呢?下面,以《根據已知條件提問題》一課為例,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由趣生疑,發(fā)現問題——激發(fā)探索問題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心理學表明,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求新知的內驅力。課伊始,我問學生“小朋友,今天我們一起去逛逛游樂園,好嗎?”學生高興地拍手叫好。如此簡短但有吸引力的話語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激發(fā)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學習氛圍變得輕松愉悅。在復習導入(解決了買游樂園門票的問題)后,請小朋友到游戲區(qū)觀察各游戲點,同時提出請他們做游戲的喜訊,學生一下子興奮不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做游戲之前,先要到你喜歡的游戲點領-張入場券。不過,這張入場券,比較特殊,上面有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只有動腦筋把問題解決了,這張入場券才有效。”這樣,以做游戲為動力,讓學生自由選擇入場券,改變了教師一題一題的出現,領著學生學會知識點的教學呈現模式。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問題,就會饒有興趣的想方設法去解決,學習就有了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實,各游戲點的入場券上的數學問題,正是本課的教學內容。在新投前讓學生自由去感知、探索新知識,從而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
二、由愛導思,解決問題——體會探索問題的樂趣
1、提供探究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愛因斯坦說過:“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思考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核心,思考是學習的消化階段。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其核心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學中給充分的思考時間,采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引導形式仔細去想,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學生領著游樂園的入場券回到位置后,我請他們不急著動筆,先看清題目的要求,有不懂的先自己想辦法解決。學生接觸到新的知識點,一下子不知“從何下手”,有點茫然。但認真再看一下題目,他們許多人就發(fā)現了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頓時笑逐顏開。
2、提供討論的時間,交流對知識的探索。英國大文豪肖伯納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假如你手中有一只蘋果,我手中有一只蘋果,彼此交換一下,那么你我手中仍只有一只蘋果;但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么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的確,課堂討論,能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思想,互相啟迪,打開思路,舉一反三,互相促進,各有所得。
因此,教學時,我提醒他們可以發(fā)揮同伴的作用,討論解決問題。“缺少問題,不能算,怎么辦?”“根據已知的兩個已知條件到底該選哪個問題或該提什么問題?”“為什么選這個問題,為什么提那個問題?”學生帶著對一個個問題的探索,交流學習體會。對問題的不同認識和看法相互碰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刺激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誘發(fā)了他們的學習動機,點燃了他們求知的欲望之火。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新知的理解,促進消化吸收,促進鞏固記憶。
3、給更大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多種能力。根據兩個已知條件可提的問題,有時并不唯一,所以,新授部分,我設計了根據條件可以提3個問題的題目,先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海濱售貨亭里(圖),設計讓學生從圖中任意找兩個條件提個問題。學生根據這幅圖,學生可找的條件很多,提的問題與條件所組成的應用題類型多種,再次拓寬學生的思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學生的思維空間更大了、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棒后,根據自己所擺的圖形找兩個已知條件再提個問題。這樣,在理解的基礎上曲進行開放性的探索,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思考,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求異性,同時進行逆向思維的培養(yǎng)。
三、結合實際,應用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
注重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與發(fā)展的主要趨勢之一。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培養(yǎng)數學能力,而且應該盡量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與應用。
1、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在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應用數學問題,從而培養(yǎng)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復習導人,我創(chuàng)設了買門票的情境(課件出現畫面):“進入游樂園,要買門票。我們班有同學29人,老師1人,你們說要買多少張門票?如果游樂園的門票一張是1元,老師用50元向售票阿姨買了30張門票,誰來說說老師找回了多少元?”這樣,既起到了復習舊知的目的,又讓學生所學的知識解決了實際生活中問題,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起。
2、在學生解決了入場券的問題后,我讓做對的同學到黑板前,從40顆智慧星摘一顆獎給自己,表示自己很聰明,既鼓勵自己,又增強向困難挑戰(zhàn)的信心。然后,老師順勢問:“現在剩下多少顆智慧星呢?(現在剩下16顆智慧星。)原來有幾顆?(原來有40顆。)”學生答后老師板書,然后老師根據板書提問:“原來有40領智慧星,摘走了一部分后,還剩 16顆。根據這兩個已知條件,可以提什么問題?”學生應用本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來解決這一問題,樂此不被,很快就提出了“摘走了多少顆智慧星?”這一問題。“那你們摘走了多少領智慧星呢?”學生脫口而出: 24顆。接著,我繼續(xù)引導:“小朋友這么厲害,一共摘走了24顆的智慧星,哪一組搞的多呢?請組長以最快的動作統(tǒng)計一下。”當組長統(tǒng)計后匯報本組所摘的智慧星的領數時,及時板書:第一組8顆,第二組9顆,第三組7顆。“根據這些條件,可以提什么問題?請四人小組討論討論,老師將把剩下的智慧星獎給討論得最激烈,提出最多問題的小組。”這樣鞏固新知,既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掀起本節(jié)課的高潮;又緊密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參考文獻
[1] 張福賓.“主體性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學科教育,2000(06):14-17.
[2] 陳桂華.“問題導學式”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生物學教學,2005,26(1):22-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