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華
【摘 要】 在“有余數的除法”的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反復練習中加深印象,掌握運算技巧,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增添課堂趣味性,讓課堂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借以使小學數學課堂活躍起來。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 有余數除法;計算;課堂;教學
“有余數的除法”的教材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同時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優化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這一教學重點,讓學生準確把握相關概念和計算方法,利用生活化教學方式開展“有余數的除法”課堂,讓課堂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借以使小學數學課堂活躍起來。
一、動手操作,引出余數概念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能夠引導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明白數學概念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這樣能夠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幫助學生有效掌握數學知識。
比如,我在帶領學生學習“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節課時,為了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余數的概念,在上課時,我請學生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火柴棍,在我的提示下進行分一分火柴棍,我先請學生們拿出4根火柴棍,分成兩份,可以分得幾根?再拿出5根火柴棍,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可以分得幾根,還有沒有剩下的?最后請同學們拿出13根火柴棍,每六根捆成一捆,可以捆成幾捆,剩下幾根?在學生們自己動手分完之后,我請學生們拿起筆來在算草紙上將這三份火柴棍以列算式的形式寫出來,學生們都積極的拿起筆來,認真的寫下算式,4÷2=2(根),5÷2=2(根)……1(根),13÷6=2(捆)剩余一根。根據學生列出的三個算式,自然而然的學生引出了余數的概念,然后我又為學生講解了算式的意義,引導學生能夠嘗試著自己講出算式的意義,從而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數學化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對相關算式進行理解的時候明白余數就是“剩下的不能再分的火柴棍”。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很好地理解了相關概念。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我們要充分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還能夠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明白相關知識,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估算試商,鍛煉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估算商是余數除法教學過程中忽視的一個教學環節,因為學生能夠通過估算找到算式中最能夠符合條件的除數,而學生在剛剛接觸時由于他們的乘法口訣運用得還不熟練,見的題型也比較少,在學習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加強學生對估算試商學習能力培養,加大練習,使學生在反復練習中提高估算能力。
在上課時,我還是利用擺火柴棍兒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試商的練習,我先請學生將七根火柴棍放到兩個盤子里,學生先拿出兩根火柴棍,每一個盤子裝放一個,再拿起兩根火柴棍兒,分別放入盤子中,這樣就得出算式:2×2=4最后剩下一根,不夠平分了,最終得出的算式為5÷2=2……1,然后我又為學生出示卡片6×()=20,讓學生們想一想,()里面應該最大能填幾,想不出來的學生可以動手擺一擺火柴棍,我又引導學生反復的做這種練習題,學生在不斷的強化訓練和自己的動手操作中,回答問題的速度越來越快了,正確率也越來越高了,將乘法和除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放到一個生活場景中來應用,這樣就不僅僅是對學生技能的訓練,更多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尋求余數比除數小的規律,幫助學生深化理解
當學生已經有了相關的數學概念和反復練習估算試商題目,使得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解題能力,為了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概念,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我們還要引導學生能夠尋求到余數比除數小的規律,這樣有利于加深學生本節知識的印象,使學生靈活掌握本節知識。
在教授本節知識的第二課時時,我先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余數與除數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嗎?那我們先來做幾道有余數的除法計算題,進行課前預熱,再一起來看一看余數的大小與除數有著怎樣的關系?”我一邊說著,一邊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學生們都積極地拿起筆來進行動手演算,看到學生計算完畢,我請一位同學站起來嘗試著說一說余數與除數之間的關系,學生回答到:“我覺得每一個余數都應該比除數小。”我接著問為什么呢?學生說:“因為如果余數除數大了,那肯定就是商小了,計算的不正確了。”聽到學生的回答,我滿意地點了點頭,示意他坐下,剛才這位學生的回答很正確,說明他們在經歷了實物分火柴棍后已經得出了結論,然后我又為學生出了幾道題:21÷5=?,22÷5=?,23÷5=?,24÷5=?學生得出結果后,我請學生們仔細觀察他們得出的結果,別讓他們說一說,通過算是他們得出了哪些結論?學生,他們競相說著自己的認識,熱鬧的討論著。最終,學生們得出:“除數要比余數大,而余數要比除數小,如果余數要是比除數大了的話,那么這道題就出現了錯誤,因為它還可以繼續分下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給學生探索和思考的時間,這樣能夠使學生在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同時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并得出結論,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還沒有形成緊密的思維邏輯,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有余數的除法”的數學課堂上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反復練習中加深印象,掌握運算技巧,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增添課堂趣味性,使課堂達到雙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鄔益偉.尷尬中的收獲——我對復習課《有余數除法》的教學嘗試[J].浙江教育科學.2008(04)
[2]王清宇.教學有余數除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教師之友.1996(01)
[3]洪國鏞.重讀“有余數除法的橫式是等式嗎?”[J].教師之友.1994(08)
[4]莫金鵬.教學“有余數除法”的幾點做法[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5(03)
[5]張鳳瓊.“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實錄[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下)[C].2007
[6]裴雪敏.《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教學案例[A].2016年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第四屆優秀教學案例論壇論文集[C].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