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凌霄 圖/周 怡
讓過去照亮未來
—— 專訪貴州省博物館館長陳順祥
文/肖凌霄 圖/周 怡

◎陳順祥
2017年9月30日,位于貴陽市觀山湖區林城東路中段北側的貴州省博物館(新館)正式面向社會開放。接下來的“國慶、中秋黃金周”期間,天天觀眾爆滿。截至10月8日,博物館共接待游客50199人,日均5578人。有觀眾發表觀后感:為貴州有這樣的博物館而驕傲,為身為貴州人而自豪!新館逐漸受到市民和游客青睞,成為大家休閑好去處。10月20日,本刊采訪了貴州省博物館館長陳順祥,聽他闡述博物館新館構架、建立意義和未來的發展規劃。
《藏天下》:貴州博物館(新館)選址觀山湖區是基于什么樣的初衷?
陳順祥:選址是一個非常復雜和曲折的過程。在籌建新博物館時,有幾個地址供選擇,一個是筑城廣場,一個是觀山湖區的文化山公園,還有一個在觀山湖旁邊。
博物館有一個功能是服務于大眾,地址在城市中心區比較便利,當時也有在老址上擴建的想法。但是城區擴建很難,后來就選在觀山湖區,當時還叫金陽新區。那幾年它的發展迅速,是一個重要新區,有會展,有城鄉規劃展覽館,還有將來的西南國際金融中心。可以說這一片有文化的、經濟的、會展的,還有很好的交通條件。將來輕軌通了有站臺到博物館附近,方便廣大市民前來參觀。
綜合考慮諸多因素,幾經反復討論,最后敲定在目前的地址上開工建設,順利開館。
這是城市發展的需要,也是博物館發展的需要。
《藏天下》:博物館建設過程中碰到過什么樣的難題?是怎樣解決的?
陳順祥:博物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很多,諸如時間緊、任務重這些常見困難就不說了。最難的還是怎么把展覽和貴州文化結合起來、和博物館藏品結合起來、和建筑風格結合起來的問題。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建筑理念要和我們的文化相關。博物館建筑設計反復經過多次研究和討論,最后主題敲定為多彩貴州;建筑色彩選了18種顏色,代表貴州的18個世居民族。
建筑大框架定了,剩下的就是展覽。省博經過幾十年的積累,還是有一定的藏品。展覽怎么提煉主題?我們請復旦大學做大綱,請專家參與討論,敲定了“多彩貴州”這個展覽主題。
和其他博物館不一樣,我們的展覽一開始是從民族開始直接進入主題,然后到古生物,再從歷史貴州講起,是倒敘的手法,打破了一般博物館的陳列模式。
還有一個困難是人才的困難。貴州省博物館是一個有50多年歷史的博物館,文物藏品有很多積累,但是隨著博物館容量擴大,專業人才配備不齊,人才資源緊張。
《藏天下》:貴州省博物館(新館)的功能是怎樣劃分的?
陳順祥:博物館功能大體分為外和內兩大塊。外就是展覽和公眾服務這一塊,比如說我們有三個基本陳列展廳,有兩個大的臨展廳,有一個青少年數字館,還有一個多功能展廳。

◎民族貴州·服飾
應該說第一部分是展廳,第二部分是公眾服務,比如文創服務區,觀眾參觀了可以購買文創衍生品;休閑區目前正在配套;還有4D影院;有一個非遺劇場可以做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有一個培訓中心,等等。
對內就是辦公,還有庫房,包括文物的保管收藏。下一步還要建設實驗室,比如說文物修復可以讓志愿者來參觀。
《藏天下》:現在省博新館開館20天,每天大概有多少人來參觀訪問?大多是哪類人群?哪個年齡層的人比較多?達到您的預期目標了嗎?
陳順祥:從9月30日開館到10月20日,觀眾有6萬人左右。黃金周期間就有5萬多人,后來幾天天氣比較冷,出游人數不多。
觀眾年齡集中在20到50歲這個階段。再次是青少年比較多。當然,有七八十歲觀眾誠摯留言,也有兒童在家長陪同下參觀。
參觀人數超出我們的預期。黃金周期間有一天超過8700人。原來想一天就三四千吧,最多5千人,誰知還是超出我們預期。我們那幾天還有點擔心,因為人太多了看展效果不理想。欣賞藝術作品需要精神注意力,需要思考和記錄,而不是被人推著走。

◎民族貴州·場景

◎觀 展
根據博物館運行的情況來看,如果要達到好的看展效果,每天5千觀眾差不多了。
觀眾游客數量,是上級主管部門包括博物館的級別都比較關注的。比如說國家一級博物館每年觀眾是50萬人,算下來一天至少要有1600人左右才能達到一級館的要求。
《藏天下》:貴州省博物館在全國來說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有什么特色?它的優勢和不足在哪里?
陳順祥:貴州省博物館目前還是一個國家二級館,準備2019年沖擊一級館。貴州現在有遵義會議紀念館是一級館。前幾年我們一直在修博物館,在老館那邊,許多條件不具備。比如因為面積的原因,參觀人數就達不到要求。
貴州省博物館目前綜合實力在全國來說處于中游水平。現在各地博物館發展迅速,我們差不多是全國第二代博物館最后建成的省份。其他有的已經是第三四代了。
我們館的規模算是中等,面積不算小,環境和占地在全國是比較靠前的,在市區有這么大塊面積是有優勢的。有的館在城市里中心區寸土寸金,無法擴展。面積大為將來室外空間與室內展覽結合留有伏筆和可能。
不足的還是剛才提到的人才儲備。我們的目標是國際化視野的新型博物館,這一塊需要人來做。貴州本身區域背景下藏品不算太差,關鍵是人的問題。我們要有一批能夠適應博物館發展趨勢、既有研究又有服務的人才。人才問題是博物館目前遇到的瓶頸和困難。
《藏天下》:貴州省博物館和外面的博物館或機構有什么樣的交流和合作?
陳順祥:近年來,我們也與國內外博物館交流合作,互通有無,引進各類外展,服務于本地觀眾。讓本土觀眾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與風俗人情,欣賞到國際一流的藝術精品。尤其是在新館試運行期間,我們就分別從國內外引進了《璀璨的歐洲繪畫藝術——16至18世紀歐洲繪畫》《西班牙當代大師——蘇比拉克作品展》《從文藝復興到黃金時代——威尼斯之輝》三個高質量的臨時展覽與觀眾見面,得到了公眾與媒體的廣泛贊譽和高度認可。
今年開館時和俄羅斯彼得霍夫(即彼得夏宮)國家博物館合作的精品展,精選了243件珍貴藏品,展覽會一直延續到12月份。還有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意大利中介都有合作。明年我們準備做一個波蘭的琥珀展,結合本館收藏的墓葬出土的琥珀做一個臨展;有埃及的文物展;和寧夏博物館合作西夏歷史文物展。
明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要和一些機構、博物館合作推出改革開放成果展。
還會加強與高校、教育機構合作,讓青少年進博物館;我們也會辦展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工廠,合作機會更多,面更廣了。
《藏天下》:我們知道全國和國際上一些博物館利用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做文創和衍生產品,我們省的博物館在這方面有沒有相關的考慮?在和觀眾互動,吸引觀眾上有什么舉措?

◎ 彼得夏宮展藏品

◎ 和媽媽觀展 秦良靜 攝

◎民族貴州·服飾
陳順祥:我們結合博物館藏品的特色,已經研發了一些文創產品。開館期間最受歡迎的是銀飾,還有書簽、筆記本等承載貴州文化的小物品。價位適中,也有紀念意義。
我們想進一步拓展、投入研發文創產品。一是依托文物和貴州文化來做文創產品,二是圍繞博物館來做周邊文化產品,三是依托博物館自身,例如眾多的文物、藏品、圖書、圖片,這些資料怎么把它們用活起來?可以做圖片庫資料庫;不能進庫房看但是可以看電子版;可以開展對外文物修復、鑒定,等等。
進一步拓展博物館大文物,可以有許多事要做。博物館是免費的,將來也不排除有市場化的展覽。
《藏天下》:貴州省博物館(新館)的建立有什么樣的意義?未來幾年,貴州省博物館有什么發展規劃?
陳順祥:貴州省博物館新館面向社會開放,是外面了解貴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和樞紐,對構建貴州人文精神和人文自信有很大作用。當然,也是貴州人了解外面的窗口。
博物館最終還是公眾服務機構,是文化綜合體,要開展文化活動事項,是文化休閑和文化消費的一個重要場所。這是它的功能和意義。

◎歷史貴州·藏品 李果 攝
一個新博物館的建成要樹立自己新的形象。我們有三個辦館理念:改革創新,不斷創新內部建設;兼容并包,博物館可以容納任何文化事項,可以把自然、歷史、文化在這里綜合展覽;合作共享,推出貴博講壇,從古到今,從自然到人文都有,都涵蓋。
我們要主抓三個方面:一是展覽,要不斷把基本陳列完善,充實提升,不斷引進外面的展覽。每年計劃引進一個國外展覽、四五個國內展覽,自己也要做展覽。
二是大文創。博物館是收藏教育研究展示的一個機構,這個機構怎么活化,怎么把它運營好,實際也是在文創里把它做好。
三是公眾服務。博物館是一個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對公眾進行教育引導,讓觀眾走進博物館,讓博物館走出去于我們是非常重要的職責。這也是我們之后幾年關注的工作重點。
我們要加緊對人才的培養和提升,加緊對文物修復保護工作的拓展,做好貴州省博物館的聯盟,牽頭帶動其他市州博物館。
《藏天下》: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說,他的中國夢是希望國家博物館的護欄越來越少、希望今后有年輕人來博物館結婚。您的夢想是什么?您希望將來的博物館成為什么樣的?
陳順祥:護欄越來越少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但這也是參觀與展覽互動的結果。護欄要越來越少,那么觀眾觀展水平就要越來越高。因為護欄不是隔離觀眾,而是保護展品。護欄越來越少,是辦展和觀展逐步提升的結果。
新博物館比較吸引年輕人,也有情侶來博物館拍攝婚紗照,但都在外面,進來的話是有限制的。因為展品需要保護,比如說不能開閃光燈。
博物館更多的是要做一些文化事項,比如說怎樣從多元文化的角度做文化的多樣性,多一些探索。
展覽是我們最重要的抓手,因為可以從內到外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希望大家尤其青少年多來博物館逛逛,博物館可以開展針對青少年的課堂,講解員甚至專家可以給學生講解關于貴州歷史、文化、自然、文物的一些知識,對照展廳和文物講解,比較直觀。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說: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教育”和“為公眾服務”是博物館的核心要素。如果把藏品當作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博物館是國家的重要教育資源,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敞開大門,突出特色,強調互動,讓民眾尤其是青少年不知不覺養成逛博物館的習慣,才能賦予藏品新的生命。
責任編輯 陳 藝