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艷艷
小學大課間活動常見問題探因及有效性對策
文/吳艷艷
本文根據大課間場地、器材、活動的方式等常見問題,在實踐中進行了有針對性地改進,進而把大課間開展得有聲有色。
小學;大課間活動;常見問題;有效對策
1.場地有限,活動范圍小
現在的學校面積普遍較小,然而班級的人數卻沒有減少,這就出現了人多地少的情況。在場地方面,由于場地較小我們只能保證五六年級的學生能進行跑的練習。對于大型的球類比賽、投擲等幾乎也是安排不了,只能以跳繩、踢毽等場地要求比較小的運動項目為主。
2.器材缺少,普及范圍小
學校在訂購器材時,都是訂購體育課所需器材,數量上比較有限,難以做到人人都有器材進行運動。再如跳繩、毽子、低段的小皮球我們都要求學生自帶。而小墊子,就更是人多器少。每班只能分到墊子8張,這在組織時就有很大的影響,無法做到有效的鍛煉。
3.興趣缺乏,積極性不高
大課間的活動量能否充分地被利用,主要在于活動的內容和組織的形式是否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于學校大課間活動的場地和內容的限定,很多學生會出現排斥、不愿意參加的現象,最終導致學生興趣不高,從而使大課間不能被有效利用。
4.組織困難,不夠規范化
班主任是帶領學生進行大課間活動的主要人物之一,但是班主任也是學校最忙碌的人之一,既要處理各種突發情況,又要外出教研,完善自己。這就導致了讓其他老師來代管大課間的現象出現,從而就爆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不知道每日大課間的主題、該班所在場地,甚至不了解班情。
1.物盡其用:點線結合
(1)線線分割,分配場地
面對沒有場地的情況,作為體育老師的我們可是費盡腦子。跑的項目在本校來說,比較薄弱,因此我們集思廣益,充分的利用操場的每條線,讓它們都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案例:有心無力,從常規開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有著自己默認的規矩。其一:大課間活動的時候,全校的學生“一窩蜂”地沖進操場。你擁我擠的場面隨時出現,放眼望去:有走的、有跑的、有聊天的等,真是一片狼藉。有些高年級的學生更為了逃避跑步,而往人多的地方跑,去尋找聊天與休息的機會。這樣的行為越來越多,學生們的自覺性也會隨之降低。其二:跑的練習,需要空曠的場地和足夠的距離。在過去的一年里,只有五、六年級能夠充分利用大課間的時間,在操場上進行50米接力和400米跑的練習,一至四年級的學生主要以練習跳繩和跳躍等占地面積較小的練習為主。這讓低年級的學生不能充分練習跑的能力。
面對上述的問題,我們做了以下改進:
在課堂上,我們規定學生跑步時必須沿著規定的跑道線進行跑步,反復提醒和規范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沿著線跑的習慣。在這個常規順利落實的基礎上,我們又把學校的場地進行線線劃分,把每個年級安排到每條線上,一、三年級跑1、2跑道,二、五年級跑3、4跑道,六年級跑5、6跑道,四年級則圍繞小籃球場進行熱身跑操,這樣就防止了學生的碰撞,同時培養學生謙讓的精神,讓高年級的學生學會禮讓的同時也能給低年級的學生做榜樣,這樣就能很好地進行跑操的活動,在大課間前也能進行充分熱身,促進后面運動的順利進行。
在沖刺跑的練習和400米的練習中,我們將一個250米的場地分成4個區域,6個班級分別進行50米接力和400米的練習,這就大大地增加了每個班跑的練習。我們具體地將50米分成兩個場地,讓4個班級進行接力比賽,既增加了學生跑的練習,也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在400米跑時,也分成兩個場地,等待的同學和跑完的學生都集中在操場的中間,跑步的同學統一跑1、2兩條跑道,一次8個人出發,一個大課間下來我們至少能跑2次400米,4-5次的50米。400米后我們還可以利用草坪進行蛙跳、足球等游戲性的活動讓學生松緊結合。這兩個措施的落實讓學生能在大課間進行充分的跑的練習(圖1)。

圖1 利用跑道和籃球場安排活動
(2)點點相連,明確站位
線線的分割讓學生有秩序地充分將場地合理利用,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進行跑的練習。有了線線分割,就有了點點的相連。我們將每個班的每個學生都畫了點,讓他們能更加明確自己的站位。如做蛙跳接力時,前后的小朋友可以間距一個小黃點,分成六組后學生站6個小黃點后面,這就能保證隊伍的整齊,向前跳躍時,又可以沿著小黃點進行跳躍,這就給學生明確的目標,使學生能更好地進行有序的運動。
2.集思廣益:就地取材
(1)鼎力相助,家校聯合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家的溫暖來源于父母的關愛,大家庭的溫暖來源于朋友與老師的關愛。有了溫暖的愛,有了父母的鼎力支持才有了學生們互幫互助。
面對跳繩、毽子、廣播操這些不需要大量器材和占地面積的運動,高段的學生們對練習已經出現厭煩的情緒。而學校只能給每個班提供幾個球和幾把球拍,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于是在家長們地支持下,各個班級建立了體育角,讓學生們想要運動時,可以隨時進行運動。同時大課間的活動也因為家長們的支持,使活動更加豐富。
(2)開動腦筋,變廢為寶
我們想把大課間變得更加豐富,讓學生們能在玩的過程有所發展、有所提高。于是體育老師們動腦又動手,把廢舊的報紙做成紙球,讓學生們練習投擲。不單單是制作紙球,我們還用紙板做成小塊,讓學生玩鋪路搭橋的游戲,體會其中的團結與合作的精神。不僅是這些,我們還用紅繩進行兩人三足、毽子的投擲比快等游戲,利用各種資源讓學生最大的程度地開展好大課間活動。
3.供給側選:分秒必爭
(1)建立規章,評價及時
規矩的建立是為了更好的實施,評價與反饋是對實施的重要保障。大課間往往存在紀律越松散,活動氛圍越糟糕的現狀,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于是我們從值周開始,分配三個值周老師,大課間時,三個老師一起出動,一號崗位老師和三號崗位老師對操場及活動場地進行檢查與巡邏,二號崗位老師去教學樓進行巡邏,只要看到班級有滯留情況,一律進行批評教育并及時反饋給三號崗位的老師。大課間期間三位老師在場地上巡邏,體育老師進行定期抽查,直到大課間結束鈴聲響起。大課間后教師在QQ群中針對大課間的出操速度、活動內容、組織形式、結束的時間進行反饋,同時體育老師對評價不到位的地方要進行及時補充。只要在反饋中受到批評的班級要相應進行扣分,同時一周出現2次以上的班級,校長將對該班主任進行談話,這也為大課間有效開展做到了后續保障。
(2)力爭上游,你爭我奪
為了提高大課間的運動質量,學校還定期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比賽,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我校在大課間設置的比賽基本以群體性的比賽為主。如50米接力、一分鐘傳接球、跳躍接力等項目。活動比賽有全校性的,有年級組之間的,每個年級組織自己年級的特色項目,設定相關的獎勵,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如50米的接力比賽,我們在周一的時候進行全校范圍的比賽。由體育老師統一組織,各班在班主任地帶領下,熱身后到指定位置,并開始接力比賽。采用淘汰制,每個體育老師監管自己的班級。比賽從開始到結束都有體育老師在場地評比,最后各年級評出一名優勝班級,并進行頒獎。這一措施讓學生們在比賽的氛圍下進行運動,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潛能(圖2)。

圖2 大課間的流動紅旗
4.潛移默化,畫龍點睛
身先士眾,舉足輕重。小學生具有超強的模仿能力,老師的言行舉止都能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班主任和各科老師們也可以積極地融入運動中,做到共同參與,營造一種輕松積極的運動氛圍,提高運動的效果。
我們學校定期地組織體育老師對其他教師進行體育活動指導,完善老師們的組織能力和改進老師們的技術動作。在開學前,體育老師們進行一周的大課間帶班,第一周的時候體育老師分別進入各個班級,把大課間的組織形式進行展示,讓學生們有序開展,讓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觀看學習。對一年級的老師,我們會進行各種指導培訓,在大課間開展前,我們會帶領他們熟悉各班的場地,講解大課間的相關注意事項,在隊列練習中,要注意的地方,以及要求各班老師能學會廣播操,帶動學生進行練習等。后期我們還會帶領老師們進行各種運動,通過運動來帶動教師們的運動能力。正所謂:“自己熱愛,才能教得更好。”各年級學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進行自由填報體育活動的項目,各年級的教師可以按照自己的長處開展大課間活動,這樣教師不僅能教得順心順手,學生也能學得開心、玩得開心,學生對大課間運動越來越有興趣。
[1]李壯,丁麗曉.xx城區小學大課間活動現狀調查分析[G].體育時空,2015(2).
[2]劉麗萍.上西園小學積極開展“快樂大課間”活動[J].發展,2011(4).
[3]沙美珍.學校課間操的改革[J].云南教育,2002(25).
[4]郁東.對江蘇省中小學開展大課間活動的初步探索[J].體育科技,2010(4).
(浙江省杭州市大禹路小學 310000)
G633.96
B
1005-2410(2017)10-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