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妮
“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被寫進十九大報告。香港企業如何抓住機遇,盡快搭上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國家倡議的快車?《環球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多家香港企業。
中原地產成立于香港,1993年來內地發展,如今業務已經拓展到全國37個省市,內地員工達5萬人。該公司亞太區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偉雄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20年,香港的財富很多是在香港以外掙的。香港人善于跑出去。未來20年,“一帶一路”給香港經濟帶來的機遇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香港在移山、填海筑地、建造跨海大橋方面比較有經驗,有很多國際化工程師。香港的機場管理、轉口貿易、金融服務、法律及仲裁服務、品牌設計等較為成熟,可以很好地參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發展。比如,一帶一路國家有很多品質很好的紅酒,香港企業可以把它進行包裝,將低附加值的產品轉變成高附加值,輸出到歐美國家。“中原地產有30多年管理經驗,也必然要搭上‘一帶一路這班快車,目前我們還沒有出去,因為中國及東南亞市場還有很大上升空間,現在我們主要做的是人才培訓,讓年輕人先明晰‘一帶一路的概念和背景。”在黃偉雄看來,香港企業理解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更容易,因為它的地理范圍更聚焦,而且是香港企業市場和產業鏈的自然延伸。
主營休閑食品貿易的EDO公司是香港一家中小型企業,已有50年歷史。到內地發展短短幾年,其內地市場份額就與香港幾乎持平。該公司二代接班人、行政總裁黃偉鴻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香港,中小企業占98%。大多數中小企業一提到“一帶一路”想到的就是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建高鐵、開工廠等,認為跟自己沒什么關系。“但是我認為,應該在這些比較空白的市場先寫上自己的品牌,留一個機會,再看未來如何發展。”他認為,國家的大型基礎設施在“一帶一路”國家打好基礎后,供應鏈上下游的配套企業慢慢都會跟過去,人會越來越多。這些市場需要食品、衣服等非高科技產品,而中小企業銷售的正是這些快銷品、大眾化產品,有很大發展機遇。
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于1970年創立于香港,香港君悅酒店、新世界百貨等都是旗下企業。該公司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主張,粵港澳大灣區可以重點打造“文化硅谷區”,吸引更多國際文創人才創業。“香港有很多年輕人想進行文創產業創業,但在香港創業有一個瓶頸,房屋租金貴,所以很多人都去深圳、廣州開文化公司,在香港做生意。”他認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可以打造文化生態,做文創孵化器,共同打造IP認證。他還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一定要保留嶺南文化、客家文化,“華南文化就是一種精神凝聚力,可以凝聚人才。”
香港品牌發展局主席黃家和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曾跟隨香港特區政府一同到東南亞、中東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考察,發現有很多商機。“比如,對于香港企業來說,伊朗是很陌生的國家,香港企業雖然有點財力,但靠單打獨斗沒有能力拓展中東市場,而內地已經在伊朗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輸入大量人才,有國家做后盾,相當于給香港企業打了一劑強心針。”▲
環球時報201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