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蘭
摘 要:流行音樂一直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在民間傳唱程度非常高。所以,把流行音樂加入傳統音樂教學中是一個必然趨勢,也是為了滿足更好地進行音樂教學的需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將流行歌曲引入音樂課堂的必要性,分析了將流行歌曲引入課堂的原則。
關鍵詞:流行歌曲;課堂;趨勢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265-01
流行歌曲指的就是那些通俗易懂、形式活潑,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喜愛的歌曲。對于學生而言,在聽流行歌曲時很容易產生共鳴,如果能夠在音樂課堂中引入流行歌曲,對音樂教學的教學效果可能會有很大提升。
一、將流行歌曲引入音樂課堂的必要性
1.順應教學改革的潮流。社會具有多元性,為了適應快速發展的新社會,文化體育音樂等教育必須全面發展。傳統的音樂教育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新社會對音樂教育的要求,為了在這個大趨勢下順利轉型,音樂教育就必須突破傳統的教育思路的牢籠。傳統的音樂教育所教的歌曲都是世界聞名的歌曲或者民族音樂,而沒有流行歌曲。但是流行音樂因為其風格活潑、情感真摯、很容易和人產生共鳴受到了廣大學生的喜愛。所以在解讀最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時,可以得知在以關注學生身心健康、保證積極樂觀人生態度的審美為標準進行音樂教育時,是可以在音樂教育中加入流行歌曲的。流行歌曲易受學生接受,只要選擇的曲目積極向上,同樣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質量。
2.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流行歌曲從模仿、情感、從眾等多個方面滿足了學生的需要。首先,在上學期間的學生模仿能力都很強,由于流行歌曲本身就帶有動人的舞蹈與激昂的音樂,加上歌手自帶的吸引力,使得流行歌曲的一切都成為了學生模仿的對象,一個積極向上的歌手帶給學生人生中積極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其次,由于流行歌曲比較容易被人接受,其風格無論是激昂還是婉轉,都可以讓人產生共鳴,從而釋放生活中的壓力。最后,由于流行歌曲的傳唱率很高,喜歡相同歌曲的學生更容易結交為朋友。一旦流行歌曲引入音樂教育,不僅整個上課氛圍輕松愉快,還能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將流行音樂引入音樂課堂的原則
1.謹慎選擇歌曲。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音樂制作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經歷、想法都不同,創作出來的歌曲也就有所差異。很多人喜歡用歌曲紀念自己的人生歷程,把故事用歌詞寫出來,而對于涉世未深,還沒有足夠辨別能力的學生而言,就不能在課堂上對極度渲染愛情、對待人生消極、歌詞出言不遜等歌曲進行教學,而是要選擇積極向上、內容十分勵志、能夠給學生帶來正能量的歌曲,通過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觀。
2.控制選擇流行音樂的數量。雖然流行歌曲更受學生喜愛,也更易被學生接受,但是也只是作為調劑品,輔助教學。不能作為主導內容,代替傳統音樂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能為了滿足學生的要求,為了提升學生對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而忽視原本的教學音樂,過量選擇流行音樂。這樣偏離了音樂教學的初衷。所以,音樂教師在上課時,應該把握好流行歌曲的量,適度添加,使其作為輔助,為能夠更好地教學服務。
三、將流行歌曲引入音樂課堂的實例
1.引入勵志類歌曲。現在的學生面臨著考試、升學,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壓力。長時間保持緊繃的狀態,容易產生疲倦感。而且,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難免遇到挫折與失敗,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勵志類歌曲,比如《夢想起航》等,幫助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勇敢的面對現在不如意的事情,克服恐懼心理,重新樹立信心,以更加飽滿積極的態度面對以后的人生。
2.由流行歌曲延伸至音樂教學內容。傳統音樂或者古典音樂對于不喜歡的人來說是十分枯燥的,而且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學生也很難理解。但是現在有很多流行歌曲都改編自古典音樂,當教師在教學改編過流行歌曲的古典音樂時,可以先把古典音樂放一遍,讓學生先感受一下,然后再放改編的流行歌曲,這樣學生先接受流行歌曲,再把兩首歌放在一起對比講解,學生從兩者的相似之處入手更容易理解古典音樂。
3.引入愛國教育歌曲。在中學教育中必須對學生進行的教育之一就是愛國教育,愛國是每個人都應有的一種民族情感。現在有很多流行音樂中都有愛國思想,比如《龍的傳人》等,通過對這類歌曲的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四、結語
在新時代的大趨勢下,傳統的音樂教學必須改革,而將流行音樂引入音樂課堂中,就是改革的關鍵要素之一。但是教師必須對引入課堂的音樂做好把關,要選擇積極向上,對學生有正面引導作用的歌曲。在把流行歌曲與古典音樂教學相結合的同時增加課堂趣味性,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歐洋.流行歌曲進課堂的再思考[J].大眾文藝(理論),2009(16).
[2]王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流行歌曲進課堂之我見[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9(06).
[3]殷雯.淺談流行歌曲進課堂的趨勢和意義[J].民族音樂,2017(02).
[4]張艷紅.談“流行歌曲”進課堂的幾點思考[J].吉林教育,201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