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彥青
摘 要:亨利·盧梭作為二十世紀杰出的藝術家,從哲學意義上講,他的作品不僅有尼采極端反理性的色彩,或許也包含弗洛依德更深層隱秘、原始的潛意識心理能量,不僅是自我人生理想的象征,也是追求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他的繪畫風格更是被超現實主義在內的主觀主義畫家廣泛吸納,通過主觀重塑外部世界來表達精神中的世界。
關鍵詞:自然;夢境;潛意識;超現實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068-01
一、圖像及繪畫語言表達
福柯認為在20世紀西方繪畫領域起著重要作用的兩大原則,一是對等原則,另一個是造型表現與語言表現的區分。①前者是指事實與圖形的相似性與圖形的確認性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后者指的是在畫作中,圖形與詞語這二者間必須有一個是占有支配地位的,即,精神繪畫形式作為圖形的注解,或者圖形為精神表達的內容作補充與闡釋。盧梭將許多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剪影化、平面化處理,前景與背景的極度差別(人物與背景大小比例失調、客觀事物的抽象化)正是將事物歸納化,從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引向了藝術家的精神領域,用足夠精簡的圖像方式表達主題思想,在想象中將現實逐漸升華。
盧梭通過繪畫的手段削弱了畫作形象與真實世界之間的聯系,繪畫不再是傳達真實的媒介,用極簡的方式將圖形回歸本身,將上下重疊的形象關系進行主觀處理,凝結成一種象征符號。通過完整的繪畫語言傳達與畫家本身思想的相互闡釋,畫作中隱含的辯證統一正是畫家思想的一種傳達。對于繪畫語言來說,盧梭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了綠、藍、紅、黃色,色彩本身的跳動性被整體的協調性統一顯得更加穩定,偶爾一抹互補色反而為畫面增加了生氣。即由一種色彩引起另一種感官的心理活動,便是精神的存在。
二、潛意識與畫中之夢
圖像是藝術家夢境的表達方式,是精神寄托,闡釋的是一種不完全的存在,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每個人都會有陷入夢境般的體驗,但盧梭更注重捕捉事物的潛意識波動,是現實之下的現實,勾連起與畫家自身精神的訴求,繪畫因此成為了全新的溝通平臺,不再是與經驗世界表象與被表象的關系,而是與經驗世界的傳達與被傳達的關系。他的叢林系列最廣為人知,但是他卻從未離開法國,更未見過真正的叢林。這些形象營造出了夢境特有的非理性感。夢境中不合常理的形象往往不是莫須有的生搬硬造,而是以日常所見的事物作為影像,并進行拆解和重組。作品《夢》融入了盧梭深邃的理性思索,茂密的灌木與野生動物的交流就猶如他本真的天性,返璞歸真的境界,所謂“畫如其人”。畫面中動物與人交相輝映,天人合一,自然至上的態度充分體現出來。
三、對“物”與“我”關系的再思考
在人們對世界進行觀察、認識的時候,在人與其他人、人與物之間存在著一層“鏡子關系”,人在認識行為的過程中是以“我”為參照的。如果沒有自我的視角,那么周遭事物也就相對于“我”而言不存在。如何才能認識到事物的真實,則是如孟子所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對事物的認識一則依靠感官,一則依靠心靈。人類的常規視覺會在意識的引導下產生視覺錯覺或者其真實性被掩藏在外觀之下,真正的潛意識可能更靠近人的精神真實,研習潛意識或許可以找到一種不用眼睛看事物的認識世界方式。穩定的形式通過原始或者高度秩序化的傳統社會復活來形成精神上高度統一的形式,正影響了盧梭。這源于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再是單純的敬畏,這就消除了自然的神秘性,并且認為人的內心之中的夢幻才是更為現實的東西。這種論斷引發了超現實主義畫家們對于“物”與“我”之間關系的再思考,盧梭所經歷的正是印象派之后這樣的獨立想象活動。
布萊頓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提出,所謂超現實主義就是“純精神的無意識行動”,它“不受理性的任何限制,沒有任何審美上和道德上的偏見”,它“建筑在對于夢幻的無限力量的信仰上”。②同樣,像達利、馬格麗特、米羅等作品都有更深層次表現非現實表象的心理暗示。用繪畫作品向人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即應當如何認識我們的世界,如何處理世界中的物我關系,如何在向外探尋的時候找到真理的存在形式。比如馬格利特常常將繪畫作品中的形象錯位放置,或者改變物體形象的體積,將不可能出現在此情此景中的形象引入,因此導致了形象代表本意和功能的喪失,從而畫面故事逾越了常理,在層層疊疊的邏輯怪圈中開展。達利更是以一種怪誕的方式體現逆向情境等等。盧梭的作品不僅對后來超現實主義的形而上繪畫有促進作用,并且對后世繪畫的發展同樣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注釋:
①周舒.福柯的繪畫觀[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04):75-
76.
②李功.淺析超現實主義油畫的形式語言[J].美術教育研究,2015(18):20.
參考文獻:
[1]邁耶.夏皮羅,沈雨冰,何海(譯).現代藝術19與20世紀[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5.
[2]鐘躍英.原創性藝術[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