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嵐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語言文字的運用,應該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需要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得以實現。連結,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策略,在實際的教學中聯結著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就是指在具體閱讀過程中學生從文本中所獲取的信息,與本身的生活經驗相關,或與其他文本相聯系,從而達到與文本的共鳴。
一、連結,文本與舊知相關聯
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通過已有的舊知識與新文本相關聯,獲取新的感悟與體驗。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白鵝》:
片段一
師:小朋友,平時喜歡哪種小動物?
生:小狗。
師:那能不能說說它的性格?
生:活潑。
師:你喜歡什么動物?為什么?
生:我喜歡小兔子。它既調皮又可愛。
師:很多時候大家的感受可以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表達。
片段二
出示課文插圖,師:這幅圖上面寫著“鵝”字,但與我們平時見到的“鵝”字略有不同,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匯報。
師:你們了解豐子愷先生嗎?
生:簡介豐子愷生平。
出示:豐子愷,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豐子愷給孩子們寫了《給我的孩子們》。
師:你們能用一句話或一個詞來概括嗎?
生:豐子愷先生真是個有成就的文藝大師。
生:多才多藝、博學多才。
師:你們在閱讀的同時很快就能捕捉到有用的信息,這是我們學習語文的一種重要方法。
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中年級學生的概括能力還不是很強,每篇課文的內容總要在苦思冥想后還是支支吾吾地肢解得支離破碎,究其原因是學生的概括能力有待加強。在這個片段中,教師從師生談話起始就特別重視概括能力的培養。這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與此同時,在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同時,也特別側重信息的捕捉能力。在師生互動中引導學生從既有的文本中捕捉信息了解豐子愷先生的生平很容易,如果只是簡簡單單地讀一讀,那只是水過無痕,對學生的學習并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引導學生進行內化并加以表達,這其中所要達到的要求就不一樣了。因此,在眾多的語文教學資源中,引導學生對大段的文本進行閱讀并加以概括、理解、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這樣達到了從學課文到學閱讀的過程,讓語文學習避開“紙上談兵”,或脫離老師、離開講解,就一籌莫展,無計可施。語文學習的本質應是讓學生離開老師的“扶”后,學生還能在語文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二、連結,課前與課中相關聯
課前的談話很多時候既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也是為了讓后面文本的學習更自然連貫。將課前與課中的學習相連接,容易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文本中的學習形象更鮮活。
課前談話
師:老師曾養過一只貓,它經常跳上跳下,高興時還會蹭著你,我經常對它說:“你真是個惹人討厭的家伙。”老師真的討厭它嗎?
生:不討厭。
師:我們的文本中也常常有類似的言外之意。
課中揭示
師:孩子們,你們發現了嗎,這幾個詞有什么相同點?
生:都是表示聲音的。
師:在什么時候聽過“厲聲呵斥““厲聲叫囂“?
生匯報
師:是的,作者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說鵝“高傲”,是討厭白鵝嗎?
生:不,作者透過文中表面的“高傲”,恰恰表達了心中的喜愛之情。
師:通過說反話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新的寫法——反語。
生:我發現,這與課前的貓有異曲同工之處。
反語是這篇課文學習的一個難點,如果僅僅對學生進行文本的講授,直接對學生講述反語的表達方式,學生會是一頭霧水。如何深入淺出地教學這個難點呢?這個片段中,先在課前談話中埋下伏筆,教師舉了一個常見的例子,學生很容易就認識到這個例子有言外之意,表面上的意思居然和表達的含義截然不同,這是以往學習中還未出現的知識點,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在學習中,學生逐步從“好一個高傲的動物”“厲聲呵斥”“厲聲叫囂”中理解文中的中心句“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那么,先生說鵝“高傲”是討厭鵝嗎?恰恰相反,是很喜歡。這就是反語。在這個片段中,教師緊緊抓住關鍵詞,讓學生從文本的表面走進文本的本質。
三、連結,文本與文本相關聯
文本與文本的關聯,可以是上文與下文的聯系,也可以是這篇文本與其他文本的聯系,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
片段一
師:小朋友們,秋天的雨有哪些色彩呢?
生:黃色、紅色、金黃色……
師:秋雨分別把這些色彩給了誰?
生: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把紅色給了楓樹,把金黃色給了田野……
師:誰來美美地讀一讀你喜歡的句子?
生讀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三、四句。
師:讀過之后,大家有什么發現?
生:銀杏樹與小扇子都是有齒輪的,兩者之間有相似點。
師:剛才的三句話都有這一共同點,它們都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你們能試著用這樣的句式來說一說嗎?出示課堂學習單。
生匯報
教學時,教師先啟發學生尋找秋雨的色彩,再引導學生美美地讀一讀第二自然段,在欣賞秋雨的美麗的同時,引導學生探究銀杏與扇子、楓葉與郵箱、田野與海洋中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點,從而找出這個自然段的探究點之一——比喻的修辭手法,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
自己試著說說:它把( )給了( ) ,( )像( ) 。endprint
在講述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抓住比喻句中的相似點,從而從文本表面的模仿走向自己的創新。在教學時放手讓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引導學生體驗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
片段二
師:小朋友們,秋雨還把很多很美的色彩給了誰?
生讀第二自然的最后三句。
師:這幾句話與剛才的句子對比,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生:這幾個句子把果樹、菊花仙子當成人來寫。你瞧,文中寫了“你擠我碰”“頻頻點頭”。
師:你們也能說一句擬人句嗎?
生匯報
師:小朋友們,秋雨帶來了許多色彩,就是文中的一個詞。
生:五彩繽紛。
師:學到這里,你們有想問的問題嗎?
生:為什么文中用“五彩繽紛”,不用以前學過的“五顏六色“?
生:五彩繽紛更美。
師:美在哪里?
生:五彩繽紛突出了色彩的艷麗,五顏六色說明了顏色多。
生:我覺得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很有意思。
師:你真是個會思考的孩子。
師:帶著秋雨的輕柔,帶著秋雨的美麗,誰來讀一讀。
師:聽著悠揚的音樂,帶上你的感受,一起來品一品這——秋天的雨。
這個片段引導學生探究《秋天的雨》中第二自然的第二個探究點——擬人的修辭手法,雖然之前已經學過了,但要將擬人運用得恰如其分,還是有難度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句子出發,了解擬人手法的特點——將物人物化,抓住文中的 “你擠我碰”“頻頻點頭”兩個詞突破難點。學習之后,學生加以運用,模仿句子說一個擬人句。之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學會提問“為什么文中用五彩繽紛,不用五顏六色?”引導學生思考,對兩個詞進行對比區分,突出“五彩繽紛”的色彩感,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平時注重積累,相類似的詞語可以運用在不同的文本中,詞語本身的“溫度”是不一樣的,從而突破這個自然段的第三個探究點——理解詞語“五彩繽紛”。在學習中,學生往往對文本中的遣詞造句視而不見,覺得大同小異,缺乏語文的敏感度。那么,在這個片段中,教師就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層層遞進,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自己嘗試解決問題,運用對比的方法,從詞與詞的比較中學會語文實踐。
連結,不管是文本與舊知、課前與課中,還是文本與文本,都重在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自主地投入到語文實踐中,享受閱讀的樂趣。只有在不斷的語文實踐中,教師的教學才會更具“語文味”,學生的學習才會更扎實、有效。
參考文獻:
楊斌.在閱讀中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J].當代教育科學,2015(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