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山
摘要:所謂“有效”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了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沒有進步或發展是評價教學有沒有效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的學習。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值的我們每一位老師思考。
關鍵詞:實效性;課前預習;學習興趣;信息技術
一、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一個人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起著重要作用。由于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手段的豐富,學生對許多教學內容已經知曉,甚至司空見慣,再加上課前的預習,往往使學生在深入學習時,對課文內容失去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我們要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地進入到學習中來。
例如,在教學《太陽》的第二課時,我考慮到學生通過預習對課文內容已經有所掌握,如果平鋪直敘地進行下去,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產生,因此,我就從激發興趣開始。上課了,我不急于讓學生分析太陽有什么特點,而是先講了一段親身經歷的事,即我小時候,從老師那兒得知美國宇航員登上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長大要登上太陽。話剛說到這,全班哄然大笑,我問:“你們為什么笑?”學生紛紛舉手,結合課文中的詞句給我講了太陽離地球很遠、很大和很熱的特點,告訴我:“您的理想是實現不了的!”就這樣,在笑聲中,學生讀懂了課文,學習了運用數字和舉例子說明問題的方法。
二、教師要教給學生自學課文方法,充分做好課前預習
預習,是上課前重要的準備工作,它是學生接受新課知識、學習的第一步,對于新課知識的學習,原則上說只是起到一個“探路”的作用,使學生大致了解課文的整體框架,真正掌握新知識的后續學習活動。如果預習做好了,學生掌握新課的知識就會變得容易些,而且有自己一些獨特的看法,不再局限于只領會教師的講授。
從教多年來,發現現在的學生沒有自己先預習課文的習慣,主要就是靠老師一節課的講解來學習新授中的內容。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使學生養成預習課文的好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合理地教給學生如何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課前自學習慣。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如課文中個別字的讀音、句段的停頓等。教師要讓學生把預習前不懂的地方、有迷惑不解的問題用筆圈起來待教師講解時自己就能明白預習中不懂的問題存在,這樣就能自然地解決自己學習中的不解之處。
當今社會更需要有學習能力的人才。課前預習,不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在課前,成功的預習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而預習效果如何又直接反映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在預習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謀求一條思考探索的道路,也就是共同設計預習提綱,讓學生按照預習提綱學習相關知識,發現疑難問題,然后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學習。這樣,不僅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而且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加強小組的合作學習,強化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合作學習如一縷春風吹進了課堂,教師都想抓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合作”這一亮點,使課堂充滿生機,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并有所創新。在實際的教學中,強化教學的實效性應該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我認為加強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課程改革的實行,而強化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長期培養學生的合作品質。(2)小組的組合與成員的分工。(3)把握合作時機,拓寬合作內容。(4)有效的學習評價。
四、有效合理的教學行為評價
教學行為包括備課、上課、作業、輔導等,教師要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評價。具體分為教學前評價、教學中評價、教學后評價。以往的教學評價著重于教學后評價,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忽視了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新課程改革后,評價趨向多元化。教學前評價指教師在上課前是否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知識體系、個性愛好;教學中評價指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否互相配合,教師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教師是否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教學后評價指教師的自我評價、反思教學過程出現的問題、重新構建新的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促進課堂教學向著又快又好的方向發展。教學前評價和教學后評價都是為了讓教師更好地反思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與策略,構建師生共同發展的有效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學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實踐、反思、總結,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努力解決,為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