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

摘 要:課前預習——知,課中操作——行,課后測評——知行,三位一體的化學實驗教學模式是教育改革背景下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主要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對豐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推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知行;三位一體;教學模式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根本目標,分別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幾個層面來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從而形成新的化學課程目標體系,推行并實施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新型教學模式。這個新課程理念的落實,離不開化學實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就從“課前、課中、課后”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來簡述“三位一體”實驗教學模式的點滴體會。
一、化學實驗教學的現(xiàn)狀
實驗課程偏重講授理論原理,忽視實際操作環(huán)節(jié),實驗大多以演示為主,缺少探究性內容;另外,實驗僅在課堂上進行,而忽視了課外生活的部分。這極大地阻礙了實驗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難以實現(xiàn)實驗目標。
實驗教學受中考升學率的影響,教師往往是重分數(shù),輕實驗,實驗教學最終變成了應試教學,學生只能按教師的要求完成一些中考必考的實驗題,雖效果不錯,但終究是高分低能。
二、化學實驗教學的對策
(一)構建科學合理的實驗課教學設計
1.課前預習——收到“知”的成效
“知”是認知、觀點、想法,即為“理論”。在進行化學實驗之前,先讓學生預習實驗內容,知道本次實驗需要哪些材料與儀器,操作步驟有幾步,注意點是什么,實驗得到的物質可能是什么。
例如,氨(NH3)的制取和有關性質的探究實驗,由于加熱熟石灰和氯化銨固體混合物可以生成氨氣,若要快速產(chǎn)生氨氣,可以將濃氨水滴加到生石灰中,因此需要大燒杯、試管、細鐵絲、膠塞、玻璃板、浸有酚酞試液的脫脂棉團、濃氨水以及飽和的溶液等材料,將這些材料列成清單,當學生到達實驗室后,胸有成竹地完成實驗操作。
2.課中操作——取得“行”的收獲
“行”是實施、行動,即為“實踐”。當學生進行了課前預習后,就能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做,學生看”的教學模式,形成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的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
如用鹽酸和石灰石反應,分別用甲、乙裝置(氣密性均良好)進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質實驗,但均未發(fā)現(xiàn)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于是針對此現(xiàn)象,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猜想一:澄清石灰水已變質;猜想二:反應產(chǎn)生的氣體中除了有二氧化碳外,還有氯化氫。然后請學生將純凈的CO2通入該實驗所用的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猜想一不成立;再將反應產(chǎn)生的氣體通入硝酸銀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說明猜想二成立,再請學生說出這種現(xiàn)象的理論依據(jù),因為硝酸銀溶液是檢驗氯化氫氣體的,澄清石灰水是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的。
3.課后測評——實現(xiàn)“知行合一”的目標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當學生完成實驗后,必須有一個科學的評價機制,一般包括下列內容:(1)檢查驗收學生的實驗情況,認真填寫實驗課教學考查日志;(2)回顧實驗過程中是否有操作不當之現(xiàn)象,總結成功的經(jīng)驗,如有失敗的記錄,則分析其原因;(3)以試卷的形式進行書面測試,綜合考查學生通過實驗獲得的知識與感受。
(二)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合理劃分小組學生
化學實驗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典型模式,它要求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動手動腦,參與整個活動,因此以4~6人為一小組,根據(jù)課前預習的成績,優(yōu)差搭配,讓他們互幫互學,共同提高。
2.及時處理偶發(fā)事件
在學生實驗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而要全面巡視,觀察各組操作情況,如發(fā)現(xiàn)操作不當或實驗失敗的現(xiàn)象,必須及時糾正并分析原因,真正讓學生在實驗中獲取知識,在實驗中升華理論。
3.綜合評價實驗結果
當實驗結束時,必須對各小組實驗結果作畫龍點睛式的點評,使得學生“人人有收獲,人人有信心”,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綜上所述,在化學實驗教學中,首先通過“課前”學生對化學實驗“理論知識”的學習實現(xiàn)“知”的環(huán)節(jié);其次,通過“課中”學生對化學實驗的“實踐操作”實現(xiàn)“行”的過程,最終通過“課后”的考試測評實現(xiàn)“知行”情況的反饋,構建教學過程、教學資源及目標考核“三位一體”的化學實驗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錢三多.基于“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在實驗課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1(12).
[2]張媛.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化學實驗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