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語文學習中,很多學生把語文能力不強歸咎于“語感”不夠和先天趨向。如此做成敗歸因,方向是錯誤的。重點論述點滴的語文積累對增強語感、對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性和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高效積累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語文積累;重要性;高效方法
鯤鵬展羽翼,扶搖直上九萬里,前提是它自身有足夠的能量;趵突泉噴涌,汩汩滔滔不停息,條件是它腳下有不竭的動力;語文素養好,揮灑自如氣韻長,基礎是長期廣博的積累,日常積累講實效。
但語文學習中,很多學生把語文能力不強歸咎于“語感”不夠和先天趨向,這樣做成敗歸因,方向就錯了。“語感”雖不能量化,但不是虛無縹緲的,它是在我們日常的閱讀、記憶、口語表達和練筆中逐漸累積而來的。
學語文像學武術,要成大家,必須從蹲馬步、練站樁開始,繼而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之后才能縱橫江湖。語文學習亦是如此,需經點滴積累,方可在閱讀和寫作實踐中獲得自由。可見,積累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一詞在古希臘語中本來就是“積累”的意思。
在此,我所說的積累是真正存入了學生記憶“倉庫”里能隨時“提貨”的有效材料。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高效積累呢?結合我在教學中的做法談幾點體會:
一、教材資源勿浪費,舍本逐末太吃虧
選入教材的文章都文質兼美,不充分利用它讓學生進行有效積累,實在是資源的浪費。教材中許多玉色生香的語言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好材料,名家作品中別具一格的寫作技巧也是學生可以借鑒和模仿的對象。這些現成的優秀資源豈能白白浪費掉?所以凡教材精彩的文章、片段就毫不含糊地要求背誦,讓學生爛熟于心,熟記巧用,比如,《春》《濟南的冬天》都是借景抒情類的經典,語言和寫法都值得借鑒,所以我要求學生全文或部分背誦,并靈活多樣地檢查落實。
二、源頭活水是閱讀,課外拓寬積累路
“腹有詩書氣自華”,頭腦里若沒有若干篇好詩文的積累是做不到“氣自華”的,學生僅靠教材上屈指可數的幾篇文章來進行積累還遠遠不夠。人吃得飽才能跳得高,吃五谷雜糧也才能身體健康、營養全面。同樣,學生只有通過大量有效的課外閱讀以積累素材,開闊眼界,才能目光敏銳、思想深刻,語言運用才能信手拈來、揮灑自如,寫出的文章才會氣韻悠長、有章法、起點高;否則,只有出的氣,沒有入的氣,三魂悠悠,七魂蕩蕩,真的就力不從心了。
課外閱讀的效果和質量直接關乎語文積累的質量,初中生 “頭腦嗷嗷待哺,像荒原上覓食的狼”。[1]但他們畢竟經驗少,特別需要有豐富獵食經驗的“老狼”來指引方向,告訴他們哪些有價值、哪些營養不足,哪些有毒勿觸。我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方面進行了不少探索,具體做法如下:
1.每周給學生推薦閱讀材料,這些美文由教師精選印發,要么和課文內容有關,要么和課內所學文章的語言風格或寫作手法相近,這樣就避免了學生閱讀的盲目性。例如,學習了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就印發體現他語言風格的《老黃風記》《抗椽樹》和內容近似的賈平凹的《秦腔》;學習了朱自清的《春》,推薦閱讀張曉風的《春之懷古》等。
我們備課組還自編“經典誦讀”材料,有經典美文,有精美片段和語句,這些都要求學生背誦記憶。例如,冰心的《笑》、張曉風的《春之懷古》,巴金、郁達夫等寫“月夜”的精彩片段、孔孟、荀子、余秋雨等人的經典語錄等。
2.培養學生做閱讀筆記的習慣,可以摘抄優美語句文段,可以對作品的語言和寫作手法點評賞析,可以寫自己的讀后感受,這樣,學生的課外閱讀就直接與寫作聯系在一起。
3.每周布置的作文或周記盡量與規定的閱讀材料掛鉤,或內容有關聯,或借鑒其寫作方式,這樣學生對課外材料也會更深入地閱讀思考和分析,同時還會把閱讀積累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
4.利用假期推薦文學名著或經典書目,指導學生靜下心認真閱讀,并寫出不少于5000字的讀書筆記,內容包括故事梗概、精彩摘抄、人物點評、構思情況、語言賞析、讀后感受等等。
三、現代媒體詞匯新,生活處處有語文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知識信息爆炸,電腦網絡等這些昔日只有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才配享有的“堂前燕”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教師鼓勵學生關注媒體語言,隨時記錄其中或優美或新鮮的詞句,讓學生獲得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語言,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
另外從尋常巷陌普通百姓口中學到的俚語俗語也是富有表現力的別具一格的語言積累素材。這些街頭俚語雖說通俗質樸,但是生動形象、極富有表現力,引導學生整理積累,運用恰當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語文離不開積累,積累要講究高效,缺乏了語文積累,就砍斷了航行的馬達,折斷了飛翔的翅膀。各位同仁,請重視學生的積累,積累要講究高效。一旦語文積累成為習慣,成為孩子們生命的一部分,他們就有了航行的動力,就有了騰飛的能量!
參考文獻:
畢淑敏.閱讀是一種孤獨[J].中文自修,20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