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親
摘 要:2014年9月9日,國家領導人在北京師范大學看望一線教師時曾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在國家領導人的重視下,包括現代詩歌在內的文學作品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比重上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童詩;語言美
北師大版語文教材中現代詩歌占有極大的分量。它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篇幅短小,語言精練,韻律美、語言美、意象美、構思美是其顯著的特點。重視現代詩歌的學習對提高小學生品味語言魅力,準確運用語言能力,發展形象思維和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大有裨益。筆者以洪玉惕校長執教二年級兒童詩歌《風》為例,通過自己對兒童詩教學的思考,豐富孩子們的情感體驗,讓他們享受兒童詩的趣味與快樂。
一、品讀——感知語言美
涵詠是品味詩歌精髓的有效途徑。課標也指出:朗讀作為低年級最常用的讀書方式,應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但在《風》這節課中,我感受到朗讀的有效性,源于洪校長朗讀環節設計的層次鮮明和梯度。從指導朗讀“顫動”一詞見微知著。起先,洪校長讓學生進行多次自由朗讀、個人朗讀,學生互相評價讀。然而,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洪老師接著進行示范朗讀,學生跟著讀,語速音量適中。再出示“樹葉顫動”的動態圖片,讓學生觀察樹葉在顫動的樣子,再讓學生自由朗讀句子。這樣,調動學生的視覺功能,加深對“顫動”的理解,朗讀自然也就到位。但朗讀指導并不止步,她問“假如你的小手就是樹葉,風來了,你會怎么動?”請學生上臺表演顫動,從每一個學生的朗讀中,語氣語速已經將詩句轉化成一種畫面。回歸詩歌教學課堂的原生態,身臨其境地感受、反復品讀,增強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喚起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強化學生的語言記憶,從心靈深處感受詩歌語言的優美。
二、想象——感受意象美
意象是詩歌中形象和情感的統一,因此,抓住意象是詩歌教學的關鍵。體會詩歌的意象就必須借助聯想和想象。想象與聯想是詩歌教學課堂中的翅膀。課堂上,洪老師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走進詩歌的意境中。在教學第一小節“但是樹葉顫動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那兒了。”時,提問:“此時,風和樹葉在做什么?”學生暢所欲言:風正在向樹葉打招呼。它們在一起玩捉迷藏游戲,一起跳舞。讓學生展開想象,感受輕柔的微風,把文字轉換為畫面,豐滿了風在學生腦海中的形象。教學第二節:“但是林木點頭的時候,我們知道風正走過了。”她出示林木點頭的圖片,提問:想象林木在做什么?引導學生把插圖和課文的關鍵詞聯系起來,借助圖畫文字進行大膽的猜想,進一步認識風的變化,豐富形象思維。第三節“但是河水起波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游戲了。”她問:“同學們,風和河水可能在做什么游戲呢?你們在做游戲時,心情是怎樣的呢?”鼓勵學生主動聯系生活實際理解“風”調皮可愛的形象,貼近學生的生活。就這樣,不拘形式地展開想象,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的心靈對話,感受詩歌的意象美。
三、創作——享受文字魅力
課堂中,洪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盡情地說。創編詩歌環節,洪老師先問學生:“你們喜歡做游戲嗎?做游戲時,心情是?”鼓勵學生把兩個問題整合成一句話表達,同時要求把話說完整說通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師生共同探究發現這首詩歌在寫作上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掌握寫作特點之后,引導學生大膽地說風還可能去哪里呢?創設和諧的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獨特感受。接著,將訓練點提升,順勢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經歷,可以從聽覺、視覺、味覺、嗅覺、感覺等方面,調動各種感官尋找風的影子進行句式訓練。在這樣由“放”到“收”循序漸進的語文實踐中,架起了兒童詩的啟航,一句句充滿童趣的詩句脫口而出:當裙子飄起來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搗亂了。當頭發吹拂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問候了。當衣服吹跑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怒吼了。當書頁在翻動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調皮了……學生在一次次的思、讀、說、寫的練習中,豐富語言積累,提升文字的運用能力,切身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精彩的現場創作的富有童趣的詩句,讓在場的所有人感受到一顆顆跳動的童心,這才是童詩的最大價值。誠如薛法根在某文中說的:“兒童,是天然的詩人,也離哲學最近。真正懂得詩的,未必是我們成人。”在童詩寫作中便要充分運用創造性思維方式。好在兒童思維本身便是一種近似于原始思維的游戲思維,兒童往往漠視世界本身的秩序,喜歡把萬物當作積木似的單憑自己內心擬定的規則去重組和建構,因此往往頗具創造性。
在童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尊重兒童的天性,將平等對話、反復品讀、大膽想象、自由創作貫穿于課堂中,既注重兒童詩歌知識層面的普及,又能陶冶學生的社會情感,提升審美鑒賞情趣,學會遷移運用語言文字。讓詩歌潤澤童心,讓詩意與詩心在兒童身上潛滋暗長,與學生一起賞童詩之美,撥心靈之音。
參考文獻:
[1]陳巧艷.兒童詩寫作意義探析[J].閱讀,2015(48).
[2]王培茹.小學中年級兒童詩教學淺探[J].新教師,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