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在中國步入新常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換為中高速增長的新時期,成都、重慶、貴陽的經濟仍在持續發力,遠高于全國平均發展速度。美國米爾肯研究院近期根據GDP、就業、外資、高新技術行業等9個指標,對中國260座城市進行排名,成都、重慶、貴陽分列前三甲,成為“中國最佳表現城市”榜單中最耀眼的明星。彭博社稱,中國政府自21世紀初以來開始支持中西部發展,吸引大量資本到內陸投資,成都、重慶等城市的發展正是受益于這股潮流。這些城市有不同的高附加值產業,優質的人才儲備以及與北京、上海相比更低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三地持續發力,經濟飆升,正在悄悄改變并平衡著中國經濟地理的大格局。《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走入西南三地,感受它們充滿激情的經濟脈動。
成都:對國際頂尖人才將給予最高1億元資助
“眼看著成都發展越來越快,規劃的天府中心高600多米,代表成都成為中國第一高!”《環球時報》記者身處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的成都天府中心采訪時,一位成都市民將由成都經濟奇跡引發的自豪引向這座規劃建成全球第二高度的摩天大樓。
成都2016年經濟總量超過1.2萬億,近5年年均增速達9.5%,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全球500強企業中,281家落戶成都,在中西部城市中排名第一。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成都第一大支住產業,已匯集了富士康、微軟、IBM、華為等國內外著名科技企業。2016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營收達到了5000億元。《2016年世界城市評級報告》中,成都進入全球城市百強,排名僅次于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四川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陳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成都市的規劃中,成都至2020年的經濟總量要達到2.8萬億。
2016年,成都被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成為繼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之后第六座獲此殊榮的城市。此后,成都完成了由省會城市到區域性中心城市再到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三級跳”。成都還被定為北京、上海、廣州外第4個國家重點打造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10年前成都的定位是建設西部交通樞紐。隨著天府國際機場開建,未來成都將成為北京上海之后,中國第三個一城雙機場的城市。“交通歷來是與經濟相適應的,這說明成都經濟發展在全國的重要性。”陳光說。
陳光認為,成都經濟發展成效的背后是國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疊加所帶來的。成都近期出臺的“產業新政50條”是他見過的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力度最大的規劃。其中規定,設立規模1000億的成都發展基金,以支持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未來產業;對國際頂尖人才來成都創業將給予最高1億元的資助;兩院院士等國內頂級人才來成都創業最高給予300萬元資金資助;新設立或遷入的國內外金融機構總部給予最高4000萬元資金支持。
高速發展以及齊備的產業結構,讓成都成為不少人眼中“北上廣深”之后的全國第五城,但陳光告訴記者,成都雖然發展迅速,但目前各產業中的高科技、自主知識產權含量與深圳比差距比較明顯。另外, 作為內陸城市,成都經濟的外向度只有30%,而深圳高達60%- 70% 。陳光認為,成都經濟尚不能像上海和深圳那樣充分加入到更大范圍的經濟循環體系當中。另外,在教育、醫療、衛生等更高端化的公共產品供給上,成都也存在短板。
重慶:全球平均每三臺筆記本就有一臺產自重慶
“我在上海生活了5年,最后還是回到重慶。這里經濟有活力,房價低,城市越來越漂亮。回到重慶,生活品質一下子提高了一大截。”汽車行業從業者張先生今年35歲,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些年,從外地回渝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2017年上半年,重慶以10.5%的經濟增速落后西藏0.3個百分點,屈居全國第二,但增量以1143億元超過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列全國第一。在此之前,至2016年第三季度,重慶經濟曾連續十一個季度領跑全國。
重慶是中國中西部唯一直轄市,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是中國西部唯一擁有長江黃金水道優勢的大型城市。重慶社科院研究員李勇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重慶是中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不但傳統工業正在煥發生機,戰略新興新業也蓬勃發展,這成為重慶經濟騰飛的重要特征。集群發展、重直整合是重慶產業發展的鮮明特點,以電腦產業為例,分散在中國沿海各省份的宏碁、華碩、思科、東芝等五大品牌商,廣達、英業達、仁寶、緯創、和碩等六大整機商,以及860多家零部件廠商都集聚在重慶。目前,重慶已形成全球最大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國內最大汽車產業集群。2016年,汽車、電子產業對全市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55%。2016年,重慶汽車產量達到316萬輛,繼續位列全國第一。筆記本產量達到5800萬臺,全球平均每三臺筆記本就有一臺來自重慶。重慶的手機產業已形成氣候,去年生產手機2.8億部,在全國比例達15%。借助于筆記本電腦產品等巨大的銷量,由全國超過50條線路組成的中歐班列中,由重慶經新疆阿拉山口一直延伸到歐洲的渝新歐,成為全國貨運值最大的線路。
李勇向《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解放前,全國2000家規模化企業有1200家遷到重慶。解放后通過“三線建設”,重慶建立了門類較為齊備的以常規兵器制造為主,電子、造船、航天、核工業等相結合的國防工業生產體系。雄厚的工業基礎加上中央和地方政策,重慶經濟多年保持活躍。重慶成立了內陸地區第一個國家級新區、中國首個內陸型保稅港區。李勇說,“現在重慶又提出五年交通大會戰,鐵路這個交通短板一旦解決,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重慶將獲得更大的經濟空間。”
當然,重慶經濟也面臨一些挑戰。重慶市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目前,重慶支柱產業發展壓力增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不足,進出口持續下滑。因此,重慶市正在推動產業高端發展、融合發展、創新發展,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貴陽:墊底城市變身“中國數谷”
“在距北京約2000公里的地方,中國最貧困的省份之一正開創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這一發展模式使它跨越了對其他地區的發展至關重要的制造業基礎。”彭博社報道稱,在貴州省會貴陽,轉變的跡象隨處可見。”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黃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貴陽經濟傳統上以能源和原材料為主,而這些產業發展緩慢,如果依靠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帶動全省經濟發展速度將會很慢,必須尋找新的出路。2013年貴陽出臺《貴陽市工業經濟提速轉型“十大攻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構建大數據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并以此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豐富的電力以及適宜的溫度,成為貴陽大數據夢想的現實依托,“中國數谷”自此發軔。甲骨文、谷歌、英特爾、微軟、IBM、惠普、戴爾、富士康等世界500強企業相繼落戶,阿里巴巴、騰訊、奇虎360等國內互聯網領軍企業紛紛牽手貴陽。未來,貴陽將鎖定美國硅谷、印度班加羅爾等國際大數據產業高地及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等國內重點區域,進行積極招商。
米爾肯學會在報告中評價貴陽時認為,通過高鐵,貴陽將自己融入了東部沿海發達產業鏈中,這將幫助貴陽經濟持續增長。歷史上,偏居西南一隅的貴陽交通閉塞,經濟長期全國墊底。如今,貴陽經濟總量從2012年的1700億直飆至2016年的3135億,5年間幾近翻番,發展速度連續4年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名。
借貴陽發力,貴州現象在全國獨樹一幟,人才涌動匯成“貴漂”紛至沓來。以大數據為龍頭的新興產業,使得這個昔日中國西南的三線城市,一躍成為全國甚至全世界大數據產業的新高地。“每次來貴陽出差,都不想回去。”一名來自北京中關村數據存儲公司的員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貴陽收入可能只有北京的1/3,但房價是北京的1/3,想想還是很劃算。”
黃勇說,貴陽經濟中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雖已開創了一個好的開端,但未來還要進一步做實。“大數據產業還處于初級階段,要進行升級;貴陽的傳統優勢如磷化工還要進一步融入到全球產業鏈條中;貴陽的醫藥產業產業規模仍然較小,品牌影響力有待擴大。▲
環球時報201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