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法國著名演講家海因·雷曼麥曾經說過:“用暗示的方法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提出更能為人接受。”小學高年級學生已處于青春萌動期、心理敏感期,如能巧用“暗示”,搭建一座通向學生心靈之橋,定會比苦口婆心的說教奏效百倍!
一、以身作則,潛移默化
夸美紐斯曾提出:“教師的任務就是用自己的的榜樣誘導學生。”教師良好的品德和規范的言行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暗示教育,這種教育力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感化學生、熏陶學生。
開學新接手一個班級,發現大部分學生都不愛勞動,每天的值日總要我催著干。講臺上堆得亂七八糟,學生們卻視若無睹;今天垃圾忘了倒,明天黑板忘了擦……班級的衛生分三天兩頭被扣。我很生氣,就讓他們罰掃,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于是,我每節課上課提前5分鐘進教室,先整理整理講臺;如果黑板沒有擦,我就自己動手;放學后我也留下來和值日生一起勞動,陪著他們去倒垃圾……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學生有了一些小變化:當我整理講臺的時候,會有同學來幫忙了;如果黑板沒有及時擦,學生會相互提醒了;放學后也不再有為逃避勞動而溜回家的學生了……再過一段時間,學生們的變化更大了:當我走進教室時,講臺總已經被整理好了,黑板也已經擦干凈了,放學后的值日也不用我再操心了。我所做的其實很少,每天不過幾分鐘的事,但卻讓這幫孩子不知不覺愛上了勞動,這真是一種不可低估的力量。
二、以褒代貶,柳暗花明
一個班級中,優秀生理所當然地得到老師的賞識,而學困生卻往往被忽視甚至被歧視。教師如能善于挖掘學困生的閃光點,適當的時候以表揚代替批評,同時對缺點予以暗示,常常能得到“柳暗花明”的驚喜。
一次班會課上,我讓學生們尋找各自的優點,同學們侃侃而談。突然,有一位同學舉手說:“老師,我的同桌朱某沒有優點。他上課不專心聽講,經常不完成作業,而且衛生習慣很差,我們班的衛生分十有八九都是因他而扣的……”這一說,其他學生也開始應和。此刻,那位被指名的學生已經臉紅脖子粗,頭低得不能再低。雖然這位同學平時的表現的確很差,但如果我像其他學生一樣繼續“批斗”他的話,只會造成該生的一蹶不振和同學間的不睦。于是,我笑著說:“朱某同學以前是表現不好,可我剛才看到他羞愧難當的樣子,說明他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也是一種優點呀!老師相信他今后也會勇于改正自己的缺點,也希望同學們能幫助他、督促他,好嗎?”同學們紛紛點頭。從那以后,朱某同學的進步很快,他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勞動,真正融入了這個大集體中。
三、以退為進,水到渠成
小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出現不良行為在所難免。如果教師盲目地進行批評訓斥,效果往往適得其反。而教師如果能婉轉地提醒,不但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而且能使他們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教師的良苦用心。
某天上課時,我發現有兩位同學在竊竊私語。課堂上說悄悄話不僅影響了聽講的效率,而且還給周圍的同學造成了困擾,但教師不能為訓斥學生而打亂正常的教學秩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多半是去撫撫他的頭,拍拍他的肩,他們便會自知不對,立即投入學習,而且學得更用心。這一次,我走到他們身邊,輕聲問道:“你們在討論什么?我的講解有什么錯誤嗎?”兩位同學立馬坐得端端正正,思想也集中到聽課上來了。這樣的暗示豈不是比大發雷霆更有利于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嗎?
四、旁敲側擊,曲徑通幽
有許多大道理,學生背起來滾瓜爛熟、說起來振振有詞,可做起來卻是另一回事。究其原因,這些大道理根本沒有走進學生的心靈,又怎會轉變為行動?教師如能采用一些旁敲側擊的方法,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才能讓其自覺落實到行動上。
上學期,我班轉來一位新同學小史,由于患小兒麻痹癥落下了殘疾,走路一瘸一拐的。有些同學常學著他的樣子取笑他,甚至欺負他。看到這一幕幕不和諧的插曲,我利用班會課讓學生們做起了游戲。第一個游戲是“盲人找座”,第二個游戲是“單手穿衣”,結果大家紛紛表示這兩個游戲不好玩,我趁熱打鐵,說:“你們只是做了十幾分鐘游戲,就覺得很不容易了,而那些像小史同學這樣的殘疾人卻每時每刻都在和困難作斗爭,他們是多么渴望得到眾人的理解和幫助呀!”同學們靜靜地聽著,聽得特別認真……此后,我常常能看到大家關懷小史的身影,小史的臉上也漸漸出現了與同齡人一樣的笑容。
五、連類比物,他山攻錯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對待問題,教師要特別注重引導的方式方法,可以借助相關的事物或現象,引起學生的對照和類比,使學生通過自我反省,對事情的是非黑白獲得更深刻的印象。
畢業考試前夕,我發現班里出現了“早戀”的苗頭。雖然我知道少男少女對彼此萌生出朦朧的好感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任其發展,勢必會對班里的學習氣氛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而如果處理不當,則容易使當事學生陷入難堪的境地。我利用晨會課,給孩子們講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年秋末冬初,有些快要落葉的果樹上竟然又開出了一簇簇小花,不久花謝了,居然也結出了山楂般大小的果子。可惜沒過幾天,霜凍就來了,葉落盡了,小果實也爛掉了。可見,不該開花的時候開花,不該結果的時候結果,是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的。”看學生們若有所悟的樣子,我又接著問:“這種自然現象對我們有什么啟迪呢?”學生們深有感觸。從此,早戀現象在我們班銷聲匿跡了。
小學生的心靈是一顆顆純潔而稚嫩的種子,不僅需要我們的呵護和澆灌,更需要我們的引導和培育,讓我們用心搭好“暗示”這座心橋,把教育意圖不露痕跡地融于教學和生活中,讓美和丑的概念內化在學生心中,潤澤其心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